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87章 先利其器

风雨大宋 第87章 先利其器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见到杜中宵,几个匠人一起叉手唱诺。

杜中宵连连摆手:“不必多礼,手中的活计要紧。”

几个匠人继续低头打造镰刀,陶十七拉着杜中宵到一边,指着一头驴子拉着的磨盘道:“听了官人所讲,我便制了这磨盘出来。一头驴子,可顶好几个人抡锤呢。有了这个锤子,那边两个匠人,每天打造的镰刀,犹强过以前十人所制,甚是便捷。”

这头驴子所带动的磨盘下面,还有一个大轮,大轮上面有隔板,驴子走在大轮上面。大轮的边缘向下有巨大的锯齿,一面是斜的,一面是直的。大轮转动时,斜的一面推动一根杠杆压下,到了直的一面突然升起。杠杆的另一端,就是锻锤。另一头压下时,锻锤抬起,另一端升起时,锻锤靠自重落下。

看了一会,见运作平稳,杜中宵对陶十七道:“你看这锤子像什么?”

陶十七挠了挠头:“在我看来,便如和尚撞钟——”

杜中宵听了不由大笑:“什么撞钟!这锤子砸到铁上,像不像舂米的臼?”

陶十七看了一会,恍然大悟,拍手道:“官人一说,这锤子果然似臼,只是反了过来。”

这本来就是按照臼来设计的,不过不再用人力踩,而改用驴作动力来不断抬起落下。当然结构不只是这一种,改变杠杆支点的位置和齿的高低可以得到几种效果。甚至把支点改到大轮的后方,就不再是把杠杆压下而成了抬起。通过各种调整,可以得到落下时更大的冲击力,或者得到更高的落下频率。

看了一会,杜中宵对陶十七道:“你听没听说,江南人家有在水边舂米,利用水轮,既不必用人踩也不必用牲畜的?便如我们用的水磨一样。”

“听说过的——官人,难道想把这锻锤改到水边,用水力打铁?”

杜中宵点了点头:“正是。用驴子虽然省力,可一则养驴所用不菲,再则驴的力气也有限,打造不了大的物事。若是能放到水边,利用水力,什么大家什都可以打造出来了。”

陶十七不说话,盯着锻锤看了一会,开心地道:“官人说的是,如果把这锻锤挪到水边,做得尺寸大一些,那力气不知道有多大呢!若是那样——呀,打铁岂不像『揉』面一样!”

杜中宵点了点头:“孺子可教!我正是要你造那样一副大锤,用来打造大的物是!”

讲到欧洲的工业革命,经常顺便讲一下,蒸汽机实用之前,他们多用水力机械。水力机械最重要的两种,一是水利纺纱机,再一个水力锻造。对于工科生来说,这些不难,仅仅是结构而已,并不涉及复杂的力学计算。由于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女『性』劳动力,水利纺织机械的需求不迫切,杜中宵首先想到的是水力锻造机械。锻造机械与中国使用了几千年的锥臼原理类似,稍加改造,便就成了锻锤。不过中国人在农业农具上有无数的聪明才智,但不知怎么回事,同样的原理向工业上面转却不尽如人意。

陶十七跟在杜中宵的身边日子长了,耳濡目染,脑子灵光。杜中宵讲了一下自己设想的原理,没多少日子,便就带着工匠制了这驴作动力的锻锤出来。这锤子用来打造大型工件冲击力不足,但打造农具刀剑是足够了。现在再打造二三十把钢刀,很快就可以制出来。

不过这个结构真正有用的,是可以改变动力,改造成水力锻锤。如果设计合理,那就可以打造大型工件,可以模锻齿轮等大型零件,甚至可以对钢板进行冷锻。虽然杜中宵军事上不是个武器决定论者,但他也清楚,如果有成千上万寒光闪闪的铁甲骑兵,在这个年代的战场上是何等震撼的事情。

想到这里,杜中宵暗自觉得好笑。这个时候不管开发出来什么样的新技术,不自觉地就想到了军事方面。虽然自己离着掌军还差得很远,却总有一种魔力让自己向那个方向考虑。或许,这个朝代军事上的孱弱留给后人的印象太深了,不想都难。

既然到了这里,杜中宵顺便看了打造其他农具的地方。犁是陶十七动手,杜中宵指点,改造之后的曲辕犁,比《耒耜经》所记载的短了许多。因为用曲辕,犁的长度可以缩短,长度短了,在地头转弯就灵活,甚至可以单人『操』作。说起地头转弯,《耒耜经》上面把犁前端与牛套连结的那个部件称为犁盘,让杜中宵很感兴趣。这个部件换到车上,就是转向器。

前世网上文章,经常说中国古代没有出现四轮马车,是因为没有发明转向器,转弯半径过大。其实最少在唐朝,因为转弯半径过大,在农具上类似转向器的部件已经发明出来了。那为什么类似的发明没有用在车上呢?杜中宵试着分析了一下四轮马车和两轮马车的优劣,迅速就放弃了。真做理论分析,杜中宵大学工科的知识是不够用的,他这个年代哪里查相关的资料去?对于轮子的力学分析,根本不是中学生的知识能够做的,更何况是多个轮子。只能用已有的经验大致推算,如人挑空的扁担,是一个挑法,一旦是重物,又是另一个挑法。人推空的独轮车,是一个推法,满载的独轮车又是一个推法。两个轮子的车,空车是轻轻拉着走,重载则是用襻挂在脖子上扛着走。两个以上的轮子,摩擦小的火车是牵引的,公路上的货车是半披挂在底盘上的,火车那样牵引的拖拉机,同样马力拉的货物比大货车少多了。把各种见过的车列一遍,杜中宵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四轮马车是用来拉人和少量货物的,具有乘坐平稳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中国自古缺马,在中原最多乘座的是牛车,压根不适合。要速度,直接骑马,要平稳,那就坐人力抬的轿子了。“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古人对这几种牲畜各有安排,并不是一个两个部件没有发明的问题。要想坐马车,得等到马匹数量多到那个程度,同时有需求才行。

犁是最重要的农具,不只是用来耕田,还可以配合垄作一起,用来进行中耕除草等各种作业,极大地解放人力。一户五十亩田,只有充分发挥犁的作用,才做得到耕作良好。这是杜中宵最重视的农具,今年大量的资金用在了这上面,明年春天,大量的犁要通过互保的形式赊到农户手里去。

锄和锨与杜中宵前世见到的形制已经没有大的差别,各种形状的用途,杜中宵也说不明白,只有根据农民使用的情况慢慢改进。不同的是,杜中宵这里制的锄和锨都是用钢打造,虽然不是坩埚里炼出的工具钢,普通的灌钢对农民也是难得。加上精心的淬火,已是周围难得一见的精品。

二十把钢刀虽然卖的钱多,但给地方带来的变化,完全不能跟这里的农具比。等到明年,这些农具到了种地的农民手中,永城周围必然会变一个样子。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