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220章 生活不同了

风雨大宋 第220章 生活不同了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离了吴员外家,十三郎道:“我一想着,如果随在官人身边,混不出个名堂来,便就回到家里种地去。这些年也攒了些钱,回乡买上几百亩地,做个乡下员外。没想到几年功夫,一切就都不同了,现在回乡买地,做不成员外,必须要有些产业才行。”

姚守信道:“也未必都要做这些生意。我驻地那里,主人家种得好葡萄,一年也能卖不少钱。这两年学着用葡萄酿酒卖,真真是好生意。”

陶十七道:“莫看酿酒的生意赚钱,很难做长久。此是朝廷禁榷之物,酒税在那里,必须要交。你生意好了,官府就要加税,减税的时候,生意其实难做。白酒好一些,难以自家酿造,葡萄酒不行,交了酒税之后价格上去,很多人家都自己酿造。这酒不要好酒曲,用糖即可,太过容易。”

十三郎道:“说起来尴尬。这几年京西路的日子过得好起来,百姓的手中有钱。又有了商场,诸般货物价钱都比从前便宜许多,人人得到好处。惟有这酒,因为官府禁榷,价钱不见降下来。”

陶十七道:“此事我听铁监的几位官员讲过,酒非必要之物,不必看数量,只看收多少酒税。百姓的日子好过,手中有钱了,酒税就多。如果酒税少了,必然是百姓日子不好。酒价他们不在意,价钱高了自然买酒喝的人就少,价钱低了酒就卖的多,酒税总是大约不变。”

十三郎吐了一口:“这些地方官员,实在懒惰得很!酒税不变,他们便想办法让酒的价钱高,收税容易。却不知道酒税收得高了,卖的价钱便高,百姓难得喝一口到嘴里!”

陶十七笑着摇了摇头,没有说话。酒不是必需物,因为要用粮食酿造,官员提高酒税有根有据,任谁都说不出不是来。为了方便管理,当然不会把酒税定得太低,反正卖多了又不会增加酒税总额。

听两人说得热闹,姚守信道:“以前在营田务的时候,听提举讲过官府如何管商人。要想让治下商业繁荣,普通百姓得到好处,便要破除种种壁垒。壁垒破除得越干净,百姓得到的实惠便就越多,治下的商业便越发达。但对于官府来说,这些规矩全部取消掉了,管起来就少了抓手,是以此是两难之事。这几年京西路的商业因何发展得快?商场其实在其次,而是借开商场,打掉了各种行会,取消牙人。各州县之间,各行业之间,再无能够把持市场的行会和牙人。借着这一股风,很多人富了起来,百姓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没了行会牙人,官府就少了抓手,对市场管理不灵。所以鼓励百姓或者自己,或者数家合起来,立会立社,对会社官督民营。现在正是大破之后大立之时,自然一切生机勃勃。等到某些会社慢慢做得多了,再有几家联合,自然又会形成新的行会。只要有了行会,商业就萎靡,价钱上去了。”

十三郎道:“官人经常如此说,凡做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弊,我们行军打仗也是如此。是以每次建议计划,必须写明为了什么,有什么好处,会产生什么好处,如何兴利除弊,缺一不可。不熟悉的人,有什么好处能写清楚,产生什么坏处则茫然不知如何写。我们做官的人,从这里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熟手。”

从这里,几个人的话题又转到了军中管理。符合这种公文格式不难,但写得清楚明白,让上级一看就认可,还是不容易。关键就在每个建议,会产生什么坏处,怎么做才兴利除弊,提早做预防上。真正的内行上司,从预估产生的坏处,兴利除弊和预防上,一眼就能看出属下对本职工作掌握的如何。反倒是上司外行,就只会看这建议能带来什么好处,坏处既不明白也不重视。

这就是公文中的题眼,上司能不能看出题眼,辨认清楚,下属就知道是不是内行人氏。相反上司也可以从这里,对下属的能力有个大致估计,此人可不可以担当重任,还是只能做日常事务。

十三郎和姚守信都是杜中宵一手带出来的专门官员,被训练得多了,自然明白这些。

行会、牙人,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只要垄断了市场,控制了供应的价格,对商业必然会形成破坏。货物价格高,但制造者并不会得到好处,普通百姓更是如此。行会和牙人会从高价中得利,不只是赚得多,更重要的是利润稳定。

作为禁榷之物,官府的酒税就清楚表明了这一点。提高酒税,抬升价格,民间消费量减少,自己酿酒的人家增多,提价不提量。降低酒税,则促进民间百姓消费,数量上去。两相比较,酒税基本固定。只不过因为酒是消费品,官府不单只是算经济账,会把酒税定在一个合适的数额上。

行会与官府行为类似,作为管理者,希望有尽可能高的收入。他们既不是生产者,也不是面向消费者的销售商,既然收入基本固定,自然会倾向于提高价格,节约管理成本,同时获得额外的好处。如果生产技术发展了,商会依然会优先压制生产,提高价格,保证自己的利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初立的会社,以生产者为主,很少有行会性质,官督补充他们的不足。随着优胜劣汰,其中一部分做大,成为了新的行会。此时官督的作用是把新的商会破坏掉,保持生产和商业的活力。

杜中宵在京西路数年,这一套商业体系亲手建立起来,自然比谁都清楚。可惜时间太短,京西路一直处于释放活力的时期,他找不到机会试手,摧毁一部分重新成长起来的行会力量。

这种例子古今中外多的是。此时广泛存在的行会牙人不说,京西路已经尝到了甜头。后世历史上的大盐商,借助官方力量垄断盐业销售,既不会让盐降价,也不会让百姓得到好处,自己富可敌国,只是方便了朝廷管理而已。当后来进入工业社会,一些国家的农业出了统一的协会,他们的存在同样既不会让生产者得利,也不会造福于消费者。而只会做为管理工具,有稳定的作用就了不起了。

铁监是京西路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营田厢军集中在这里整训,让很多官兵开了眼界。营田务与此不同,是半军事化管理,一切显得井井有条,生活安稳,但却没有铁监这种肆意生长的经济活力。

抬着猎物,一路回到了十三郎马军的驻处,杨文广、赵滋和窦舜卿得了消息,已经等在那里。

见了礼,十三郎吩咐属下收拾猎物,用大锅煮了,准备酒筵。姚守信吩咐随从回自己住处,从那里要些好葡萄来下酒。现在正是瓜果上市的季节,军队驻地虽然偏远了些,却是不缺。

各自落座,窦舜卿道:“骑主,那一日吃的炙肉不错,怎么不见今日准备?”

十三郎笑道:“羊多少钱一只?能省就省一些。这些日子大军入驻,市面上的羊价涨了不少。山里打来的猎肉,肉怎么比得过羊肉?烤来吃不成的,只能大锅煮烂,吃起来才有味道!”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