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朱常洛知道自己的小算盘能瞒得过朱由检,也能瞒得过大多数的朝臣,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瞒得过去。
果然,就在朱由检执行自己的监国职责,为朱常洛带领新军出巡山西行省的事情调度的时候,孙承宗第一个找到了朱常洛。
现任兵部尚书,同时也是内阁成员的孙承宗,并没有询问朱常洛巡视山西行省的真实意图,而是啰里啰嗦问起了,陛下这一回出去巡视,身边都准备带什么人啊?
这可真是个戳肺管子的问题,朱常洛为什么要找借口偷摸跑掉?还不是因为朝廷里的大臣,是会绝对反对他出塞的。
只要能够摆脱朝臣的监督,到了山西行省,朱常洛想干什么,那还不就是眼睛一瞪的事儿么?
大明的皇帝当中,可不仅仅是朱常洛想着带兵出塞,刨去明成祖朱棣不算,人家是出塞打仗的,还有一位,是闲着没事想过过当将军的瘾而偷跑出去的。
明武宗朱厚照,为了实现自己当将军纵横沙场的梦想,于正德十二年八月初一,率领十余名亲信,微服出宫,跑到了昌平。
朱厚照是想着带人到边关,领兵跟鞑靼人干一架。
可这样的想法,别说在大臣那里通不过,就是边关守将,都不给他开城门。
最后,朱厚照费了老大劲,用太监谷大用镇守边关,这才得以出关。
后来,朱厚照在应州告急的时候,亲自领兵布阵,迎击鞑靼人,取得了应州大捷。
老朱家想带兵打仗,而且伴随各种奇思妙想,那是有历史渊源和传统的。
孙承宗一听朱常洛说圣上准备巡边,立马就想到了明武宗朱厚照的故事,赶紧的,跑过来给你上上眼药。
巡边的理由,确实是高大上,而且,天子巡边有利于提升边关将士的士气,这没什么好说的。
可天子身边带什么人,就大有讲究了。
都带着跟你一个心思的,天子没有了任何束缚,那不是想干嘛就干嘛啊?
孙承宗很有礼貌地暗示,皇帝巡边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除了带上强悍的护卫,还要带上作风十分硬朗的言官。
为什么要带作风十分硬朗的言官,这一层,大家最好别点破。
真的点破了,少不得要把皇帝您的真实意图说出来,闹到朝堂上,谁也别想好过了,巡边这件事情,也恐怕得胎死腹中。
朱常洛很是恼火,但也没有办法。
孙承宗要真的把自己想要出塞的猜测说出来,朝臣们还管你是不是真的想出塞?干脆,京城也别出了,皇帝就老老实实待在京城吧。
皇帝要是真敢一意孤行,当心溅你一身忠臣碧血!
朱常洛只能耐心跟孙承宗解释,这次的山西行省巡边,本意是想让皇太子朱由检去的。
之前,太子在辽东有过成功的经验,他去是最合适不过的。
但是,皇太子现在监国处理政事非常不易,很多事情,都是他一手操办的,去巡边,就意味着手里的事情要断一下,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国事的。
因此,皇帝老爹替儿子巡边一趟,也是无奈之举。
至于说巡边要带谁不带谁,那得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啊。
山西行省巡边,还是跟辽东差不多,检查军风军纪,对不符合标准的军旅建制,以及将领和士卒,进行裁撤。
既然是干这样的事情,你叫上言官干什么?那帮人吵架练嘴,逮着一样不松口可以,但裁撤诸多事宜,他们真不是专业的。
朱常洛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给孙承宗讲道理,孙承宗就一句话,必须要带上言官,而且,他可以保证,皇帝关于军务的处理,言官不会有任何的发声。
除非,有什么逾距之事。
朱常洛真想把魏忠贤叫来,带上锦衣卫给孙承宗八十廷杖。
但他忍住了,孙承宗可是他的嫡系啊,嫡系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都这么硬挺,可想而知,一般的朝廷大臣,要是知道了他的真实想法,会有什么激烈的举措。
无奈之下,朱常洛只好应了孙承宗,巡边山西行省,一定会带上言官。
孙承宗离开后,朱常洛开始算计起来。
带上言官,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了。朱常洛经不起逼迫,大明的官员,也是不要逼急了,他们是什么事儿都敢干的。
还是好好想想,怎么半路摆脱言官,才是实现自己目的的方法。
就在朱常洛绞尽脑汁,想着自己如何带兵出塞的具体计划细节的时候,王安忽然来报,京畿五城兵马都指挥使曹文诏,带着新军混成旅指挥使叶经文,邹燧求见。
朱常洛纳闷,这几个人基本上是不搭边的,曹文诏是他手握的兵马指挥使,而叶经文和邹燧,都是属于太子朱由检手下的精干人马,怎么会在一起同时来求见?
带着疑惑,朱常洛让三人进入。
等三人礼毕,朱常洛就感觉非常不对劲,曹文诏,叶经文,邹燧,都像是霜打的茄子,一点也没有武将的那种精气神。
朱常洛正要问他三是怎么回事,忽然间,他发现邹燧刻意地耷拉脑袋,而且,还用手,遮挡自己的脸。
喜欢穿越到大明当昏君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穿越到大明当昏君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