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末大军阀 > 第四百一十五章 再见老农

明末大军阀 第四百一十五章 再见老农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23:53:26 来源:书海阁

数日之后,青州府城。

一大早上,王炆镇满脸焦急的站在幕府衙门门口,朝着大街两头观望着,不时对身边的部下问道:“说好了吗,是今天到吗?”

“大人放心,已经派人问过了,今天到,估计现在已经进城了。”

“那就好。”

王炆镇转头对身边的农部部长张耒说道:“张部啊,你是不知道,这个杜峰,哦,就是咱们等的这个老农,可是总镇日思夜想的人,早先接了总镇的任务,泛舟出海去了南洋,现在可算是活着回来了。”

张耒略显不满的说道:“弄了半天把我交到这里,就是等一个老农?他有什么本事,能点石成金啊?”

“呵呵,张部你别不信,总镇派杜峰去南洋找一样宝贝,此番他要是找到,并且带回来了,你农部的事情就好办了,也许此番各地的旱灾可以平稳渡过去。”

张耒顿时双眼冒光,这段时间为了抗旱救灾,张耒几乎跑遍了青州府城周边,农部的人也全部撒到各府赈灾去了,可以说要不是俸禄足额,农部的官吏早就被累得跑光了。

“王大人此话可是真的?我张耒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

“放心,放心!”

说话间,一辆马车驶来,王炆镇一眼就看到是政务部的公务马车,笑着说道:“你看,这不就来了!”

马车稳稳停下,一个衣着破旧、面容憔悴的老农下了车,随后还有三个汉子陆续走下来。

王炆镇

认得出,那三人就是当初杜峰带走的十几个随从里面的。

“哎呀!杜老汉啊,你总算是回来了!”

杜峰见到王炆镇,顿时嚎啕大哭,身后的三个汉子也是抹起了眼泪,四人直接跪在地上,似乎要将这段时间起来的所有委屈都哭出来。

“大人啊,我这一路可不容易啊,那海上巨浪滔,南洋上到处都是郑一官的船队,我们乘坐的海船就像做贼一般,差一点就被打沉了!”

“好不容易到了小吕宋,那边的佛郎机人又扣押了我们的海船,随行的十几人也是死的死、逃的逃,几经辗转,就剩下我们几个,最后还是上了一艘前往福建的贩私船,才九死一生的回来……”

王炆镇先是安慰了杜峰几人,如今的杜峰经历这一连串的变故和危险,原本就不高的身材更加佝偻,脸上的风霜加上黝黑的皮肤,足像是六、七十岁的老者。

“唉!不容易啊。”

王炆镇随即问道:“那总镇大人让你办的事,办成了吗?”

“总、总镇是谁?”

王炆镇一愣,然后笑呵呵的说道:“就是当初的灵山卫指挥使刘衍大人,如今已经是青莱镇的总兵官了。”

“啊!”

杜峰吃惊的张大了嘴,随即便被王炆镇拉着又问了一遍:“到底找到了没有?”

张耒也好奇的凑了过来,想知道是找什么东西。

“找到了,总、总镇大人让我找的番薯秧苗,我给带回来了。”

说着

杜峰便掀开上衣,露出了一根麻绳状的腰带,另外三人也是如此。

“大人看,这就是番薯秧苗。”

一边说着,杜峰一边小心翼翼的将“腰带”拆开,从麻绳中抽出了好几根植物茎秆来,说道:“大人,这番薯秧苗随栽随活,只要没有枯死就好。”

“现在小吕宋的那些佛郎机人非常狡猾,严禁番薯被带出去,小老等人没办法,只能将番薯秧苗截取出一些茎叶,然后切成小段,把这样小段的番薯藤编到麻绳中,这才有惊无险的带了回来。”

“好啊,你可算是立下大功了!”

王炆镇随后拉着杜峰等人,叫上张耒,一同前往总兵府。

当带回来的番薯秧摆在刘衍面前的时候,杜峰和三个随从正在总兵府正堂上大快朵颐,几人已经许久没有吃到正经的饭菜了,出海这段时间,每日能吃到臭鱼烂虾就烧高香了,很多时候都要挨饿。

此时看着几人狼吞虎咽的样子,王炆镇直接让仆人再去弄些饭菜过来。

刘衍非常高兴,大声说道:“杜峰此番功不可没,本镇决定,任命杜峰为农部屯垦司顾问,按照司丞等级发放俸禄,其余三位一并编入农部中。”

“另外,奖赏杜峰银币三百枚,三位随从每人赏赐银币一百枚!”

此时杜峰等人在来的路上听闻了青莱镇银币的事情,知道三百、一百枚银币,其实就是三百两银子、一百两银子,杜峰四人激动

的放下碗筷,不断的磕头感谢。

刘衍笑着让几人起来,说道:“你们四位先下去休息几天,住处王部长已经安排好了。三天后,你们便到农部报到,协助张部长推广番薯。”

“遵命!”

刘衍又对王炆镇说道:“王部长举荐有功,也奖赏一百银币,另外今年你在政务部的俸禄,也提高一成。”

“哈哈,谢总镇!”

王炆镇笑呵呵的带着杜峰等人下去安顿,刘衍则留下了张耒。

番薯又名山芋、地瓜、红薯等,这个东西的叶茎都可以吃,在后世几乎国人无人不识,可是在此时的明末,知道这个东西的人却寥寥无几。刘衍记得,历史上把番薯引进中国来的人,名叫陈振龙。这个陈振龙是福州府长乐县青桥村人,年未二十就中了秀才,后来乡试却没考上,于是弃儒从商,到吕宋岛经商。

陈振龙见当地种有朱薯,也就是番薯,见这种东西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很想把它带回祖国,便不顾盘踞在吕宋岛的佛郎机人禁令,将番薯藏起来带着出境,没想到被海关查收到,受到了严厉的拷打,几乎丧命。

随后陈振龙用了类似于杜峰的办法,把番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再涂上污泥,终于瞒天过海带回福州,赶快上报当时的巡抚金学曾,庆幸的是巡抚金学曾非常重视,下令着重培植。

番薯在广东福建得到了越来越多农

民的喜欢,一亩地番薯可以产出数十石,产量相当于稻谷的二十多倍,而且食用的方法多样,贫瘠的土地也照样能丰产。番薯的大名很快在大江南北家喻户晓。明朝末年,江南地区水患严重,粮食产量大减,徐光启于是从福建把甘薯带回到上海,并推广到江苏种植,取得了很好的赈灾效果。

只是到了如今明末时期,陈振龙的子孙早不知道去了哪里,福建那边种植番薯的农户也没剩下多少,又被郑芝龙把持,其他地方甚至连番薯这两个字都没听说过,刘衍才不得已将目光重新放在吕宋那边。

幸好杜峰不辱使命,真的带回了番薯秧苗!

“大人,这就是番薯?这个东西真的能代替粮食?”

刘衍肯定的说道:“没错,这是一种比稻麦产量更高的粮食作物,而且非常耐旱,眼下大旱之年,也依然可以种植、收获。不过要防备蝗灾,要多准备一些鸡鸭在农田四周喂养,并且想办法防治。”

张耒好奇的拿起一段秧苗,说道:“这秧苗都是一节一节的,真的能种活?”

见张耒半信半疑的样子,刘衍说道:“相信我,具体的种植技术,让那个杜峰教给农部的技术人员,要尽快部署下去。”

“青州府城这边基本上见不到蝗虫的踪迹,现在府城周边划定一处农田,作为试验田,将这些秧苗尽快种植下去,以免这些秧苗死掉。”

“本镇会从亲卫

营中抽调兵马,日夜驻守在试验田周边,你也暂时将赈灾的事情交给手下人去干,你带着杜峰就钉在试验田里,这头一茬番薯,必须种植成功,这可关系到青莱镇,乃至山东、天下亿万百姓的口粮问题,多重视都不为过!”

“总镇放心,属下看,杜峰他们也别休息三天了,明天我们就出城寻找合适农田,先干起来。”

“也好。”

刘衍说道:“你告诉杜峰他们几人,只要番薯顺利种植下去,并且成功存活了,本镇给杜峰赏赐一百银币,另外三人每人赏赐五十银币。等到收获的时候,每十石番薯,奖励他们五十银币,上不封顶!”

“另外农部参与的所有人,也都有赏赐,每十石二十银币!”

张耒听着这么高的赏格,也是吓了一跳,说道:“总镇放心,他们听到这些赏格之后,估计会比照顾亲爹都要上心的,只要秧苗没问题,收获就一定没问题。”

“嗯,那就好。”

“另外,跟随杜峰一起出海遇难的兄弟,你让杜峰拟定各名单,与幕府的存档核对无误之后,立即发下抚恤,从优从重从快!”

“是。”

随后张耒将所有的番薯秧苗小心收好,急匆匆的带人去找杜峰等。

刘衍则看着外面发黄的天际,这样的天色与此时干旱、蝗灾的年景非常匹配,让刘衍心中非常沉重。

按照后世的经验,番薯需要在每年三月左右种下,三到四个月左

右便可以收获。山东这边可以做到一年一熟,而南方条件好,可以做到一年两熟。

刘衍估算着带回来的番薯秧苗,四个人大概带回来几十段,种下去也没多少,估计今年的收获,都要作为来年的种子使用。

“希望番薯的收获季节能赶的上,希望在几年之内可以推广到整个青莱镇各处。”

刘衍知道明末天灾不断,要是没有番薯这种高产作物作为保障,在连年灾祸之下,就算是青莱镇各处,也是会饿死人的!

喜欢明末大军阀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明末大军阀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