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156章 互相帮忙

风雨大宋 第156章 互相帮忙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发运司衙门,上了茶来,马遵道:“今日杜提举前来,我在汉滨楼特备了酒宴接风。虽然我们诸衙门同处一城,却许多日子未聚了,难处今日有闲。”

杜中宵、李铖和王洙三人急忙谢过。除了转运司、发运司和州衙三个衙门,其实襄州城里还有一个襄阳县衙门,因为等级太低,今天的聚会知县根本就没有通知。

杜中宵道:“这些日子,营田务捕了些鱼,贩往开封府。多谢发判帮着找车,不然不会如此顺利。”

王洙道:“说起火车,因为车站在樊城镇,与州城有一水之隔,多有不便。本州意欲上书朝廷,撤邓城县,并入襄阳县,州城辖汉水两岸。诸位以为此事如何?”

杜中宵道:“此事当行。火车通了,车站是一城之要地,自该归州城直辖。现在以汉水为界,分为两县,着实不便。等到以后襄州到江陵的路修通,襄州城里也会有车站,更加不便。”

马遵道:“委实如此。不如我们三位一起上书,举其不便之处,撤了邓城县算了。只是如果与襄阳县合并,则人户太多,为一大县,也有不方便处。”

此时襄州的附郭县襄阳县,只辖汉水南岸,对岸则为邓城县辖下的樊城镇。樊城没有城墙,以码头为中心,人户沿着汉水分布,也非常繁华。以前还没有什么,火车通了之后,以火车站为中心迅速发展了起来,而且势头凶猛。谁都可以看得出来,几年之后,北岸说不定比南岸还要繁华。撤销邓城县,把樊城镇划入襄阳城,势在必行。以后襄阳到江陵通了火车,两岸连运,更需要衙门统一管理。

不过此时是汉水北岸人口众多,南岸则地广人稀。襄阳哪怕是州衙所在地,也只是紧县,而对岸的邓城则是望县。让一个紧县吞并一个望县,虽然有历史地理加成,仍然会让人觉得不合适。不过从历史和地理意上来说,襄阳比樊城有名得多,两县合并,只能如此。

几人商议一番,都觉得襄阳虽然小一些,但从历史和现实来讲,地位更加重要。一起上章,建议撤销北岸的邓城县,合到襄阳县来。

讲过了一些杂事,杜中宵道:“我此次来襄州,是与诸位商议常平仓事宜。现在最要紧的事,是查清本路各州县的常平仓和义仓实储多少粮,在里面存了多少年份。有哪些账与实物不符,缺少的数目哪里去了,尽快补足。此事非一人可办,望诸位在本路通判和知县中推举可靠人手,帮着做此事。”

李铖沉吟一会,道:“此事当仔细筹措,马虎不得。而且杜提举现在可不是只管南路几州,北路的常平仓也在辖下。还是行文转运司,与漕宪商议,选出合适的人来。”

杜中宵道:“也好,此事非转运司帮忙不可。”

常平仓以前在转运司管下,一个不小心查出大的亏空,转运使副难辞其咎。虽然杜中宵以前是转运司判官,李铖却不敢一口答应,必须私下谈过,转运使田起同意,才敢借人。

一路官员中,知州是任何衙门都不能轻动的,他们是一州主官,军政民政大权在握,不在位全州都会混乱。从通判以下的幕职官,以及知县,则是路一级可以调配的人手。几个衙门的属官都不多,遇有繁忙的事务,只能从这些人中抽人。

杜中宵要正式着手处理常平仓事务了,手下没有属官,只能从本路的官员中调人。转运司为一路最重要的衙门,必须经过他们,其他监司不能单独行事。

作为转运判官,杜中宵一直没有对本路官员行使过监察职责,对他们不熟。现在要用人了,心里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让转运司推荐。

商议了一会常平仓的事情,杜中宵道:“下年营田务就会种田产粮,仓里纵然缺些粮食,只要查得清楚,不是官吏侵占,也不是大事。纵然被挪用了,只要账目清楚就好。朝廷让我提举常平,除了让常平仓和义仓粮食充裕,我欲办两件大事,还要靠转运司和发运司协助才好。”

马遵道:“提举但讲无妨,发运司必竭力相助。现在襄州通了火车,运往京城的粮草贡物,不知方便了多少。前些日子江陵刘相公来书,欲要修从那里到襄州的铁路。因为听闻现在天下修铁路的地方着实不少,只是一少铁轨,二少火车,多是徒劳。这些都是提举一手建起来的,到时还要仰仗美言。”

杜中宵连道不敢,答应下来。什么美言,他们想的当然是杜中宵跟铁监的关系,走一走后门。朝廷盯住的几条路,如连通四京的道路,急切要修的到登州的道路,铁监不敢动手脚。其他的铁路,要的铁轨什么时候发货,里面的猫腻就大了。地方铁路,当然是地方官各显本事。

此时江陵的知府是刘沆,曾经做过宰执的大臣,身份足够。江陵到襄州的铁路,对于发运司又格外关键,杜中宵就在旁边,当然优先级要提上来。

对于铁监来说,现在修路的优先级,是两京铁路第一,开封府到登州的第二,叶县到洛阳的铁路第三。其他地方铁路,就看各自地方官能给他们多大的压力。其实铁轨还在其次,蒸汽机车头的产量是限制死了的,提高产量很难。修好了路,也不一定能及时提供车头。

其实从洛阳到京兆府、两京到并州铁路的优先级也高。不过政事常已经定了,那两条路用河东路产的铁轨,暂时拖后。依杜中宵和苏颂的建议,相州的铁监依柏亭监的规格建钢炉,所需的材料和轧制铁轨的机器全部从叶县拆过去,同时调过去一部分人员。

从头再建一座铁监,没有杜中宵等当初建铁监的人手把手教,风险太大。

襄州到江陵府的铁路修通,襄州就有了两个车站,到时繁华自不待言。汉水太宽,以现的技术根本不可能架铁路桥,只能分成两截,连不起来。实现了这个格局,襄州这里的发运司地位肯定上升,不只是对江淮发运司的补充了。其辐射范围,西可到川蜀,南可到两广。

眼看着皇佑元年就要过去,杜中宵算着日子,广南的侬智高起事,应该没多少年了。这条铁路修通是个大变数,到广南的交通便捷许多,到时不知道是个什么格局,还要不要禁军出战。

对于此事,杜中宵记忆中有一个标致,就是狄青回京任枢密副使。现在狄青依然在延州,是鄜延路主帅兼知延州,还没有丝毫迹象。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