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47章 探矿

风雨大宋 第47章 探矿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陶十七骑着马,神采飞扬,对身边的杨大郎道:“此次奉官人之命,前去覆查你探的铁矿。如果真是富矿,官人定然不吝赏赐。不说赏钱,说不定还给个官儿给你做。”

杨大郎道:“小的什么人,不过是个乡间铁匠,哪里做得来官儿。”

陶十七道:“做官有什么难的!我自幼一个人长大,碰到官人,立了些功劳,不一样做个官。只要你真找到了大矿,又是铁匠,矿场里谋个差事易如反掌!”

杨大郎听了这话诚惶诚恐。一到营田务衙门,权二郎便就领了十贯赏钱走了,杨大郎看着那钱十分眼热。在他想来,十贯钱到手已经十分满足,做官哪里敢想。

与陶十七在一起两日,听他讲起自己的经历,又觉得做官也不是不可能。此人又会什么?不过是制些机器,看着铸炮,一样是匠人手艺,官做得顺风顺水。

两人身后,罗锋沉默不语。他能写会算,到衙门一应募就被招入吏人。因为是跟杨大郎一起的,此次一起去方城覆查铁矿。看看前面就到罗渠镇,心情复杂。

陶十七看着前面的镇子,道:“我们进去用些酒饭,午后一气到方城县去。”

罗锋拱手:“官人,不进镇子,径直向北也有卖酒饭的地方,路还要近一些。”

陶十七并不知道罗锋的来历,觉得奇怪,道:“过了罗渠镇,到方城再没有大的村镇,纵有卖酒食的,也是乡野小店。无非是多走几里的路,有什么打紧!”

罗锋没奈何,只好道:“不瞒官人,小的正是罗渠镇人。因兄弟容不下我,离家到衙门里应募,谋份衣食。若是进了镇子,被家人看见,只恐惹出事端。”

陶十七一听是离家出走的,不敢怠慢,忙问是怎么回事。这个年代最重孝道,如果罗锋是在家里惹出祸事,为父母所不容,可不能置之不理。

罗锋不敢隐瞒,把自己的经历说了一遍。道:“自父亲去世,我家里败落,母亲改嫁罗家,没带什么家产。两个兄弟时时欺我,母亲在家里说不上话,不能维护,实在难以存活,我才离家自谋生路。离开罗渠的时候,我曾发誓,不混出个样子,绝不回家!”

这经历跟陶十七倒是有几分像,听了想起身世,对罗锋道:“男儿就当有这份志气!你兄弟瞧不起你,早晚有后悔的天!你只要在衙门里好好干,官人最喜欢提携下人,以后必然扬眉吐气!既如此,我们就不进罗渠镇了,径直去方城!”

说完,拨转马头,绕过罗渠镇,直向东北方的方城而去。

方城是沟通南北的要地,自春秋时起,楚国图谋中原,不知在这里打了多少仗。附近的方城山上有楚长城,过了千年,依然大段完好。县城东北有一处垭口,宽敞平坦,穿过方城山,直到北边的叶县。沿着这一条路,南边的江汉平原可以直进中原,西北到西京河南府,东北到东京开封府。

方城垭口地理条件太过优越,太宗时候修建襄汉漕渠,便就是企图从这里,把淮河的支流汝河与汉水的支流唐白河连接起来,沟通南北水运。因为大雨垮坝,工程废弃,下游唐州一带被水淹,至今人口稀少。如果真能在这里修通运河,意义当不下于灵渠。后世的南水北调,也是经过这里。

杜中宵对舞阳的铁矿如此重视,除了记忆中储量丰富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便就是这处垭口。这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在附近建起铁矿基地,可以辐射广大地域。北边汝河和南边的唐白河水运都发达,一连淮河、汴河水系,一连汉水、长江水系,水运条件优越。

与这里比起来,北边的相州虽然同样有煤铁,却过于靠北,南运不便。与北方比起来,南方更加缺铁,这里的市场前景优好过相州。特别是此时荆湖两路还没有开发,这里建起炼铁基地,对后续开发江汉平原会起很大的作用。

陶十七带了杨大郎和罗锋,进了方城县,拜会了知县。住了一夜,从县城借了二十多个差役,进了方城山。沿着杨大郎留下的记号,一路东行,到了发现铁矿的地方。

在附近扎了营,陶十七对杨大郎道:“这两日,我们到你发现矿苗的地方查探一番,大致估算一下此处铁矿的范围。官人已经发了公文,过些日子会从相州那里借精于此事的人来。他们来了,弄清了此处铁矿情形,才好开矿。”

杨大郎拱手称是:“小的对探矿只是略知一二,真要炼铁,委实是要老手来看。”

陶十七道:“河东路炼铁,现在都不用木炭,改用石炭了。官人询问过了,这附近产石炭的地方不少,只是不知哪里有大矿。在相州来人之前,我们再在周围探一探石炭。若是有石炭有铁矿,此处冶铁就容易了。此事做成,你就立了大功,朝廷必有赏赐。”

河东路已经普及了用煤炼铁,杨大郎只是听说过,却没有见过。他出去帮人修理农具,一直用的木炭,所有只能化生铁,给农具淋口。方城山北边,产煤的地方不少,特别是龙兴、襄城、阳翟三县组成的三角地带尤多。龙兴县用煤烧造磁器,天下闻名,远销各方。这一带正是中原磁器制造的中心,闻名后世的北宋青瓷、钧瓷等,正是产在这里。

杜中宵知道叶县、襄城一带必有大煤矿,只是不知道确切位置,不知煤品如何。要建冶铁中心,当然是煤矿离着铁矿越近越好,吩咐陶十七带人以叶县为中心,查探一番。如果几十里之内,既有大铁矿又有大煤矿,这里冶铁大兴就顺理成章了。

此时这一带的冶铁中心在叶县北边的龙兴县,不过那里的铁矿不大,品位不高,只有一些小作坊而已。不要说跟占天下铁产量一半以上的相州相比,就是比东边的徐州也远远不如。不过这些小作坊,正说明了此处煤铁资源分布广泛,也减小探矿的难度。

此时的地名与后世不同,地理位置也有差别,杜中宵即使知道这里煤炭资源丰富,也不知道到底在哪里。龙兴县就是后来的宝丰县,阳翟就是后世的禹县,叶县的位置偏南,中原地区最大的煤矿恰巧位于这几个地方中间,就是后来的平顶山煤矿。现在这几个县个个产煤,但资源丰富的地区,却位于他们交界的地方,根本没有开发。特别是离着方城山比较远,配合新矿冶铁成本高了些。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