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王首辅 > 第1318章 意外收获

明王首辅 第1318章 意外收获

作者:陈证道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2:26:04 来源:书海阁

讲武堂位于西直门外的护城河附近,面积达一千二百亩,规模相当宏大,乃大明最大的书院,不过讲武堂可不是普通的讲学书院,而是大明版的黄浦军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地方,至今已经成立三年,培养的第一批军事人才即将在六月份毕业了。

讲武堂是徐晋当初倡导建立的,旨在建立起一套系统科学的军事人才培养机制,以取代传统落后的武举制度,同时打破陈旧僵化的卫所武官世袭制度。

正如所有食品都有保质期,一种制度,乃至一个帝国也有保质期,一旦保质期到了,食品会变质腐烂,制度会僵化落后,帝国会灭亡。

众所周知,添加防腐剂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那么能不能延长帝国的保质期?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不断地改革,切掉僵化落后的制度,制定更有活力的更合适的制度。

大明立国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说得不好听一点,保质期已过大半,很多制度已经腐朽僵化,不再适合大明的现状,譬如养猪式的宗室世袭制度,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徐晋提倡的爵位降级世袭制,有效地缓解这种负担;又譬如土地兼并、卫所军户世袭制等,全都已经僵化腐朽了。

卫所军户世袭制,这玩意在开国初期确实保证了兵源的稳定供给,但目前已经不再适合了,严重拖累了明军的战斗力,君不见各地卫所军户出逃严重,十个有十个都是严重缺员的,而且战斗力还不忍直视。

军户世袭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阶级固化,颇如普通士卒后代只能一直当士卒,而千户的儿子成年后就能继承老子的衣钵当千户。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一定就是这样吗?恰恰相反,老子英雄儿草包的反而更多,试想一下,武官如果一直世袭下去,久而久之,整个帝国的军事领导系统就会被无能的草包所充斥,这样一支军队能打胜仗就有鬼了。

徐晋正是看到了问题的所在,所以才力推以讲武堂的方式来培养军事人才,打破这种世袭制造成的阶级固化。

讲武堂招生不看背景,不看资历,只要符合年龄、身体、智力等条件便可以报名入学,成功通过考核毕业后便包分配到各地军队担任初级武官,按军功和资历获得公平升迁的机会。

徐晋和嘉靖的计划是,当讲武堂能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后,便逐步废除原有的卫所世袭制,同时与募兵役制相结合,保证兵源供给。

言归正传,今日是正月初十,讲武堂本来还在放年假,但是初八那天,京城附近的学员均收到了通知,初十这天必须回讲武堂,因为届时,北靖王徐晋将亲临讲武堂挑选将才,被选中者有幸随北靖王行军西征。

一时间,京城附近的学员都炸窝了,激动得睡不着觉,只盼着正月初十快点到来,好在北靖王面前大展身手,然后被他“老人家”光荣地选中,进而扬名疆场,封妻荫子。

毫无疑问,文官出身的徐晋可谓是军中第一人,这些年来纵横沙场,大杀四方,从未尝败绩,堪称战神一般的存在,无论是在各路武将,还是普通士兵眼中,徐晋都是高山仰止般的偶象,自然也包括了讲武堂中那些年轻学员。

听问偶象要亲自前来招人,试问这些学员怎能不激动,有些学员甚至专员赶了几百里路,通知已回家过年的同窗好友回来参加考核。

正月十一大早,数百学员便蜂拥入讲武堂,在武德殿前列好队翘首以盼,不过北靖王却没有出现,而是由讲武堂的教习每人发了一份策论题考笔试,只有通过了笔试才能参加后面的武试,据说题目正是北靖王亲自操刀的。

约莫半个时辰左右,笔试便考完了,因为徐晋出的题目并不多,主要考的是学员的应变能力,打仗不同做文章,讲究随机应,兵贵神速,那有时间给你慢慢琢磨。

直到试卷上交后,北靖王始终都没有出现,估计要到第二天的武试才会亲临现场,所以学员们有点失望地散了,各回各的宿舍,静候下午放榜。

此时的武德堂内,徐晋一袭玉色的襕衫,头戴四言平定巾,坐在案后淡定地品着茶。

“禀王爷,策论考完了!”监考官走了进来恭敬地禀报道,身后五名教习各捧着一大沓试卷。

徐晋点了点头,示意把试卷搁在案面上,微笑道:“辛苦诸位了,事出突然,所以咱们这次就不按规矩办了,但日后讲武堂的毕业考核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来。”

“是是是,下官等不辛苦,倒是王爷辛苦了,下午就要出结果,实在太仓促了些,要不王爷明天再出结果吧,好歹时间充裕些。”监考官体贴地道。

徐晋摆了摆手道:“不必,时间足够了,你们且下去休息,未时之前不要进来打扰本王。”

监考官和一众教习连忙应诺退了出去,徐晋便开始一目十行地阅起试卷来,觉得可以的便打个勾,不行的打个叉搁一边,效率相当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当一个人全神贯注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效率都会很高,徐晋便是那种随时随地都能聚精会神的人,而恶且是竞赛型的“选手”,事情越有挑战性,精神便越亢奋。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五大沓试卷也渐渐从左边的案面消失了,而案面右边则多了两沓批阅完的试卷,一沓将近半米高,一沓却只有薄薄的两三厘米。

下午三时前,徐晋终于批改阅完所有试卷了,将近四百份,被选中的却只有七十六份。

徐晋伸了个懒腰,揉了揉有点酸痛的手腕,然后命人把监考官和几名教习了叫进来。

那名监考官是兵部的武选司郎中,名叫姜镗,见到徐晋真在未时之前把所有考卷都批阅完了,不由露出佩服之色。

徐晋把那七十六份选中的试卷交给了姜镗,吩咐道:“把名字誊写好便张榜,所有入选者,明日卯时在校场点卯,迟到者将取消武试资格。”

“是,下官这就去办。”姜镗接过试卷,与数名教习一起退了出去。

徐晋又伸了个懒腰,只闻腹中如鸣鼓,顿觉饥肠辘辘,这才醒起中午只吃了一块糕点,便招呼上宋大眼和赵大头等一众亲兵准备离开讲武堂,结果刚行出武德殿便见两名学员模样的家伙在那探头探脑地张望,表情焦急而忐忑。

“嘿,你们俩个二货鬼鬼祟祟,干啥呢?”赵大头双目一瞪,凶神恶煞地喝问道。

那两名学员都约莫十七八岁的模样,其中一个估计有一米**的个头,另一个则矮了近个头,恐怕不够不米七,不过身材结实匀称,皮肤黝黑。

两人见到赵大头喝问,显然都有点胆怯,最后矮个的咬了咬牙,一把扯着高个的行了过来,扑通地行了个单膝礼道:“学生李光启(刘显),参见北靖王爷。”

徐晋不动声色地打量了一眼两名青年,问道:“你们是讲武堂的学员?”

“正是!”

“哦,尔等拦住本王的去路,所为何事?”

“学生来迟了,错过了文试,恳请王爷让我们补试。”矮个青年大声道。

赵大头不由乐了,笑骂道:“你这瓜娃子,个头不高,口气倒是挺大的,你们迟到了,凭什么让你们补试?也亏得是在学堂里,若是到了军营,大帅点卯你们敢迟到,三十军棍非打你个屁股开花不可,嘿嘿,还想补试,作梦吧,快滚犊子去!”

两名青年不由面红耳赤,徐晋此时却是露出思索之色。

“这场文试不公平,王爷若不准补试,学生便不赖着不走。”矮个青年倔强地道,旁边的高个青年却是面有惶恐之色,偷偷戳了矮个青年一下,示意他别孟浪。

徐晋见状倒是来了兴趣,淡道:“如何不公平,若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本王不仅打你军棍,还削了你的学籍。”

矮个青年夷然不惧道:“学生乃靖虏卫子弟,家住大同镇,眼下正是年节,学生回家过年了,王爷初八才通知选将,学生能在初十赶回来就不错了,有些离京远的同窗甚至现在都还没收到王爷在讲武堂选将的消息,试问这公平吗?”

徐晋点了点头,淡道:“确实不公平,可是这世上不公平的事多了去了,本王若是为你们俩破例,等过几日又有学员要求补试呢?本王可那没时间浪费。”

高个青年连忙歉然地道:“王爷所言极是,学生不补试了,显之兄,我们走吧。”

矮个青年急道:“惟明兄,你是因为骑马赶到靖虏卫通知在下才错过文试的,我可以不补考,但恳请王爷准许刘显他补考。”

徐晋心中一动,问道:“你叫刘显?字惟明?”

高个青年愕了一下,点头道:“学生正是刘显,江西洪都人士。”

徐晋脑中灵光一闪,倒是醒起一个人来,刘显啊,莫不就是刘綎他老子。刘綎被称为晚明第一猛将,在万历年间大放异彩,一生中经历大小上百战,还参加过两次的朝鲜战争,与侵入朝鲜的倭**队正面较量,最后因中伏力战而亡,在当时名气非常大。

当然,刘綎他老子刘显虽然稍差,但也很有名气,甚至官至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徐晋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因此对他不是很熟悉,只是有点印象。

“好吧,既然你们俩如此讲义气,本王便破例让你们俩补试,不过,若是考不过关,每人打十军棍,可有异议!”徐晋说到最后把脸一板,冷冷地道。

刘显和李光启两人惊喜地对视一眼,连忙表示没有异议。于是徐晋便让监考官姜镗安排两人补试,考完后把试卷直接送到北靖王府。

安排完,徐晋便径直走出了讲武堂,乘马车回城下馆子找吃的,他都快饿死了。

“大眼,大帅为何让那两小子补试?就因为他们讲义气吗?”赵大头一边策马,一边问旁边的宋大眼道。

宋大眼倒是有些眼力,淡道:“那两小子目光炯炯有神,身手、体力、骑术都相当不错,大帅让他们补考,保不准是看中他们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赵大头瞪大牛眼道:“大眼,你咋知道他们身手、体力、骑术都不错?”

宋大眼指了指脑袋,赵大眼翻了个白眼道:“大眼,你知道哥的脑子向来不好使,就别卖关子了。”

“那李光启说他是靖虏卫的,靖俘虏卫在那儿?”赵大头反问道。

“这个……好像是在大同吧!”

“这不就结了,大同到京城少说也有六七百里路,马不停蹄,换马不换人,也得一天的时间,刘显初八出发赶往靖虏卫,然后初十便带着李光启赶回来了,虽然最终没赶上文试,但三天不到便跑了上千里路,还有能有精力赶考,身手、体力、骑术若不行,那能办得到?”宋大眼冷道。

赵大头不禁恍然大悟,挠着光头道:“大帅果然洞察入微,嗯,大眼你也不错,要是我可想不到这层。”

宋大眼撇嘴道:“我也是后来琢磨才想到的,就咱们的脑子,加起来也不及大帅万一。”

“那是!”一众亲兵深以为然地齐点头附和。

马车内的徐晋不禁哑然失笑,他哪想到这么多,只是觉得刘显这名字耳熟,疑似是个牛人,这才破例让他们俩补考而已。

事实上,刘显和李光启都确实是嘉靖年间的抗倭名将,都曾与俞大猷和戚继光共事,所以徐晋这次是捡到宝了。

且说徐晋回城后找了家酒楼吃饱喝足,然后回到家里,在美婢月儿的服侍下舒服地洗了个澡,正准备小憩片刻,监考官便把刘显与李光启的考卷送回来了。

徐晋打开一看,不由眼前一亮,李光启考卷答得不错,而刘显的考卷更妙,是目前看来最令人满意的一份。

当下徐晋也不废话,直接打勾评优,让人通知那俩小子明日参加武试。

喜欢明王首辅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明王首辅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