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末大军阀 > 第七十二章 增加肉食

明末大军阀 第七十二章 增加肉食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23:53:26 来源:书海阁

刘衍又在古镇待了两天,便心满意足的带着大批订单回到了大盘堡。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底,距离交付大盘堡烧锅酒和肥皂的期限已经没有几天了,不过刘衍却并不着急。这几天酒坊的产量一直在增加,四口烧锅同时发动起来,再加上苗绍带人采购的大批量酒曲、高粱等原料充足,准备订单上的数量并不是难事。

而肥皂就更不用说了,从前两个月开始,刘衍在供应王炆镇那边的时候,便一直在储备库存,为的就是今天开辟自己的销售通道。

于是刘衍回到总旗官厅之后,便派人将王芸禾与陈江氏请来,将酒坊和肥皂工坊的订单交给二人,嘱咐二人尽快备齐。

自从上次王靖、王芸禾前来参观酒坊,刘衍回到总旗官厅便与他们父女二人长谈了一次。

刘衍当面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对王芸禾的仰慕,提出让王芸禾留在大盘堡,专门负责打理新建的酒坊。而酒坊的高粱供应则由王靖负责。

这样的事情对于王靖、王芸禾父女来说,算是天上掉馅饼一般。王芸禾不但可以仅此机会与刘衍更进一步,还可以掌控一个日进斗金的酒坊,领取一份丰厚的薪酬。而王靖更是不得了,可以预见大盘堡酒坊今后的产量将会非常巨大,所需的高粱数量也会是一个海量的数额,这对于王靖来说就意味着财富,意味着白花花的银子!

所以王靖当即便答应了下来,而王芸禾还有些不好意思,扭扭捏捏的才点头答应。

此时王芸禾与陈江氏看着数额不小的订单,都是喜上眉梢。

陈江氏自然知道刘衍和王芸禾之间的情愫,二人互相仰慕,只是谁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于是陈江氏笑着说道:“好了,既然甲长已经吩咐了,那我就先走一步去准备好了,免得在这里碍了未来主母的眼。”

说完陈江氏便在王芸禾娇羞着跺脚声中,笑着离开了。

刘衍也没想到陈江氏会来这一手神助攻,尴尬的说道:“这几天在酒坊那边辛苦吗?”

王芸禾“嗯”了一声,然后便转移话题说道:“对了,这两天我看堡内的饭食多是青菜,现在咱们堡内军户的手里都有些钱财,却苦于堡内没有肉食售卖,前往别处采买很是不便,所以堡内军户多有怨言呢。”

“哦?”

这段时间刘衍还真没顾上这些,于是便说道:“此事我知道了,这两天我便想办法解决一下。不过现在我想说一说咱们的事情,王姑娘你看……”

刘衍还没说完,王芸禾便哎呀一声,说道:“有话你跟我爹去说,与我说这些干嘛!”

说完,王芸禾便拿着那份订单跑掉了。

刘衍摸了摸鼻子,自言自语道:“我还没说完呢。”

随后刘衍便坐在椅子上思考王芸禾提出的肉食问题,如果大盘堡内没有多少可供食用的肉食,不仅仅是堡内军户吃不好的问题,更会关系到刘衍手下墩军的战斗力。

因为只有提供足够的肉食,才可以让墩军们身体强壮,让他们有体力忍受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使他们将来成为精锐部队。同时足够充足的肉食还可以减少墩军发生夜盲症的概率,使刘衍将来多了一个夜袭的强大攻击手段。

现在刘衍手下的各旗墩军每个月都会进行考核,优等者为上等墩军,合格者为中等墩军,不合格者为下等墩军,连续三个月考核都不合格者,立即逐出墩军序列。

刘衍由此想到,既然墩军的武艺可以用等级来区别,那众墩军的待遇也要区分开来。在同级军饷相同的大前提下,以后武艺考核为上等的墩军,每天可以吃四两肉,武艺为中等的墩军,每天可以吃二两半肉,武艺为下等的墩军,每天可以吃一两半肉。

此时大明一斤为十六两,约为后世的六百克。武艺为上等的墩军,每天吃四两肉,近一百五十克,已经相当于后世小日本陆军昭和六年的伙食标准了,不可谓不高。

不过就算如此,刘衍的六旗墩军一年下来吃的肉也不少,这还不算堡内其他军户百姓对肉食的需求。而且随着刘衍势力规模的扩大,这肉食,将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眼下大明的肉食较为单调,除了猪羊,就是鸡鸭鱼等。而且眼下大明各地的灾害越来越严重,大江南北一样的物价飞涨,据守去年灵山卫城一口猪的价格竟相当于一头耕牛,如果都要买肉吃,即便大盘堡现在比较富裕,也难免吃不起,所以刘衍决定还是自己养算了。

思索了一番之后,为了避免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刘衍决定饲养的肉食来源尽量杂一些,除了猪羊,鸡鸭鱼都要养。

不过灵山卫的环境显然不能大规模养羊,这里是山东南部沿海地区,没有大片的草场来养羊,只能便随便养一些就好。刘衍还是倾向于养鸡,养鸡的成本比较低,不但可以圈养,还可以放出去自己找食吃,不用怎么操心,鸡还可以下蛋。

同样养鸭也是如此,可以放到河里去吃鱼虾,同样鸭也可以下蛋。如果赶上了蝗虫灾害,还可以赶着那些鸡鸭到田里去吃蝗虫。不过让刘衍比较头痛的是,鸡鸭的传染病多了点,一个鸡瘟过来,可以死得一只鸡都不剩。

同样养鱼的成本也比较低,还可以建在猪栏下面,而且猪粪、鸡粪、鸭粪都是很好的饲料,可以大大减少塘鱼对饲料等食物的需求。遗憾的是养鱼需要很多水,虽然大盘堡在沿海一带,可是淡水资源也不丰富,只有一条南河比较近,但是水流也不是很大。

最后考虑到出肉率的问题,刘衍决定还是以养猪为主,养鸡鸭鱼为辅,实行多种牲畜经营模式。

不过这时候养猪也不容易,这时候大明朝的猪并不是后世的那种白胖的家猪,后世的那种白猪其实是从西方引进的外来种。

此时大明的家猪是通体黑色的,就是后世所说的柴猪,养一年也不过一百三、四十斤,最多也就是一百五十斤左右,生猪出肉率大概便是七十斤到八十斤肉。达到两百多斤的大肥猪约要养两年。

而且这个时代也没什么剩饭剩菜之说,人都不够吃了,猪还有得吃?所以家猪只能吃猪草加些糠,也是需要大量的人手出去讨猪草。

而且大规模养猪,会下仔的母猪与众多的小猪仔也不好找,思来想去刘衍决定先养一百头猪,后续再慢慢扩大规模。

刘衍决定大规模养猪的消息传出后,当时就在大盘堡内成为热门话题。

小旗官苗绍被刘衍派去购买猪仔,以及鸡仔、鸭仔、鱼苗,羊羔等牲畜,苗绍随即带上一队墩军,又带足了银子,还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军户等,直奔古镇巡检司,然后去了灵山卫城,最后才买齐了刘衍需求的畜类苗种数量。

在苗绍带人去购买畜种的同时,刘衍也调了一批的大盘堡军户,在西通渠一带建了一个畜场,并且还靠着南河的位置挖掘了两处鱼塘,准备养鱼。

猪羊等当然不能养在堡内,只得建在堡外。在西通渠的末端,这里已经淤塞废弃,由于大水车的引水灌田,水流到了这里,便汇成了一片的水洼之地。

刘衍让人在这里挖了两个鱼塘,在鱼塘的上方用土垫高,在这里建了几个猪圈。在猪圈的旁边,又建了一些的鸭圈与鸡圈。

以后猪吃猪草与糠,鸡鸭或是吃猪的粪或是自己出去找吃的。而下面池塘里的鱼则可以吃猪粪、鸡粪与鸭粪。这些粪吃不完的,还可以拿去肥田。如此便形成了一种循环饲养方式。

此外在距离畜场不远的地方,隔着一片洼地与水沟,刘衍还调集一些军户在那边种了十几亩的菜地,以供养大盘堡的军户吃用。菜地的肥料,就可以取之于各种鸡鸭猪粪。

刘衍如此新奇的规划,不但让大盘堡的军户们感到新奇,就是此后王家庄、夏河寨前千户所与古镇巡检司的军民闻听了,多有好奇地赶过来看热闹。

其实刘衍的做法并不新奇,这种循环饲养方式,在大明万历年间,就有苏州常熟一户叫谭晓的人家做过,据说当时还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获,只是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之后也没有推广开来。

转眼到了十一月三十一日,小旗官苗绍带着那些军户浩浩荡荡的回到了大盘堡,买齐了刘衍所要的东西。

此行苗绍带人跑了很多地方,最远到了灵山卫城内,他向刘衍汇报此行经历时,嘟嚷的只是骂现在大明物价之贵,往日一头小猪仔只要银六钱,现在则要一两多。往日一头可产仔的老母猪只要银钱十两,现在升到了十三两。加上购买鱼苗,以及鸡鸭苗的开销,此次苗绍带出去的八百多两银子一点没剩,全都花光了。

不过刘衍却并不心疼,反正现在对于自己来说,几百两银子已经不算什么大事了。现在猪仔,鱼苗等买齐后,这个西通渠畜场便也开始正式运转,大盘堡的军户百姓和一众墩军可以获得稳定的肉食供给,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于是刘衍让陈江氏选用了一批大盘堡的妇女,以及一些老弱男子,还有一些有劳动能力的孩童去放鸭放羊,养猪种菜。

他们的月粮工钱同样也是由堡内支付,这让这些得到工作的大盘堡军户都很高兴,他们又多了一条补贴家用的路子,让家人可以过得更好。

与此同时,苗绍还给刘衍带回来一个消息:古镇巡检司的商贾们近来囤积了不少的铁料和煤炭,看样子是准备在今年冬日和明年开春集中出手。

刘衍当即笑着说道:“真是太好了,我正要给火器督造处囤积物资,就有人帮着咱们运来了货物,看样子我要再去一趟古镇巡检司了。”

喜欢明末大军阀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明末大军阀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