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153章 有人来,有人走

风雨大宋 第153章 有人来,有人走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新曹门附近的军营,聚着新招来的士卒。有的人诚惶诚,站在一边想心事。有的人兴奋异常,东张西望,看着周围风景。几个将领带着效用,在那里查看名册,勾稽人数。

一个十**岁的少年,兴奋地看了看四周,对身边的人道:“敢问兄台高姓大名?家在何处?”

另一个人冷冷地看了看少年,道:“你自己怎么不说?”

少年拱手:“在下孙衍,齐州人氏,今一十八岁。看了榜文,军中招兵,竟然就过了。”

另外两人勉强道:“我是崔乐,这一位是丘海成,俱是汝州人。也是此次招兵,一起进来。”

孙衍道:“见过二位。听说现在从军只是五年时光,还月月有钱发,着实是不错。”

崔乐冷笑道:“你出去做活,一样有钱发。参军是要打仗的,是要死人的,你以为是替人做工吗!”

孙衍摇头:“替人做活,难道就是不会死人了?参军听说许多好处,退伍之后的徭役也免了。”

崔乐和丘海成摇摇头,也懒得理孙衍。这就是小地方的人,没见过世面。汝州紧挨着叶州,其实叶州本就是汝州划出去的,那里不难打活做。替人做工,一个月可比从军赚得多。他们两人是没有办法,地方上得罪了人,只好参军避祸。

孙衍却兴奋得很,滔滔不绝说个不停。他们那里,如果被选进禁军,就可以免了自己徭役。即使以后除了役,依然减免徭役,仅这一条就让不少人动心。更加不要说,当兵还有钱拿呢。

过不多久,轮到孙衍。一听到叫名,他便快速跑到桌前。

将领看了看孙衍,对一边的另一位将领道:“这就是齐州来的孙衍?齐州章丘县人,世代务农,俱是白身,身家清白。这张保状,可是有当地的知县画押。”

一边的将领道:“委实如此。这些人是我到齐州、淄州、青州、潍州招来,俱都查得明白。”

将领点点头,在桌面上的纸上写下孙衍的姓名,道:“编入甲家第八营,那边领号牌。你们这些新招来的兵员,俱要在新兵营里半年,学得过了,才会真正编入军中。”

孙衍连连道谢。他们家世代务农,没有出过官身,自己这次参军,算是第一次。

宋朝的军队是沿袭五代,军人主要是从沿边三路河北、河东和陕西路招募,再加上开封府的世代从军的人口,以及闲散子弟。京东路不是人员招募地区,当兵的不多。

将领又道:“参军之后,一应吃住都在军营里面,没有将令不得出营。除了衣物,每月三贯钱。其中一贯发给你们零用,两贯等除役时,一起发给,算作遣散回乡的费用。”

孙衍行个礼:“又管吃住,又要发钱,这可比做工强多了。”

将领不理会他,道:“到那边取了号牌,自有人带你到所属的军营里去。新兵营里半年,可是辛苦得很,不要喊累。过了这半年,五年的钱粮才领得到,不然就退回乡去。”

孙衍连声答应,到了下一张桌子,取了自己的号牌,办了各种手续,与其余甲营的士卒在一起。

不合适的禁军裁汰下来,到两湖营田,缺的员额另招兵员补上。为了选新的人员,这次招的新兵多是来自京东路和京西路,派召兵官到各地召募而来。这些地方受禁军的影响小,参军比较踊跃。

自晚唐起,军队便就受到民间鄙视。特别是两京地区和沿边三路,禁军的地位不高。说起来禁军待遇不错,可经过基层军官盘剥压榨,除了一些主力军队,很多军队的士卒过得并不好。沿边三路,不拿出真金白银还真不招不来人。

此时做零工,一天约有百文,开封府这些地方高一些。如果管饭,就只有五六十文。禁军兵员一月三贯,实际上是高薪了。新军制下只需服役五年,不再是一辈子从军,不用管家里,待遇非常丰厚。现在军中花费的大头,是枪炮等装备,军人薪资花费并不重。

一个兵员一年三十六贯,八十万大军,一年也不足三千万贯。加上将领的俸禄,也不过六七千万贯而已。这个数目,在现在财政收入大量增加的情况,并不离谱。以前岁入一亿贯石匹两的时候,大约七万用来养军,也有六七千万贯。当然,那是包括大量实物的,现在只是货币。

整训后的宋军军费,大约是一年一亿五千万贯,包括全部花销。这个数字,对于现在的朝廷财政收入来说,并不离谱,中书还有余力做各种大工程。

孙衍领了号牌,与甲字第八营的新兵站在一起,仍然极是兴奋。一个月三贯钱,自己一辈子还没有赚过这么多钱。没有人和他说话,自己心中算着,一个月发一贯,可以买什么。五年之后除役,还可以再发一二十贯,好大一笔钱。在自己家乡,一百二贯可以买近百亩地,足以成为殷实人家。

开封府的西门外,火车站旁,确定到两湖营田的士卒正在排队上车。此次先行的只有士卒,家眷要等两三个月后,才一起前去。家人分离,一片愁云惨雾。

李参站在高处,看着凄凄惨惨的离别景象,对身边的向综道:“下一次,不要让家眷送行了。营田本是要鼓足干劲,结果上车的时候,却是这么一副样子。”

向综道:“提举,这是第一批,人人都不知道两湖的样子,难免如此。若是做得好,消息传回京城里,大家自然就是一样了。这些人到澧阳、安乡营田,那里都是平地,只要肯吃苦,自然有好日子过。”

李参点了点头:“最开始,也不好让他们到艰苦的地方去。先在平地扎下脚跟,有了好名声,去营田的人才不会惧怕。若是一去就吃苦,只怕会出乱子。”

说完,目光锐利。这些禁军老卒,可是难管得很,真出乱子,不是小事。禁军军纪堪忧,若不强力弹压,难说会出现什么情况。朝廷为了安抚人心,营田的老兵待遇不变,没出产粮食前,一样是一个月三贯足钱。而且营田初期,都是统一吃饭,还要安排他们的住处。对于营田务来说,负担沉重。

今年禁军整训,加上两湖的营田,军费开支大增。两者相加,花的钱不下两亿贯,中书对此腹诽不已。为了支付军费,全国很多铁路等项目都暂缓,全力支持。对于李参这些人,朝廷花了这么多钱,如果做不出个样子来,可是不好交待。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