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末大军阀 > 第五百五十九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明末大军阀 第五百五十九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23:53:26 来源:书海阁

七月中,财政部尚书岳明找到刘衍,在内阁官署向刘衍禀报大明财政收支情况。

“启禀阁老,目前各部已经将几年上半年的收支情况汇总,我财政部经过核算无误后,具体如下。”

“目前北直隶、山东全境已经彻底落实新政之策,军改之策正在落实之中,已经接近尾声。目前北直隶一千一百四十万余亩,山东道为两千二百九十二万余亩,每年可向朝廷上缴税粮一千余万石,军粮八百五十八万石。”

刘衍满意的点了点头,按照现在新政的田赋额度,百姓耕种一亩土地,需向朝廷缴纳三十五斤税粮、三十斤军粮,这两个数字是固定死的,剩下的产量,不管是多少,全都是百姓自己的。

其实这就是效法后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所谓“交足国家的、留够军队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如此,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再有,对于北直隶和山东的耕地面积,刘衍心中其实并不是很满意,按照史料记载,光是北直隶在万历年间的耕地面积,就达到了四千九百二十五万亩之巨,山东的面积也在五千多万亩左右。现在看来光是北直隶和山东两地,农业生产的潜能都是非常巨大的。

“看来农事部还是要继续努力啊!”

“银两收入方面,今年上半年,商务部各处产业的规模几乎扩大了四倍,主要的产出销售方向,南直隶和

江南占了六成多,北直隶占了两成多,大明其余各处省份加在一起占了一成左右。上半年,商务部纯利收益为七千三百七十七万两。”

刘衍心中大定,看来还是做生意赚钱,有了商务部的加持新政、军改的摊子铺的大一些,自己也有足够的底气了。

“再有就是财政部了,现在财政部主管钱庄已经扩建了七处铸造厂,对民间流通的银两重铸为银币。另外钱庄通过对外放贷,也有一部分收入,上半年为三万四千七百五十二两。”

“至于其余的税赋收入,因为新政已经取消了三大征加税,免去了两京一十三省十年的人头税等杂税,目前朝廷能收上来的赋税,也就只有商税。”

“商税由商务部负责征收,今年上半年商税的收入为三百六十八万两。”

刘衍算了一下,仅仅是今年上半年,也仅仅是北直隶和山东两地,朝廷的收入就有七千七百四十八万四千七百余两,粮食收入有一千八百余万石,如此巨额的收入,已经直追当年的永乐盛世了!

随后刘衍便说道:“接下来,就说一说朝廷的各项开支吧。”

“是。”

岳明随即拿出一份案卷来,逐一说道:“朝廷各部、京城官吏上半年的俸禄开支为一百二十四万六千余银币。”

“国防部的开支中,包括国防军十四个军的半年军饷开支一千六百二十余万两,国防军各军将士,以及大量战马的

日常消耗费用六百余万银币,消耗粮食八百七十三万石粮食。”

“当然,目前国防军十四个军的兵员只是整编到七、八成,如果十四个军六十七万余将士齐装满员,朝廷的军费开支还要继续大幅度上涨。”

“装备部开支主要是火器督造处、兵甲督造处的研发开支,以及大量装备的运输、储存费用,上半年的开支为四百一十六万银币。”

“各部用于新政、军改的支出,总和在四百六十六万银币,耗费粮食三百一十八万石。”

说到这里,岳明松了一口气,总结道:“综上,今年上半年,朝廷总体开支为三千两百二十六万余银币,消耗粮食一千一百九十一万石。”

“今年上半年,朝廷财政盈余四千五百二十二万余银币,六百万石粮食。”

刘衍顿时松了一口气,半年朝廷就积攒下四千五百多万银币,数百万粮食,如此下去,只要新政和军改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下去,大明便能够在几年之内翻身。

至少是在财政数据上,已经率先实现了“复兴”。更让刘衍自豪的是,朝廷收入如此可观,并不是搜刮百姓而来,而是通过商贸和商税的形式,直接从大明有钱人和商贾、士绅、官吏的身上索取。

其实明末时代的大明是很有钱的,自从隆庆开关之后,全世界的白银便开始源源不断的流入大明,直到大明天启、崇祯年间,全世界每年都有

大约三分之一的白银涌入大明,这样的数额是非常恐怖的。

只是在这股白银浪潮中,国家和百姓并没有占到多少实惠,绝大部分的银子都被商贾、士绅,以及官商结合体的地方豪强瓜分殆尽。

刘衍甚至认为,在南直隶、江南等地的那些巨商、豪强、士绅,随便拉出一个来,都不会比晋商八大家的财产少!

这时,岳明笑呵呵的对刘衍说道:“阁老,如今朝廷有钱有粮,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

刘衍则摇了摇头,说道:“先别急着高兴,本公还准备在两京一十三省全面推行赋税改革,与北直隶和山东一样,取消三大征摊派等各种杂税,征收商税、发展工坊和商业、追缴欠租等。”“当然,这些都是新政政策中的一部分,只是现在新政在各地推行受阻,本公看来,应该让陛下专门下一道诏令,命各地文武官吏力行新政、军改!”

其实刘衍心中明白,光靠一道诏令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现在虽然大明内忧外患暂时都被清除了,可是大明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力,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大的松动。

再加上朝廷此番推行的新政和军改,很大程度的动摇了地方文臣武将的根本利益,受到抵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一道诏令起不到什么作用。

按照刘衍心中的意思,要想在地方上彻底贯彻新政和军改政策,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派兵到地方震慑

以朝廷组织“巡视组”到地方,如此可以确保新政和军改的有效推行。

只是这样做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其一便是国防军的十四个军要全部整编完毕,刘衍在部署了京畿防御,以及留下对满清作战的足够兵力后,剩下的兵马便可以调往大明各地镇压反对势力。

另一个条件,便是一个契机,也可以说是出兵到地方的理由,刘衍知道贸然调兵到地方,有很大可能会引起大明的内战,虽然刘衍有信心扫除一切敌对势力,可是内乱能避免的话,还是要尽量避免的。

“先等一等吧,先用诏令试探一下也好。”

随即刘衍便来到御书房内,此时崇祯帝正在御书房内翻看资治通鉴。

如今朝政已经全部由新内阁接管,如今的内阁非常的高效,与之前互相推诿、党争不断的内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绝大部分的政务基本上都可以由内阁自行处理。

所以到了崇祯帝这里的事务,已经没有多少了,只有一些涉及到大明大政方针的事情,需要下诏的时候,刘衍才会率十三尚书前来禀报。

“臣拜见陛下!”

崇祯帝看了刘衍一眼,说了句平身,然后说道:“朕看,以后不妨给刘阁老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力好了,也免得这些繁文冗节了。”

刘衍知道这是崇祯帝在发牢骚,自己真要了这些特权,那就是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倒不是

刘衍在意什么名声,只是不想给新政和军改的推行设置困难罢了。

“陛下说笑了,臣哪有这样的资格。”

崇祯帝说道:“今日刘阁老觐见,有何要事?”

刘衍随即将希望崇祯帝下诏,督促各地督抚、文官武将力推新政、军改的意思。

崇祯帝听闻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新政和军改之策,朕以为还是应该现在北直隶、山东实行几年,然后再议推广天下之事。现在各地都有抵触之心,刘阁老却要强推新政、军改,是不是有急躁之嫌?”

刘衍明白崇祯帝还是以“老眼光”看待此事,自己也没有时间跟崇祯帝多说,于是直接拿出了财政部尚书岳明刚才禀报给自己的数据。

当崇祯帝听闻仅仅是半年的时间里,以北直隶和山东两省的地盘,就有几千万两的盈余,这放在以前,是崇祯帝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事情!

“怎么会!”

崇祯帝想不明白,朝廷明明已经在北直隶和山东取消了那么多的赋税,人头税、三大征的摊派等等,全都取消、或是暂停了,朝廷为何还能有这么多的收获?

刘衍简单的解释了一下,总的来说就是,新政是向大明的富人收钱,让普通百姓耕种纳粮,而不是钱粮都在百姓身上榨取!

崇祯帝也是聪明之人,此时沉默了许久,心中只是在感叹,刘衍如此作为,势必不会长久。崇祯帝又何尝不知道天下的钱粮都在什么人

的手中,只是崇祯帝没有办法,真要强行收取,收不收的上来先不说,这天下也要大乱了,自己的皇位更是不会稳当!

许久之后,崇祯帝说道:“既然刘阁老有这个把握,那朕就下这道诏令,只是如果因为推行新政和军改,搅动地方以至于天下大乱,这个后果刘阁老想过吗?”

刘衍心中冷笑,自己还巴不得地方上那些反对、守旧势力一个个全都跳出来呢,这样自己就可以将旧势力逐一铲除,这样的大明才是更为纯粹的,未来也会更加光明。

只是这样的话,刘衍自然不会对崇祯帝讲,只是说道:“臣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应对之策,请陛下放心。”

“嗯,那就好!”

当日,崇祯帝下诏,诏令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力行朝廷新政、军改之策,一时间天下震动。

喜欢明末大军阀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明末大军阀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