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116章 重臣云集

风雨大宋 第116章 重臣云集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饮了一杯酒,晏殊道:“如此重器,若是早出几年,西北何必如此狼狈!哎——”

众人都不说话,一时车厢里静悄悄的,只有况且况且的声音从窗外传来。杜中宵也无话可说,其实他拿不准,即使有了铁路,能够调兵,是不是就能在西北战胜党项。宋军表现出来的战争能力,估计就是猥集在铁路沿线,一路推过去,利用国力堆死党项的核心地区。

这也是个办法,铁路能把国力充分发挥出来,能够补齐边疆的短板。

欧阳修道:“现在也不晚。如果大修铁路,西北到秦州,北到并州,东北到霸州,局面便自不同。”

杜中宵笑着摇头:“相公,这可是铁路,是用铁铺的。加上路上跑的车,那要多少钱?数千里,朝廷的税赋全部都用来修路,也铺不了多少。”

欧阳修道:“铁监一年就铺了数百里,也并没有什么。”

杜中宵叹了口气:“那是铁监的铁卖不出去,只能如此。现在铺路的铁,就跟泥土一般,不能够算钱的。过上一两年,铁监的铁行销天下,那时再铺路,可就没有这样容易了。”

现在以铁监为中心的铁路,说到底是铁监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铁监为了维持产能,搭钱进去修出来的,以后哪有这种好事?这一条铁路,只能够北到开封府,南到襄州。再想延伸,成本就跟原来不一样了。其他地方铺路,成本会打着滚向上涨,

一旦铁监的产品大量外卖,赚到钱了,一切都会不同。主管的必然会是重臣,铁监的管理人员,当然不会跟现在这样,都是无品无级的吏人,而是会有各级官员。不说增加的钱粮,他们会背负朝廷直接来的任务,哪里可能再像现在这样。

现在铁监的生产能力起来了,但并没有赚到钱,全部转化为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了。铁监的账面上没钱,朝廷才会让杜中宵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旦账面上有钱了,三司岂会再如此放任?

铁路很便宜么?有生产能力当然便宜,但一旦生产的其他东西价钱上去,铁路的成本也跟着上去。

这个道理杜中宵想得很清楚,所以要趁着现在不赚钱,全力铺设铁路。此次集议之后,看到了铁路带来的好处,朝廷一定会强行铺两条线路。一是从襄城延到许州,而后到开封府。另一条,则是从铁监到西京洛阳。洛阳城是京西路转运使所在,转运使司会加强对铁监的控制。甚至,朝廷还会铺连接开封府和河南府的铁路,两京连接,直接改变中原格局。

相对来说,襄州虽然是京西路转运副使治所,在朝廷的眼里,优先级却低得多。只能靠地方州县和营田务的力量来铺设。从欧阳修和晏殊的话中,其实就能听出这种趋势。见到铁路的好处,朝中大臣首先想的是铺到沿边三路,其他地方,都不紧要。

一边说着,一边饮着酒,不知不觉就过了叶县城,转入了方城山中。

看着两边连绵起伏的山峦,宋祁道:“太宗皇帝的时候,曾想开襄汉漕渠,就从这里个垭口过。动用数州人力,费钱无数,终究没有挖成。现在修了铁路,也算是另一种办法吧。”

晏殊道:“不错。从这里沟通两湖和中原,自战国秦楚相争,便就有此议。只是太难,试了许多次都不成。人力有时而穷,挖渠筑堰,逐级抬升,终究能以做到。相比挖渠,修路还是容易了许多。”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以方城山为主的分水岭,夏季多暴雨,筑堰围坝的风险太高。

这个年代,沟通汉水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两湖,而是上游的川峡地区。此时湖北多大泽,人烟稀少,湖南没有开发,除了几个大城,多是蛮族地方。两湖熟,天下足,要几百年之后了。而川峡地区,自古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烟稠密。沿汉水和长江可到襄州和江陵,由此能北上,对天下格局有重大意义。

说到这里,晏殊突然觉得有些恶心,急忙低下头下。缓了好一会,才抬头道:“作怪,怎么有些晕船的感觉!给道坐这车,还能够晕船?”

欧阳修道:“虽然平稳,这车走起来还是有些摇晃,可就不跟坐船相似!”

杜中宵忙道:“若相公觉得身体不适,可坐到窗边,略开开窗子,吹一吹风就好了。”

火车跑了这么些日子了,晏殊还是杜中宵见到的第一个晕车的人。说到底,现在的火车速度其实不快,也就是比马车快一些,没那么容易晕车。

旁边士卒略把窗子开了一些,晏殊坐到窗边。清新的风吹进来,立即感觉好了许多。

感觉着春天的气息,宋祁道:“不开窗,终究有些闷,有风吹进来好多了。”

此时已是暮春,外面桃红柳绿,景色缤纷。众人不再说话,纷纷看窗外的景色。

到了青台镇,略作停留,加了水添了煤,继续前行。午后时分,便就到了唐州城。

知州李复圭和井渊早已等在车站,等车停稳,急忙上车向晏殊等人行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晏殊扶着桌子,有些萎靡地道:“刚坐上车时,一切还好,说说笑笑,极是轻松。不想坐的时间长了,便就觉得精神不济。看来此车虽好,坐的时间长了,还是累人。”

其余几人倒不觉得,一个一个精神熠熠。哪怕是年纪大的柳植,也精神得很。

下了车,李复圭道:“诸位相公,京西路李副使和邓州范相公等人,听说诸位今日到,都等在州衙里,专等着为诸位接风。我们这便去驿站,相公略作收拾,便就到州衙如何?”

晏殊点头:“好,便是如此。下了车,吹一吹风,我的精神也好了起来。”

当下众人随着李复圭和井渊,到了驿站,各自梳洗。

李复圭是翰林学士李淑的儿子,一向功名心重,锐意进取。此次在唐州集议,不只是事情重大,而且多位重臣会集,是个难得的机会,跑前跑后,极是殷勤。

已经到唐州的,除转运副使李铖外,还有邓州知州范仲淹,襄州知州王洙,均州知州李端懿,郢州知州张祹,随州知州向综,以及信阳军知军宋守信。

与京西北路比起来,南路相对不重要,除了邓州是重臣范仲淹,再就是襄州王洙的官位较高,其他人除了李端懿和宋守信两个武将,官位都在杜中宵之下。不过即使如此,参与集议的人,也已经有过半的人官位高于杜中宵,甚至也高于副使李铖。宋朝州才是主要政区,路一级只是辅助,便是如此。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