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197章 新式印刷术

风雨大宋 第197章 新式印刷术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营田务衙门的偏厅里,杜中宵问毕文忠:“以前你是如何制活字的?”

毕文忠恭声道:“回官人,小民是从家祖那里学来的办法,用胶泥制成字模,烧干成陶字。”

杜中宵点了点头,与自己历史上学来的倒是有一致,又问道:“可曾试过制金字、铜字?”

毕文忠摇了摇头:“我们祖传刻字,可些工钱,只能裹腹,哪里能用那些贵重东西。”

“现在你到营田务来做事,衙门自会给你这些东西用。”杜中宵站起身,“你随我来,去看看能不能用铜制字模。我这里也有几个刻字工人做这事,只是他们技法不熟,一直不能如意。”

出了偏花厅,杜中宵吩咐请了苏舜钦来,带着毕文忠,一路向后衙走去。到了后衙,一路到了一处小院内。一进小院就听到“吭哧、吭哧”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到了尽头的一间偏房,杜中宵对毕文忠道:“这里是营田务衙门制书版的地方,这间房子,是最要紧之处。进了这里,就要在这里做事了。你尽管放心,这里活并不累,钱粮从优,待遇优厚,你在别的地方刻字是绝不会有如此好事的。”

毕文忠拱手称是。他是个刻字工人,这个时代,官府征用并不需要问问他同不同意,只要按市价算工钱即可。却不知杜中宵刚才的话,其实是问他意见,如果不愿意,今天就不会进去了。

见毕文忠并无异意,杜中宵和苏舜钦当先,带着毕文忠进了房门。

这间房子很大,里面摆了几个工作台,七个工人三三两两,分在工作台上做事。见到杜中宵和苏舜钦进来,急忙停下来行礼。

杜中宵带着毕文忠到了中间一个工作台旁边,指着上面一大块平整的钢块道:“这就是我们制铜字的地方,因为铸出来的字总是不敷使用,便想着用钢模压出来。这些人,就是在钢模上刻字。”

毕文忠看那钢板,上面已经刻了一些字。与平时刻版时的反字不同,这些字都是正常的,而且比较小。想了想就明白,些钢板将来会压在铜模上,出来的字成了反的,印出来的是正字。

制雕版时,会特意选比较软的木,如此才比较省力,刻的快捷。如果用硬木制版,价钱就非常昂贵了。这里竟然是在钢板上刻字,那要用怎样硬的刀?需要多大的力气?

杜中宵似是猜到了毕文忠的心思,道:“这里的刻刀与外面不同,并不需要多少力气。”

说完,示意一个工人,操作给毕文忠看看。

那工人拿起工作台上的刻笔,抓起旁边的一根粗索,小心翼翼地装了上去。就听见笔上发出嗡嗡的声音,笔微微有些震动。那工人拿笔在手,小心地凑到钢板上,就听见嗞嗞的声音传来,钢板上出现许多细细的铁屑。刻笔移动,不费多少力气,就刻了一个笔划出来。

毕文忠看得目瞪口呆,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神奇之事。有了这种刻笔,钢板上刻字还有什么难度?

杜中宵看着钢板上的字,口中道:“练了这许多日子,现在刻出来的字已经笔划清楚。只是这字体总是看着不太顺眼,印出来的书籍,读着有些费眼睛。你是家传的刻字技艺,以后就在这里做事,与这几位技工一起,试一种新的适合活字的字体出来。要清晰,笔划不粘连,利于排版,还要让印出来书读着的时候非常顺眼。印刷书籍,与写字不同,不需要名家字体,最好是读书是根本就不会注意到字好字坏。”

毕文忠拱手:“官人的话,小人省得。印书用的字,最好就是读书人完全忽略字,只记内容。”

杜中宵连连点头,果然是刻字的世家,对这些道理一点就通。

印出来的书籍不是书法作品,不是让读者欣赏字好字坏的,仅仅是传递信息。所以与手写的字体要求是不同的,最好字形统一,不管什么字,看起来都差不多,但读起来却非常容易分辨。读书的时候,能够专注于内容,不受字体的影响。这就是印刷体,后世所称的宋体字和仿宋字。字体以宋为名,就是因为发端于宋朝印书的字体,后世一点一点完善起来的。

以前的木制雕版书,字体较大,一般是仿名家楷书。名家字体,用来书写的时候,自然会让人赏心悦目。但用到印刷上,其实有些不合适。字大的时候还无谓,字越小越密,就会显得不和谐。

印刷字体的宋体字,此时刚刚有苗头,远还没有完善。铜制的活字不适合太大,现在所有的字体都不合适,必须根据实践研究出一种新的字体。现在活字印刷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了,就卡在这里。至于后世传说宋体字创制于秦桧,完全就是附会的无稽之谈,宰相大臣写这种字不被人笑死。

毕昇初创活字,曾经对字体做了一些改变,毕文忠自然知道。心中明白杜中宵为什么会让自己到这里来,这里的刻字工人,虽然也是熟手,对活字的理解却不深。毕昇的家乡蕲州,因为历史原因,是盛产刻字工人的地方。手艺世代相传,练得好的,可以沿水路到下游的宣州、杭州一带凭手艺谋生。毕昇的青壮年,也是在杭州一带刻字,晚年才回到家乡。印刷字体的原理,他们家的人比别人理解得更深一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叫过主管来吩咐过了,让毕文忠以后在此处做事,钱粮从优,在外面安排住处。如果愿意,他也可以把家人接来。反正家里人都是以刻字为生,在这里不愁生计。

让毕文忠留在那里,杜中宵和苏舜到了一个角落里的工作台。

这里有三个工人,见到杜中家两人过来,急忙拱手行礼。

到了工作台旁边,杜中宵问这里管事的杨主管道:“新制的版,刻得怎么样了?”

杨主管拱手:“回官人,已经大致齐备。再精修两日,后天就可以试印了。”

杜中宵道:“这是以后收储铜钱的储蓄所用的印纸,必须能防人伪造,丝毫马虎不得。你们要慎之又慎,不可出任何差错。制出版来,试印过后,版由苏营勾掌管。这版什么样子,不可向外人透漏!”

三人一起拱手称是。

杜中宵和苏舜钦一起上前,看台上已经粗俱规模的印版。这是一块铜版,跟制钢版那边一样,是用特制的刻刀刻出来的。不过这里的刻刀分门别类,粗细多种,比那边复杂得多了。版上是一副风景图,画的是襄阳和樊城之间的一段汉水风景。因为是反的,并不能看得太清楚。

看了一会,杜中宵对身边的苏舜钦道:“可惜日子还是短了些,画工技艺不精,这画虽然简单,看着还是略有些别扭。什么时候有好的画工,这些刻版的人技艺也纯熟了,可以再制新版。”

苏舜钦道:“只有几个月时间,已经尽够好了。这画的技艺与平常不同,只是防伪用,而且用的时候是多种色彩,足以防住民间伪造了。”

杜中宵道:“作为储蓄所的收据,自然是可以防住了。如果以后用来印制交子,还是有些不足。”

苏舜钦笑道:“提举过于多虑。一是这画不同,非是寻常画师可以作出来。二是制版艰难,一般百姓家哪里有我们这些制版的器具?三是印制精良,是多种色彩,出了这里,世间还没有此种技艺。”

杜中宵略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开了银行,当然要印制钞票,不能还用铜钱。随着商业的发展,市面上对于流通货币的需求快速增加,铜钱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了。也未必是天下铜钱太少,此时到底有多少铜钱,没有人知道。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铜钱作为贵金属货币,还有储存价值。自汉铸五铢钱以来,千年间历朝历代不知道铸了多少铜钱,同时在市面上流通。铸造粗糙、品质低劣的铜钱,人人都想花出去,而且经常被朝廷收回重铸。而那些铸造精良的,很多都被储存起来,市面上少见。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只是良币没有消失,只是被储存起来了。

要发行纸币,只靠朝廷信用是不行的,必须有足够的保证金。纸币的信用好,会慢慢把民间储存的铜钱引出来,做为纸币的保证金,支持纸币的信用。这就要求纸币制作印刷精良,信用良好,朝廷的货币政策得力。在这上面花多少心力都是值得的。

先开储蓄所,再建很行,然后发行纸币,是杜中宵计划好的。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纸币质量,为了此事花了许多心思。上面印刷的风景画,杜中宵故意与现在的绘画区分开来,以写实为主。特意招来画工,教他们透视等等知识,完全开辟一个新的流派。至于制版和印刷,花的心思就更多了。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