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末大军阀 > 第四百四十九章 征讨

明末大军阀 第四百四十九章 征讨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23:53:26 来源:书海阁

九月中旬,西北局面彻底崩坏,就连湖北各地都被流贼大军突入,随着襄阳城陷落,城中官吏、藩王被李自成下令集中处死,崇祯帝再也坐不住,当即召见洪承畴、陈新甲议事。

此时内阁众臣、朝廷文武都已经炸了锅,在朝议上说什么的都有,各种引经据典,各种道德指责,各种之乎者也,但就是没人拿出具体的征剿方略,没有人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崇祯帝怒气冲冲的拂袖而去,在御书房内接见了洪承畴和陈新甲,随后又命王承恩将户部尚书李待问也找来。

“闯贼势大,朝廷如何应对!”

崇祯帝非常疲惫的靠在龙椅上,眉头已经皱成了川字形,洪承畴、陈新甲、李待问三人默然不语,当初是崇祯帝执意不愿调动山东新军,以至于让李自成再次做大,西北方向的半壁江山转瞬便崩坏掉了。

如今这份惨剧谁能收拾?

见众人不说话,崇祯帝便看向洪承畴,说道:“阁老可有话说?”

洪承畴顿了顿,说道:“陛下,为今之计,只有调动辽东各镇兵马南下,朝廷尽全力筹集钱粮、兵备,然后出兵。大军先收复山西,会同大同镇、山西镇残部,合兵一处后,再南下收复河南。”

崇祯帝问道:“如果清军趁机南下,又该如何?”

“可留下山海关镇兵马固守关城,命辽东各地卫所兵马据城死守,层层抵抗。”

洪承畴的意思很明显,现在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辽东的土地换内地的失地,大明腹地与辽东只能放弃一个!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可以两者兼顾,那便是征调刘衍所部新军参战,但崇祯帝却始终不松口。

崇祯帝脸色凝重,看向李待问,问道:“户部能筹集多少钱粮?”

李待问说道:“启奏陛下,目前国库空虚,无法支撑大规模兵马的调动。如果按照阁老的方略,不知需要调动多少兵马?”

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陈新甲,只见陈新甲说道:“按照阁老的方略,可征调密云镇兵马三万人,前屯卫兵马一万两千人,宁远镇兵马三万六千人,援剿总兵官左光先部一万三千人,辽东镇兵马两万人。总计调动大军十一万余人。”

“其余锦州、松山、宁远、山海关等地兵马不能调动,必须驻守各地,这已经是辽东驻军的最低限度了。”

李待问沉吟片刻,说道:“陛下,如果要征调十一万余人出征,户部就算砸锅卖铁,也只能为大军筹集两个月所需钱粮。”

“两个月?”

“两个月!”

此时哪怕崇祯帝不懂兵事,也知道两个月不可能结束战事,哪怕徐达再世,也不可能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剿灭百万敌军!

“半年!”

崇祯帝怒声说道:“户部必须筹集大军半年所需钱粮,一个月内筹集完毕!”

“陛下!如果要筹集这么多钱粮,那陛下就直接将臣推出午门外斩首吧

臣无计可施!”

崇祯帝气得眼冒金星。

两日后,崇祯帝下诏,以洪承畴总督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北直隶诸省军政,统领密云镇、前屯卫、宁远镇兵马三万六千人、援剿总兵官左光先部、辽东镇,共计十一万余精锐进剿李自成部。各部兵马限期一月之内抵达京城汇合。

同时命大同镇、山西镇两部兵马死守大同府,将流贼兵马拖在山西境内。

这一次,崇祯帝直接派出北镇抚司的锦衣卫前往各镇送达诏令,并且各队锦衣卫在送达诏令后,并不会立即返回京城复命,而是要跟随大军一同返回京城。

如有拖延敷衍、拒不听令者,崇祯帝给了这些锦衣卫临机专断之权,说白了就是谁不出兵,锦衣卫就杀谁的头!

转眼到了十月初,当路途最远的吴三桂率领三万六千大军抵达北京德胜门外的时候,宣告各路大军尽数提前抵达,十一万余将士的营垒绵延十余里,洪承畴站在德胜门的城楼上观之,蔚为壮观。

可是此时洪承畴的心中却非常沉重,就在昨天户部将大军所需钱粮送入督标营内。可是数额却远比商议的数额少,只够十余万大军吃用半个月的。

洪承畴派人向李待问责问,得知这些钱粮已经是户部所有的库存,就连本月京城百官的俸禄都在里面了。剩下的差额部分,要等到各省的秋赋送到京城后,再调集民夫为前线大军送去。

没办法,面对崇祯帝几乎一日三催的督促,面对大同府王朴、李辅明几乎三天一封的八百里告急,洪承畴没时间等待后续钱粮到位,只能准备先行开拔。

于是当日洪承畴出城来到督标营,在中军大帐内,密云镇总兵官唐通、前屯卫总兵官王廷臣、宁远镇总兵官吴三桂、援剿总兵官左光先、辽东镇总兵官刘肇基纷纷赶到,众人的脸色也都很不好看。

对于此战,众人都非常不看好,各镇十一万大军仓促集结,不但钱粮不足,而且面对的敌军更是百万之众,这样的战斗,谁都不想参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洪承畴看着众人,说道:“本督与诸位都是老相识了,当初出兵驰援锦州,咱们就在一起并肩作战了,可谓是生死之交!今日,本督与诸位又齐聚一堂,准备剿灭李闯叛逆,此乃护国安民之战,还望诸位能与本督齐心协力,共同剿灭此獠!”

说完,众人却沉默不语,根本没有人接话。

洪承畴脸色有些不悦,看向吴三桂,说道:“安宁伯所部路途最远,不过时间紧迫,大同镇、山西镇的同袍还等着咱们驰援,本督就不留时间休整了,大军明日便出发,还望安宁伯见谅。”

吴三桂迟疑了一下,然后说道:“督臣言重了,没时间休整倒是没关系,大家都是刀头舔血之人,没有那么娇气。只是末将疑惑,为何各镇发下的钱粮只有十日的数额?而且各镇将

士的开拔银子,到现在都没有着落,以至于各营将士都在追着末将询问,末将也不知如何回复众将士,还望督臣教我!”

有吴三桂开头,其余各镇总兵官也纷纷询问起来,以唐通和左光先最为起劲。

洪承畴的脸色彻底黑了下来,突然厉声说道:“如今李闯已经称大顺王,天下震动、万民侧目,君父更是蒙羞,我等身为大明臣子,自当率军血战剿灭贼寇,以安天下!朝廷钱粮紧缺,圣上是知道的,只要我等一心为国,圣上自然会想尽办法为大军调集钱粮,绝不会令各镇将士缺少钱粮用度。”

众人闻言,都是不置可否,根本没人相信洪承畴的话。

王廷臣说道:“督臣,十余万大军调动参战,所需钱粮乃是海量。现在缺少一些还好说,我等压着各部将兵就是了。可是大军与流贼打起了之后,要是后方钱粮还是供应不上,甚至彻底断绝了,怎么办?”

唐通也趁机说道:“是啊,到时候都不用流贼派兵断我粮道,我大军自己的钱粮就要断了!”

众人纷纷议论起来,显然在关乎生死大事的问题上,根本没人在乎洪承畴这个总督的威严和面子。

洪承畴见状压住心中的怒火,说道:“此事圣上已经责令户部筹集钱粮了,本月内便会将钱粮补齐,诸位还是回营整顿兵马,明日不要耽误了大军出征的吉时。”

随后洪承畴语气一变,冷声对众

人说道:“此战本督率部出战,如果有谁不听号令,别怪本督不留情面,圣上可是赐给本督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临机专断之权!”

众人闻言心中一凛,纷纷抱拳领命。

次日,洪承畴率部从德胜门出发,向西南方向行进,前往山西。

大军浩浩荡荡经良乡、涞水、过保定,然后折而向西进入真定府,在行进了八天后,大军抵达了井陉关。

井陉关因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称井陉。《吕氏春秋》、《淮南子》都称"井陉"为天下九塞之一,可见此处的重要。

井陉关,又称土门关,汉朝时便在此口置关,它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

井陉关包括西故关、娘子关和东土门关三部分。明正统二年修复关城,是西北入冀之锁钥,故有"依籍特重"的说法。

此时各镇十一万大军在井陉关内外驻防,洪承畴带着各镇总兵官进入关城休息。如今关城内只有三百多守军,比兵部规定的“两千精锐”相去甚远。

官厅内,洪承畴正要部署方略,准备先率部收复太原城,然后与大同镇、山西镇南北夹击,先击败盘踞在山西的流贼兵马。

可是还没等洪承畴开口,唐通便率先说道:“督臣,朝廷的钱粮什么时候到啊,我营中已经断粮了!”

左光先也说道:“在开拔的时候,督臣曾说朝廷会陆续将欠缺的钱粮运来,可是这都八、九天过去了

为何还不见钱粮送到?”

洪承畴微微皱眉,说道:“各镇情况都是如此,就连本督的督标营也是缺粮。朝廷艰难,诸位还是体恤一下,再等几天。”

这时,吴三桂说道:“督臣,不是我等不体恤朝廷,而是这一路走来,各镇都是节衣缩食,各部将士心中愤懑、士气低落。就连本镇内,都已经有数百逃兵了,相信各镇的情况都是如此。”

其余几人纷纷开口说了起来,果然各镇都已经开始有了逃兵。

这一点洪承畴也是知道的,因为就连督标营也开始有士兵逃亡了。

洪承畴见众人态度坚决,显然是暗地里已经通了气的,自己也不好与众人闹僵,于是便说道:“那以诸位的意思,怎么办?”

几个总兵官都看向了吴三桂,只见吴三桂说道:“督臣莫怪,我等都是为了保全兵力,也只有如此,才能打赢此战。所以我等以为,大军应驻守井陉关,等待朝廷钱粮运到,再继续进兵!”

洪承畴眉头紧锁,说道:“本督理解诸位的担忧,不过停留在井陉关是不行的,大军必须继续前进。当然断粮迎战的事情,本督也不会做。所以本督以为,大军应继续前进,先拿下太原府城,然后依托坚城,获取城中的物资,然后再等待朝廷的钱粮补给,如何?”

几人犹豫了起来,随后吴三桂问道:“各镇现在已经基本断粮了,如何走到太原去?”

洪承畴

咬着牙,说道:“将井陉关周边的所有粮草搜集起来,全部带走!再不够,各部杀马充饥!”

喜欢明末大军阀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明末大军阀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