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末大军阀 > 第三百六十一章 封爵挂印

明末大军阀 第三百六十一章 封爵挂印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23:53:26 来源:书海阁

八月底,刘衍率部进入山海关,大军经过雄壮的关城,浩浩荡荡的朝着京师的方向行进。

刘衍策马随军,忽然看到前方一队人马赶来,是情报司司丞吴国金,以及探查曹主事王阳等几个部下。

自从刘衍率部参加黄土岭之战,便命吴国金带人返回了关内,专门前往京师以及周边,探查朝廷的动向。

刘衍始终明白,辽东战事的胜败关键,其实并不在战场上,而是在京城内,在朝廷之上!

其实历史上的松锦之战,如果没有崇祯帝以及一众大臣的种种“骚操作”,没有众人不断催促洪承畴决战,而是继续增兵辽东,源源不断的供应钱粮、兵备,那松锦之战鹿死谁手还犹未可知,毕竟历史上洪承畴率领的明军,其实还是有些战斗力的,战事初期与中期,明军与清军打得也是有声有色。

片刻之后,吴国金、王阳策马来到中军,几人纷纷滚落下马,抱拳说道:“启禀大人,朝中有了人员变动,内阁首辅张四知被皇上免职了!”

刘衍微微皱眉,张四知此人在历史上也没有太大的名气,跟他能力有限很有关系。

“是不是改周延儒为内阁首辅了?”

吴国金和王阳顿时愣住了,二人不可思议的看向刘衍,吴国金更是问道:“这个消息才从宫中传出,京城之中也不是人人都知道,大人是从何而知?”

刘衍笑了笑,说道:“我是睡觉的时候梦到的

吴国金、王阳自然不相信,不过看向刘衍,更加觉得刘衍的深不可测:“大人一定还有别的情报渠道,看来要更加努力了才行!”

刘衍随即命吴国金、王阳策马跟在中军,然后便陷入了沉思。

对于周延儒这个人,刘衍很不喜欢,甚至认为此人还不如杨嗣昌。至少杨嗣昌还有些军事才能,虽然杨嗣昌排除异己,不断打击卢象升,可是却能够领军作战,也的确是有本事的。而周延儒呢?

周延儒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据说其自幼聪颖,在万历四十一年连中会元、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右中允、左庶子、少詹事、正詹、礼部右侍郎等职。

不过虽然周延儒很有才学,可是他却更加善于迎合崇祯帝的心意,最终凭借一身迎合上意的本事,在崇祯二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官职进入了内阁。

而后周延儒与温体仁相互争斗,一度被赶出内阁,最终才在此时再度出任内阁首辅。

刘衍还记得,在周延儒出任内阁首辅的时候,倚靠吴昌时、董廷献等亲信,结交内侍,收受贿赂,弄得朝中上下贪墨之风更甚!

甚至以周延儒的种种作为,历史上满清入关后,直接将周延儒编入了“奸臣转”,可见其为人如何。

“周延儒入阁了,估计第一件事就是削减辽东军费钱粮,看来辽东战事更加艰难了!”

刘衍心中更加忧虑,不过如今事已至此,

自己也无力改变,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赶到河南战场,将卢象升救下,然后稳定中原战局,不让局面更加败坏。

青莱镇新军各营将士一路强行军,从山海关到北京城,只用了八天时间,可谓兵贵神速。

当大军前锋抵达北面德胜门外的时候,兵部收到消息,陈新甲甚至都不敢相信。因为按照兵部的估算,刘衍所部还要七、八天才能到。

“这么快!”

陈新甲赞叹道:“之前接到的军报,刘衍部到了山海关,按照路程算,刘衍从山海关到京城,一天至少行进六十里,天天如此,当真是强军风范!”

于是陈新甲一面命人通报宫中,一面出城迎接大军将士。

在德胜门外,陈新甲看着风尘仆仆的新家将士,此时虽然已经是九月时节,但是天气依然非常炎热,新军各营将士虽然全都大汗淋漓,身上的铠甲、军服上满是汗渍和污渍,但是众将士的精神面貌却非常昂扬,在城外列阵待命,如同无数尊雕像,在烈日之下一动不动,让陈新甲震惊不已。

“我大明竟然还有如此强军,真是不可思议!”

刘衍率领一众将领参见陈新甲,陈新甲看着刘衍等人,笑呵呵的说道:“刘总兵斩首奴贼九千余级,当真为本朝第一大功,陛下已经拟定诏令,要重重封赏刘总兵与新军将士,此番进京,刘总兵与众将士可在城外休整三日,陛下也会择机召见,三

日后,刘总兵便要率部赶往河南驰援。”

刘衍抱拳说道:“末将领命。只是我新军将士一路劳顿,军中粮秣、兵备短缺,还请本兵帮忙。”

陈新甲正色说道:“新军将士浴血奋战,本官自然不能让众将士缺衣少食。刘总兵放心,两日之内,本官便会调集钱粮,至少也要为新军将士准备一月所需。至于兵备,京师武库内的确没有什么库存了,之前大军出征,已经将武库搬空,此时还要刘总兵自己想办法。”

刘衍说道:“既然如此,那就不麻烦本兵了,只是钱粮一定要足量,一定要及时,钱粮之事关系到大战胜败,还请本兵费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呵呵,这是自然,刘总兵放心好了。”

当晚,刘衍率部在德胜门外安营扎寨,第二天早上,便有兵部官吏押运大批车马抵达,为新军将士运来了一部分钱粮辎重。

刘衍命荀景云带人接收,同时命鲍学镇带着各营的医官进城采买,尽可能多的采购各种所需的药品。

反正现在军中携带的银子还有不少,到了河南各处,银子是最没有用的东西,因为有银子也没地方买东西,还不如在京师这边花钱采买。

“大人!”

荀景云、鲍学镇刚刚出了中军大帐,苗绍便快步走进来,说道:“大人,宫中来人了,说是皇上要召见大人。”

“呵呵,刘总兵,好久不见啊,还记得小顺子吗?”

只见一个太监笑呵呵的走了

进来,手中的拂尘还轻轻一甩,正是出征辽东前,到青莱镇向刘衍宣旨的司礼监小顺子。

刘衍起身抱拳,说道:“呵呵,是公公啊,本镇自然是记得的。公公请坐。”

小顺子对刘衍很恭敬,原本刘衍就是实权总兵官,出了名的不好惹,现在手中又有九千多颗奴贼首级,这可是一飞冲天的大功劳,自己一个司礼监的太监,自然不敢在刘衍面前摆谱。

“呵呵,在刘总兵面前,杂家就不敢坐了。再者说,陛下召见,还请刘总兵准备一下,咱们这就动身,可好?”

刘衍嘴上答应着,让小顺子稍等片刻,自己则去了营帐的后面,换了一身总兵官的大红官服,然后让苗绍准备了五十两银子送给小顺子,可得小顺子合不拢嘴,直夸刘衍阔绰大方。

随后刘衍吩咐苗绍等人在营中等候,自己带上一队护卫,跟着小顺子以及一众锦衣卫进了城,直接入宫来到平台。

此时崇祯帝已经等候在此,巨大的明黄色伞盖竖立在平台上,将炎炎烈日挡住,让平台上很是凉爽。

刘衍见状也是诧异,自古可没有让皇帝等人的说法,可见崇祯帝是多么着急见到刘衍。

“臣,青莱镇总兵官刘衍,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衍!平身吧。”

“谢陛下!”

“赐座。”

“谢陛下!”

一番礼节过后,刘衍终于坐下,看向崇祯帝,只见崇祯帝比上次见到又消瘦

了不少,双眼甚至还能看到些许血丝,可见辽东战事、河南战事让这位年轻的皇帝如何的焦灼。

崇祯帝没有什么官面话,直接就问起了辽东战场的情况,以及刘衍对此战胜负的看法。

刘衍看了看旁边的王承恩,只见王承恩面沉似水,没有任何表情,于是便直话直说:“陛下,如今锦州一带的局势趋于胶着,我军与清军处于对峙状态,整体上还是我军占据一定的优势,有黄土岭、锦州城、松山堡的地利优势。”

“可是随着我青莱镇新军主力南调,我就在兵力和战力上削减太多,所以接下来的战事,臣以为我军应该转攻为守,借助黄土岭、锦州城、松山堡等各处工事、城池,不断消耗清军的兵力,最终迫使清军主动后撤,如此我军便可找寻清军的破绽,也许可以寻机重创奴贼大军!”

其实刘衍说的还是委婉了一些,意思就是一句话:没有了新军主力,明军就不是清军的对手,只能防守消耗敌军兵力,清军走了,皆大欢喜。

崇祯帝自然听明白了,不过却是一阵叹息。

“刘衍,你说的方略,朕知道是稳妥之策,也是老成谋国之言。只是朕也有难处,辽东战场上久战不决,朝廷撑不住,也打不起!”

刘衍急忙说道:“陛下万万不可急躁!辽东之战关乎国运,我军一旦战败,则辽东不负为汉家疆域,奴贼兵锋将直抵山海关,万务谨

慎为上啊!”

刘衍的话并没有换来崇祯帝的答复,只是听到了一声叹息,随后崇祯帝站了起来,盯着刘衍看了看,又是叹息一声,便摆驾走了。

此时刘衍诧异的看着崇祯帝的背影,不明白今日崇祯帝召见自己是为了什么。

“刘总兵。”

这时王承恩笑着说道:“刚才陛下的话,你听明白了吗?”

刘衍眉头紧锁,沉吟了一番,说道:“明白了,朝廷没银子了,陛下这是准备诏令洪督臣与奴贼决战了。”

王承恩说道:“刘总兵是聪明人,如果锦州之战真的败了,辽东十几万大军败亡,那大明的天下就要指望刘总兵了,还望刘总兵为国效力,为陛下分忧。”

刘衍只觉得心中愤怒,此时即便面对的是王承恩,也难以平静的说话:“朝廷当真没钱吗?朝中大臣,各地豪强,哪一个不是家财万贯,陛下为何不能下定决心?别处不说,光是京师附近,便可以抄出千万两白银!”

王承恩没想到刘衍会如此激动,直接上前,一把堵住了刘衍的嘴,压低声音斥责道:“刘总兵慎言!老奴虽然是个太监,可却认得谁是中流砥柱!听老奴一句劝,辽东之事已经没有周旋的余地了,尽快决战,也许还有一线生机,再拖下去,大军的补给就要断了,那才真的是万劫不复!”

“刘总兵日后可不要如此莽撞,日后大明还指望刘总兵带兵守卫!”

刘衍大笑起

来,一句话也没有,转身离去。

当然晚上,小顺子再次率领锦衣卫来到新军亲卫营,在中军大帐内宣读了崇祯帝的诏令。

刘衍在黄土岭之战斩首九千余级,功劳甚大,故经过兵部叙议,封刘衍为定虏伯,挂定虏将军印,同时崇祯帝还赏赐刘衍白银三千两,大军将士也各有赏赐。

只是各部将士没有具体的封赏,小顺子说道:“呵呵,陛下有口谕,此番驰援河南时间紧迫,大军将士的功劳都已经记在功劳簿上了,等到刘总兵凯旋而归的时候,再一同升赏。”

刘衍此时心中毫无波澜,只是如此连番大战,为那些阵亡的将士感到不值得,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天下,必须要变一变了!

当然,在此之前,李自成这样的“历史搅屎棍”必须要铲除,满清鞑子也必须要打击,否则刘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完成这样的壮举。

打定主意,刘衍便谢过小顺子辛苦一趟,照例送上五十两银子的“辛苦费”,送走了小顺子,便对苗绍、荀景云、鲍学镇,以及各镇都指挥使说道:“传令:明日一早,大军开拔,前往开封府参战。”

喜欢明末大军阀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明末大军阀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