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39章 两难

风雨大宋 第39章 两难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郑朋到了巡检寨后院,见已经摆好了酒席,不由眼睛一亮。作为司理参军,他从州城到了这里,便就没日没夜地审讯人犯,整理卷宗,忙得天昏暗。虽然很快就把永城县尉调了过来,人手依然紧张。今天杜中宵请客,终于能够轻松一下,让他长出了一口气。

分宾主落座,杜中宵道:“因州里有事,通判回州城几日。念郑司理辛苦,我这里备个宴席,小饮几杯。一会差人给审案的吏人送些酒肉,让他们轻松一下。”

郑朋连连道谢:“节推有心!审了这些日子,大致有些眉目,对吏人是该酬奖一番。”

亳州和宿州都是节度州,晚唐惯例,节度使向兼观察使,杜中宵和苏颂都是观察推官,说起来是比节度推官低一级的。不过官场上使用高一级的官称是常见的事,大家都称他们是节推。实际上节度推官和观察推官在职掌上并无不同,只是对选人来说,有品阶上的细微差别,这种差别对进士出身的官员无关紧要,他们又不会在选人阶依次晋升,只是他们入官场的阶梯罢了。

杜中宵饮了一杯酒,取出王安石从扬州来的公文,交予郑朋,口中道:“通判离开之前,让我与司理商量此事。里面提到一个柴节级,一时想不起是何人,不知司理可有些眉目。”

郑朋接了公文看过,想了一会,突然道:“莫非是他?姓柴的节级,想来想去只有这一人。”

见杜中宵、苏颂、程县尉和何寨主几人都看着自己,郑朋道:“州院有一个柴本山,原是司理院的节级,后来转到州院做虞侯。此人为吏多年,诸如协理刑狱、押解配送犯人,诸般杂事都做过。数年前我到亳州任职,也是此人迎来送往。此人职级不高,但多年押解犯人,跟不少江湖人物熟识。”

众人点了点头,心中都觉得应该就是此人了。虞侯源自五代时的马步都虞侯,那时是州里的实权官员之一,入宋之后跟很多五代将衙的官职一样,成了吏人职位,地位低微。州衙虞侯都是隶属于州院和司理院,专门跟犯人打交道。杜中宵前世读的《水浒》中,押送林冲发配的两个人,身份就应是虞侯。

入宋之后,五代节度使衙下的许多官员,特别是武官,都成了公吏。他们地位一落千丈,但很多官称没变,有的甚至职掌也没变。五代时候,衙前诸官、孔目、押司、节级等都位高权重,但到了现在,都是衙门里的公吏差役。不过民间的称呼,还是习惯『性』地按照他们的官称,衙门吏人观察、节级、虞侯到处都是,算是历史的遗存,这些本来高贵的官称实际上现在不是官。

这是时代的缩影,便如杜中宵前世,快速的社会变革,让国营经济时代的一些不得了的称呼,到了改革之后迅速烂大街,是一个道理。千百年后人们读历史,一样会感到困『惑』。几十年前的人被称老总,身份必然吓坏人,没多少年就到处是某总,只是当时的人不觉得罢了。

柴本山只是郑朋手下一个低级吏人,杜中宵等人问起他的事情,一时也说不清楚。当下从外面唤了一个自己的随从来,让他拿帖回州城,让柴本山到巡检寨听用。州院和司理院是诸曹参军的两狱,虽然并不相同,但人员往来非常频繁,并不会惹人怀疑。

喝了一会酒,众人的话题还是回到马蒙的案子上来。此案涉及众多公吏,但对官员来说,这些属下犯事并不会背负多大包袱。官吏有别,官员不会因为吏人犯事,自己有连带责任,众人没有心理负担。

郑朋道:“现在最棘手的事情,是永城县的积年老吏几乎全部犯事,一旦彻查,便无人可用。特别是两个管事的一个贺押司,一个韦押司,包揽刑狱,多有不法。就是叶主簿管下催收粮税的里正和乡书手都多有犯案,更不要说都头、耆长之类。把这些人全部法办,则一县事务,就此瘫痪。”

杜中宵道:“若是如此,把他们清理之后,从别县调人来行不行?”

程县尉连连摇头:“这些吏人向来都用本乡大户,若用外县人,哪个服他们?事情就无法做了。”

郑朋也叹气:“官员治地方,吏人是爪牙。他们在本地没有势力,便就爪钝牙崩,无法做事。”

杜中宵想来想去,用自己前世作比,终究还是得同意两人的看法。他前世的法律规章何等严密,各机构齐全,具体的办事人员依然是以本地人为主。不如此,新毕业的学生娃能办成什么?

郑朋又道:“若是不法办他们,又不能震慑众人。做出这么多大案,依然好好在衙门当差,那以后这地方就更加难治了。此是两难之处,只能等知州和通判决断了。”

杜中宵道:“依此看来,凡是涉案人员,必要究治。不过既然是窝案,刑责可以减轻,让小错之人戴罪立功。也就是广捕广罚,但责罚除首恶外,不必太重。”

众人点头。现在看起来,也只能如此了。

又饮几杯酒,程县尉突然摇头苦笑:“还好此案是在秋税征完之后才办,不然,乡里大户几乎家家有人犯案,今年的税赋哪里收去?趁着现在冬闲,此案还要速办,万不可拖到来年开春。不然,有些大户心虚,把家产变卖,逃往他乡,来年的夏税又无处收去。”

其他几人点头同意,边喝酒边商量着细节。

杜中宵在一边静静听着,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这才是真正地方为官的经验,千头万绪,很多事情牵一发动全身。不能图一时爽了,把地方搞得一团糟,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为什么出了案子,很多地方官能压就压,能拖就拖?收贿赂、懒于政务的人是有,但更多的,是怕麻烦。案子牵扯到这些大户,要考虑的不只是公正公平,还要考虑以后的施政。

官员为什么很多时候向着势力人家?因为这些人家能够减少很多政务上的麻烦。比如税赋,一乡只要压到里正头上,让他去催缴,少了分数先从他家把税赋强征上来。至于以后他用什么手段,怎么从乡民那里补足自己的损失,那就不是官员『操』心的事情了。一县十数乡,只要大多数的乡里有这种大户里正,最重要的考课税赋就基本保证了。

还是那句话,乡村地区的税收成本是很高的。朝廷只管考课,可不会管地方官收税的成本,地方大户便就成了收税成本的缓冲器。为了完成考课,有时对地方大户让利,有时『逼』得其家破人亡,对于官员来说都有可能,单看怎样做对自己有利而已。

杜中宵的知识,很多是从他前世那样的时代推算而来,在这个时代还有许多学的东西。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