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王首辅 > 第776章 杨阁老的撒手锏

明王首辅 第776章 杨阁老的撒手锏

作者:陈证道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2:26:04 来源:书海阁

此前便提过明朝的朝会分为大朝、朔望朝和常朝,大朝会一般只在重大节日,又或者有重要庆典时举行,通常一年也就那么几回,譬如昨天那场便算是大朝会,南京本地的官员都有份参加了,人数超过千人。常朝的规模则要小得多,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有资格参加。

嘉靖三年七月十一,常朝,天色才蒙蒙亮起,有资格参加常朝的官员都聚集在金水桥旁。以户部侍郎徐晋为首的新贵派,还有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濮议派,两派官员泾渭分明,或横眉冷对,或怒目而视,甚至是咬牙切齿,火药味十足。可以预料,待会的朝会上又将是一场龙争虎斗。

礼科都给事中张璁和刑科都给事中桂萼虽然品秩只有七品,但作为特殊的职能部门,是有资格参加常朝了。此刻两人四目相对,均难掩眼底的喜色,因为昨天下午,嘉靖帝从徐晋的住处回宫后便召见了两人,所以两人对今日这场朝会可为是非常期待。只要板倒以杨廷和为首的濮仪派,助皇上“认了”亲爹,那他们很快就能飞黄腾达了。

内阁首辅杨廷和一身绯红色官袍,头戴七根梁冠,手持玉笏肃立于文官队列的最前,神情一如既往的严肃,眼底内却藏着一丝凝重。对杨阁老来说,昨天让徐晋坐上户部左侍郎的位置,已经令他的威信有所削减,若是在阻止开海禁这件事再次失败,那他的威望更将一落千丈,以后便休想再领袖群臣了,所以今日早朝这一战,他只许胜不许败,否则将无颜再执掌内阁。

徐晋一身绯红的三品官服,头戴五根梁冠,神色平静地站在新任户部尚书秦金的身后,显得从容自若。

户部尚书秦金本是不苟言笑之人,这时却忽然回转身来,神色复杂地低声质问道:“徐侍郎,本官听闻你从南洋带回来一种叫玉米的作物,为何至今还没上交户部?”

徐晋淡然道:“近日诸事繁忙,还来不及处理这事,待早朝后下官便会命人把玉米入库。”

秦金点了点头便不再多言,转过身去站好。片刻之后,钟鼓声响起,弘政门打开了,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一众文武按次序鱼贯而入,来到奉天殿前的丹陛下,左文右武分立在御道两旁。

约莫七时许,嘉靖帝朱厚熜在奉天殿前升座,君臣行过参拜之礼后,司礼监太监毕云神色凝重地行到御座前,向着下面的群臣尖声吆喝道:“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毕公公这句话等于在宣布可以开战了,大家抄家伙干吧!

于是乎,徐晋轻咳了一声率先站出来朗声道:“臣有本启奏!”

嘉靖帝立即和颜悦色地道:“徐卿且奏来!”

徐晋郑重其事地取出早就准备好的奏本,抑扬顿挫地高声朗读起来,一众守旧派的官员均如临大敌地伸长耳朵斟字酌句,默默地打腹稿,准备把徐晋这份奏本反驳得体无完肤。

“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臣以为治政之道也理当如此,国策亦需因地制宜,因时而施政。我大明开国之初,太祖为防备逆贼余党里通倭寇图谋不轨,故下令禁海。然,我大明立国至今一百五十余载,国家盛平安定,沿海倭寇亦已荡平,实不且再行禁海。

再者,我大明沿海数十万百姓多靠海为生,禁海必将断绝其生计,民不得食则滋生事端。而倭商洋贩通贸不得,遂生歹念,四出劫掠我大明海滨,去年倭贼骤然猖獗,皆厉行海禁所致。正如上古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也,解除海禁,迫在眉睫。

再者,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我大明理应自信地打开国门,广纳四海之来宾,与时俱进,扬长避短。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实不足取也。

综上所言,臣以为我大明理应解除海禁,刻不容缓!”

徐晋念完奏本合上高举过头,一名小黄门便麻利地行上前取了奏本送到御座前,朱厚熜接过奏本装模作样地翻了翻,然后点头道:“徐卿所言甚为有理,朕亦以为禁海令理应废除!”

“皇上——!”礼部尚书毛澄连滚带爬地扑了出来,大声道:“老臣以为废除禁海令万万不可,皇上千万别听信了小人的馋言啊。徐晋,你这个奸邪佞臣,休得在此妖言惑众,蒙蔽君上,尔等奸佞小人,人人得而诛之!”

徐晋不禁暗呼一声日你大爷,能不能别装?能不能好好说话?能不能别乱扣帽子?能不能别喊打喊杀?

朱厚熜面色一沉斥道:“毛尚书,朕自问并不是昏君庸主,徐卿到底是不是妖言惑众,朕分得很清楚。徐卿这份奏本有理有据,而你此刻却是毫无理由地横加指责污蔑,实在有失礼部尚书的身份。速速退下,休得自误!”

毛澄被嘉靖帝当着满朝文武一通斥责,老脸不由憋得通红,正是又气又羞,他本来想弄得夸张点,来个先声夺人,再逐条反驳徐晋的,谁知道却被小皇帝抓住这点反将一军,弄得他准备好一肚子说辞都没机会发表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毛澄憋屈地告罪退回了队伍之中,这时吏部尚书杨旦行了出来。杨尚书显然吸取了毛澄的教训,只听他振振有词地道:“皇上,臣以为徐侍郎所奏谬误百出,并不足取。”

嘉靖帝虽然没有直接决定权,但作为朝会的“主持人”,要控制节奏、拉偏架还不容易,只见这小子板着脸道:“正所谓事越辩越明,理越辩越清,敢问杨尚书,谬误在何处?”

杨旦早就打好了腹稿,所以并不怵,立即琅琅地道:“其一,我朝太祖确实是为了防倭下达禁海令,虽说目前倭患暂时消除,但难保倭人不会卷土重来,所以禁海防倭还是有必要的。

其二,开海通贸确实可以解决沿海百姓的生计来源,但农桑才是国家之根本,俗语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朝倘若开海通贸,必导致商道大兴,百姓为重利所诱,必然不事生产,不仅会滋生大量难以管理的滑贾奸民,而且还会导致粮食产量大减。如此,一旦发生饥荒,后果不堪设想,轻则骚乱动荡,重则危及国祚。所以臣以为,实不宜废除禁海令,请吾皇三思!”

不得不说,杨旦确实是个斗争经验丰富的老官吏,一出手就切中要害,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关系,农业始终是国家的第一产业,是关乎国家兴亡之本,所以封建君主无不想方设法地把百姓绑在土地上,让他们老老实实地生产粮食。

正所谓士农工商,商人为什么排到最后?

因商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啊,想法自然就多了,这人想法越多就越难管理,于是乎统治者便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因为这样有利于他们的统治,而开海通贸,显然是有悖于“重农抑商”这条原则。

所以就连嘉靖帝听了杨旦所述的理由,亦不禁露出深思之色,当然,这并不能动摇他开放海禁的决心,毕竟徐晋给他灌输的思想已经先入为主了。

徐晋作为“守擂”者,既然有人站出来挑战,自然是得应战的,他对着扬旦拱手施礼道:“杨尚书只反驳了下官的前两条理由,是不是意味着杨大人也认可了下官的第三个理由?”

杨旦淡定地道:“没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大明确实应该虚怀若谷地吸取他国的长处,但是这跟开海禁关系不大吧,我大明从来没有拒绝与别国往来交流,乞今为止,每年均有周边的属国前来向我大明朝贡。所以说,徐侍郎所谓的闭关锁国简直是无稽之谈。”

徐晋反唇相讥道:“朝贡贸易并不算得上是贸易,厚往薄来,数倍甚至数十倍返利于朝贡国,如此只会增加国库负担,有害而无益,杨大人何必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呢!”

杨旦顿时被驳得哑口无言。

永乐时期,由于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大明皇帝的威德,效果是相当明显的,南洋诸国纷纷跑来大明朝贡,发现有利可图后,一些国家甚至一年来朝贡几次,动辄派出数百上千人的朝贡使团,着实给大明的国库造成极重的负担,后来大明不得不采取措施,向这些国家颁发朝贡勘合(证书),对朝贡的时间、使团的人数等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对违反勘合规定的朝贡使团,一律不给予接待,全部原地遣返。

徐晋将了杨旦一军后,继续道:“杨大人刚才还说开海通贸会伤及农桑根本,下官却是不敢苟同。一来,我朝有严格的户籍制度,百姓离家百里均要官府开具路引,所以根本不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农民弃耕从商。另外,经商有赚有亏,不是谁都能靠经商赚钱的,赚不到钱的商人然老实归家生产了。”

朱厚熜点头道:“徐卿此言在理!”

徐晋继续侃侃道:“刚才杨大人还说以防倭人卷土重来,所以要继续禁海,那更是荒谬之论。君不见我大明禁海一百五十多年,倭寇断绝过吗?可知禁海对防备倭寇根本没用,唯有通商才能绝寇。”

朱厚熜那小子立即又点头道:“言之有理!”

翰林学士石珤立即跳出来冷道:“徐晋,你刚才说由于户籍的限制,开海通贸不会导致大规模的农转商,但是,地方士绅商贾为图重利必然大肆开设工场作坊,百姓可以通过打工赚到不菲的收入,必然就会导致大规模的农转工,如此一来,田地同样会无人耕种,久而久之,必然伤及农桑国本。”

徐晋不禁暗汗,看来这个石珤虽然脾气臭些,但却是个明白人啊,商业发达必然会导致工业兴起,工业一旦兴旺,对劳动力的需求则会越来越大,见到有钱挣,农民兄弟自然就会大量弃耕从工,到那会,大明的资本义就该萌芽了!

但又如何?这本来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生产出来的富余产品将越来越多,商品化是必然的,资本主义也是必然的。譬如在商品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只要有钱,哪里买不到粮食?本国生产的粮食不够,从别国进口就行了!

当然,徐晋不可能跟一众大臣讲解社会发展规律,古人所处的时代限制了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的目光不得不盯着那一亩三分地,在他们看来,银子再多也不能填饱肚子,只有粮食才是根本,没有吃的,其他的都是白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所以,徐晋要想说服一众官员,关键是解决粮食问题。果然,接下来两派争论的焦点都围绕着“开海通贸,到底会不会伤及农桑?”而展开。

守旧派的官员们显然以为抓住了徐晋的致命弱点,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般,引经据典地拼命攻击,有多严重说多严重,搞得好像一旦开海通贸,大明马上就会粮食大减产,随之全国各地饿孚满地,百姓易子而食,最后大明帝国的大厦将轰然倒塌……

就这样,两派官员在奉天殿前吵翻了天,激烈地互喷,半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抓住了“致命弱点”的守旧派官员明显稳占上风。

但是,杨廷和却越来越觉得不安,因为不仅徐晋,就连张璁桂萼等新贵派的表现太过淡定了,表面看似在激烈争论,实际却是把问题往粮食方面引,不对劲,其中肯定有猫腻。

正当杨阁老疑神疑鬼时,只见徐晋“恼羞成怒”地大声道:“如此说来,诸位都认为,只要我大明粮食充足了才能解除海禁?”

石珤冷笑道:“没错,只要不动摇国本,老百姓丰衣足食,本官同意解除海禁!”

“正是,只要粮食充足,本官也没意见。”一众守旧派官均得意洋洋地点头附和,仿佛掐住了徐晋的七寸,换而言之,你徐晋只要有本事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就随便你怎么折腾。

这并不是一众守旧派官员们大意,实在是要解决这粮食问题太难了。如今大明人口将近六千万,国内主要几种粮食作物的产量又太低,所以粮食缺口非常大,过半的人口食不果腹,能保持温饱的更是不足两成。所以,要让全大明百姓丰衣足食,实在难了!

正当一众守旧派官员得意洋洋时,张璁等新贵派官员却露出了诡异的笑容。内阁次辅费宏瞥了一眼旁边的杨廷和,不禁暗暗摇头叹息,自己这位共事多年的老拍档,今天怕是要栽在子谦手上了。

果然,徐晋拿话套住了一众守旧派官员后,施施然地转身向着御座施了一礼,朗声道:“皇上,说来真是天佑我大明。臣这次出兵南洋,在满喇加国发现了两种高产作物,一种叫玉米,一种叫土豆,其亩产都能达千斤以上,土豆的产量甚至能及得上红薯。而且,这两种作物均适合在我大明大部份地区种植。

臣敢保证,这两种作物一旦推广种植,我大明的粮食产量翻上三倍也不成问题,完全可以养活全国的人口有余。”

嘉靖帝闻言“大喜过望”,蓦地站了起来“激动万分”地道:“徐卿此话当真?”

杨廷和心里咯噔一下,终于想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了,敢情自己所有人都中了徐晋小儿的圈套了,岂有此理,气煞老夫也!!

杨廷和脸色冷沉,毛澄胡子乱颤,杨旦惊疑不定,石珤则怒目圆睁!

这时,只见徐晋神色郑重地答道:“回皇上,此事千真万确,臣不敢有半句虚言。”

脾气火爆的石珤冷哼一声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徐晋,你以为你随口说出来,我等就信了。”

徐晋微笑道:“石大人所言极是,正所谓眼见则实,耳听则虚,所以下官今天特意让人准备了玉米,请皇上允准本官把玉米分发给诸位同僚品尝。”

朱厚熜哈哈大笑道:“准了,朕也迫不及待要品尝一下这种叫玉米的稀罕物儿。”

很快,一群宫人便用玉盘端着一盘盘煮食了玉米了现在奉天殿前,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明显是早就准备好的。

不过,那一根根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只只的玉盘当中,就好像一堆堆金条般炫目,顿时把在场所有官员的目光都吸引住了。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一众文武都禁不住吞了吞口水。

这时,有宫人将一盘玉米棒子呈送到御座前,其他的则分发给在场的官员。

要知道今日虽然是常朝,但前来上朝的官员也过百人,即使每人分一条都要上百条,这些可都是种粮啊,不仅徐晋,就连嘉靖帝都觉得肉疼,这玩意现在不是有银子就能买得到的,吃一条就少一条了。不过没办法,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要达到目的总得付出点代价。

接下来壮观的一幕出现了,庄严肃穆的奉天殿前,包括嘉靖帝内,过百名朝廷官员各捧着一根玉米在那啃食,卡嚓卡嚓地的声音响成一片,而四周的侍卫太监一个个羡慕地看着。

由于徐晋从南洋运回玉米的事,知道的人并不多,见过的更是寥寥无几,再加上是皇上御赐的,所以一众官员更觉这种金灿灿的棒子珍贵,包括杨廷和在内都吃得小心翼翼的,只觉越嚼越好吃。

吃着吃着,户部尚书秦金便忍不住问:“徐侍郎,这玉米的为亩产量真有千斤?还有那……土豆又在何处?”

此言一出,一众官员都禁不住坚起了耳朵倾听。徐晋微笑道:“玉米亩产千斤,如假包换,至于土豆嘛,本官离开满喇加时还没收获,估计忠勇伯俞大猷近期将会派船运回来了。”秦金闻言不由叹道:“果真如此,那真是我大明之福,我大明百姓之福啊,徐侍郎此举功不可没!”说完竟然向着徐晋郑重一揖。

徐晋赶忙还礼道:“秦大人言重了。”

石珤皱了皱眉地道:“这玉米吃起来确实不错,但安知徐晋在产量上有无夸大之词。”

“正是!”刑科给事中周玉绳附和道,一众守旧派官员亦硬着头皮点头附和。

其实包括石珤在内均明白,徐晋要是没把握绝对不敢胡说的,毕竟这玩意试种一茬,产量自然一清二楚,谁敢拿这种事来欺骗皇上和百官,实在跟找死没什么区别。

不过,一众守旧派官员刚才已经被徐晋拿话套住了,若是承认这种作物能解决大明粮食短缺问题,那岂不是等于认可解除海禁?所以硬着头皮也要继续强撑!

徐晋显然早就料到会如此,他微笑道:“这些玉米是本官在满喇加亲眼看着采摘的,四亩五分地共产出六千余斤,本官这次运回了五千三百斤,如今还在船上。为证实本官所言非虚,皇上可召见满喇加宾塘王公,还有张公公(张永)一问便知。”

朱厚熜立即大声道:“来人,召满喇加宾塘王公和张永前来觐见。”

很快,两百多斤重的大胖子宾塘王公便一溜小跑地来到奉天殿的丹陛下,扑通地跪倒,纳头便拜:“小王参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厚熜神气地点了点头问道:“宾塘,朕问你,玉米的产量几何?如实讲来,不得虚言!”

这肥货眼珠骨碌碌地一转,眼角余光瞥见旁边的徐晋正冷冷地望来,不由心底一寒,连忙如实地道:“回皇上,玉米的亩产量可过千斤。”

朱厚熜满意地点头道:“甚好,你且退下吧!”

于是乎,出场只说了两句话的王公殿下又屁颠屁颠地离开了。接下来,朱厚熜又当廷问了太监张永,同样印证了徐晋的说法。

朱厚熜挥退了张永,朗声道:“由此可见徐卿所言非虚,既然如此,那我大明的粮食可以无忧矣,朕宣布,禁海令自今日起……”

“皇上——!”杨廷和这时却高呼一声行了出来,跪倒在丹陛前,郑重地脱下了头顶上的梁冠摆放在地上,沉声道:“皇上,老臣年纪大了,体弱多病,今日乞骸骨,恳请皇上恩准老臣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喜欢明王首辅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明王首辅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