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神秘球被主角从带过来后,闲来无事也翻来覆去的研究了一阵子,但是没什么太大收获。
大小相当于一粒小米的神秘球,要是丢在野外蚁道旁,蚂蚁们都不会看一眼,只是当做一颗黑色沙砾罢了,可见其有多么不起眼。
但是这东西可是从毁灭者体内挖出来的,除了大神秘球外,还有一种很快就会衰败变色的小神秘球也在毁灭者体内,二者功能不明。
主角可从来不知道什么生物体内能挖出这样一个奇怪的东西,如果说是结石的话,这个东西的体积之于蚂蚁,就相当于人类体内挖出一个排球大小的结石,也太夸张了一点。
更神奇的是,大神秘球内部有一种幽蓝色的液体,一旦神秘球坚硬的外壳破裂,这些幽蓝色液体流淌出来,在空气中很快就会自燃,甚至引发爆炸。
在空气中能自燃的物质不少,比如白磷,又比如钠,狭窄空间剧烈燃烧出现爆炸也不奇怪。但主角那点贫乏的化学知识,让他想不起来有什么幽蓝色液体是这个特性。
主角弄不明白这种幽蓝色液体的成分,他看到液体时只是恍惚一眼,突然就被心中的警兆惊醒,飞速逃走了,才躲过一劫。
只不过这场爆炸让主角的禁卫小队损失惨重,几乎朝夕相伴的兵蚁护卫“花木兰”也死于这场事故。
有了这么一番经历,主角自然是不敢再破坏神秘球外壳去研究其内部构造。但是这么一个充满谜团的东西,又和毁灭者这个神使王军团最大的敌人息息相关,主角还是没有停下来对其进行研究的步伐。
没法进行内部研究,主角只能先从外观和可测量的部分着手。在搬入的地洞之前,他的研究报告如下:
研究对象:神秘球。
对象来源:毁灭者腹部内部挖出。
原始形态:在毁灭者腹部中段,靠近背部甲壳,与消化道、排泄道等其他脏器毗邻,有黑色几丁质线连接到脑部小神秘球处,与毁灭者其他细胞没有肉眼可见的连接。
外观:黑色几丁质外壳,颜色与毁灭者甲壳颜色一致。
外形尺寸:整体呈鸡蛋型,或称近似虫卵型,最长端直径约0.5毫米,最短端直径约0.3mm。
密度研究:经实验,大神秘球可以沉入水中,整体密度大于水,也就是大于1克/立方厘米。
用简单的工具,包括陶制有刻度量具,借助水来选定同大神秘球体积相当的若干材料,再在简易木材和绳索制造的天平上比对,发现其密度大于几丁质,小于石英沙砾、铜灯。
考虑到大神秘球内部有幽蓝色液体存在,表面是几丁质甲壳。如果假定大神秘球内部没有其他物质和结构存在,幽蓝色液体的密度应大于水。
稳定性研究:之前的经历表明,几丁质外壳遭受重击容易破裂,并引发内部幽蓝色液体自燃和爆炸。
近期经有安全保护措施的研究,大神秘球在靠近热源后,自身温度也会上升,有爆炸可能性,实验遂中断。
try{mad1();} catch(ex){}
以上是主角之前的研究成果,很简单,除了在大神秘球的稳定性和密度上有了一定成果外,基本还是对这个东西一无所知。
主角甚至不无恶意的联想到,以后在对毁灭者的战斗中,可以将这些缴获的“没啥用处”的神秘球当做炸弹使用。
想想毁灭者集群被预设的来自其阵亡同伴体内的神秘球炸弹“duang”的一声炸上天,那场景真是非常解气又过瘾。
反正这种神秘球性质稳定,但在重击和加热时可以爆炸,和火药很像,主角脑海里有大量的人类引爆火药的方法可以借鉴,设计制造一种简易的引爆神秘球的起爆器应该也不难。
最最最简单的,就是派出一小队携带着松脂小火把的蚂蚁,就地灼烤神秘球外壳进行引爆。只不过这些负责引爆的蚂蚁也死定了,颇有一种“神风敢死队”的既视感。
主角自然是不愿意牺牲属下的,但是蚂蚁们自己都不在乎为了胜利付出的这点代价,主角那点人类残留的同情心也就抛诸脑后了,这毕竟是最简单,某种意义上也是最经济最高效的起爆方式,甚至残疾的和年老体衰的蚂蚁也能胜任。
我是分割线
在搬入地洞时,主角走的急,没带上这唯一一颗神秘球。今天他打算搬走。
但是一抱起神秘球,主角就感觉一股暖意从神秘球上传来。
主角愣了一下,把神秘球抱得更紧了,然后用触角抚摸上去,最终确认了,这颗神秘球的确在发热。
此时,根据主角的体感,储藏室室内温度大约在个位数,而神秘球上散发的温度很舒适,让主角也感觉到温暖,大约在三十度以上。如果低于三十多度,那么主角抱着也会感觉凉意,温度太高又会觉得烫手。
而在今天前,主角研究神秘球的时候,它可没有发热。
当时与现在有什么的不同条件?是这种不同条件触发了神秘球的发热机制嘛?
主角用科学的眼光分析了一下,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室温的变化了。之前室温大约还有十几度,但现在只有零上一点儿。
为了验证是温度变化的原因导致神秘球发热,主角把神秘球带走,又做了个实验。
当把神秘球带回有二十来度的温暖的地下时,神秘球大约在十分钟内停止了发热,其温度逐渐降低到与周边室温齐平的程度。
而当主角把神秘球丢到树洞区域最靠外接近零度的地方时,神秘球很快就开始发热,但无论低温环境如何变化,它都是保持恒定约三十来度的温度。
经过在巢**不同温度的地方反复实验,主角大致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