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59章 大变革时代

风雨大宋 第59章 大变革时代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十三郎、姚守信和窦舜卿三人入京,提举新建的学校,各自上章要求调河曲路将领为教官。一大批中下级将领紧随入京,河曲路军中人员出现大变动。军官是不缺的,立功太多,编制不变,许多人压在下面提拔不上来。空出这些位子,刚好从前面立功的官兵中选汰,补足缺额。

前些日子杜中宵答应,不愿继续从军的兵员,可以选择除役回乡。营田厢军时没有军俸,这次一起补足,加上军功折现,人人都可以带一笔钱回去。两相加起来,河曲路兵员缺得厉害。

送走了被选入京城的中下层将领,朝廷新的旨意下来,杜中宵所部缺额,由三衙禁军补齐。除了补入的兵员,三衙禁军允许除投,除役者到河曲路营田。其余不足部分,枢密院从京东路招募良家子。

枢密院和三衙的上层结构没动,真正的军制改革尚未开始,禁军的选汰先进行。由韩琦主持,凡不愿在军中的,自己选择三个去处。一是河曲路营田,二是铁路修筑和维护厢军,三是枢密院统一管理的全国运输邮寄系统。除此之外,可以投考,过了可入京城和西京新开的几处工厂为民。

大量换火枪火炮,柏亭监一地的产能不足,必然新开军器生产工厂。现在造枪造炮和火药工场的地位不是以前可比,统一选址,开在两京。军事工业必然带来一波工业扩张**,职业军人减少,两京人口却会快速扩张。两京数百里,北至相州南到柏亭监,形成一个工业地域。

枢密院尽力争取军器生产隶于自己之下,庞籍坚决反对,最后官营工业全隶盐铁司下,三司被彻底拆散。户部抢到了常平司主导权,把杜中宵在京西路的商场和储蓄所推向全国。度支抢到了全国范围内交子的发行权,以储蓄所的铜钱存款为本钱,发行交子。这个道理很简单,户部的钱是度支花的,那就把朝廷所有的收入都放进储蓄所,度支自己直接发行纸币流通。纸币流通之后,由户部回收,重新进入储蓄所。

开始为求平稳,交子由各路发行,度支给数额,真接当作朝廷拔款。拔款若干,则给一路若干的交子发行数额,本钱不足的由户部在各路调运现钱。交子的发行数额用尽,度支使用户部回笼回来的纸币拔款。渐次由一路发行改为几路通用,最后全国通行通用。

由军队改革开始,杜中宵在京西路曾经的做法,从营田务到常平司,一下子被当作全国政策。大量京西路官员被调入京城任职,拟定章程条例,搞得轰轰烈烈。

这次改革比庆历新政规模大得多了,反对声音很少。杜中宵在京西路发展生产,增收钱粮,经济成果虽然显赫,却只能在重臣的支持在邻近几路试行。河曲路一胜,朝廷便再没有了顾虑,也没有了反对的声音。当军功足够大的时候,这杆旗足以破除一切阻力。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一定要去熙河开边,积累军功是一样的道理。政治、经济谁都有主意,你说要这样,我偏说要那样,军功可以让人闭嘴。

这一切与杜中宵无关,他老老实实做自己的河曲路经略使,重新训练军队。

韩琦本来的计划,是从禁军中选汰士卒,进行必要的训练后,编练成新的军队。没想到允许自愿除役的口子一开,大量禁军根本就不想再当兵,一大半愿意从事别的行业。愿意编练成新军的,多是年轻少年。最后干脆放弃选汰,改为自愿设充,三十岁以下,入军训练后报役五年。士卒不足,从长江以北几路征召兵员,不再刺字,由地方官具保,改俸禄为补结,除役时按以前军俸一次发齐。

如此大的变革,人心汹汹,为保军队稳定,大量的河曲路将领效用再次被抽调。进入京城之后作为教头及军官,先把新的军队的架子搭起来。

赵祯本想慢慢想办法,把河曲路军队新人换旧人,抹掉杜中宵的印迹。没想到来不及动手,河曲路的大量军官就被抽走了,杜中宵一切配合。

乱哄哄闹了近两个月,杜中宵的河曲路原军队已经七零八落,将领效用抽走近七成,连架子都搭不起来了。属下新调来的军队六万,还有自愿不再当兵的除役禁军三万余户。

面对这种大变,党项老老实实,不断地加固城池寨堡,根本生不起进攻宋军的心思。契丹耶律重元和耶律洪基对峙,生怕宋军突然支持一方,严守边界。乱哄哄的军改,边境地区却特别地安定。

五月中旬朝廷正式下诏,京城中设炮兵、骑兵和步兵三所学校,培训所需军官。同时在胜州设一所学校,杜中宵兼管,培训河东、陕西路两路的军官,局势慢慢开始稳定下来。

紧接着,刘几与秦凤路经略使张昇互换,改任秦凤路经略使。张昇为河曲路经略副使,兼任刘几所任的河曲路军队原军主。

看着刘几远去的背影,杜中宵揉了揉额头,问身边的李复圭:“突然之间,河曲路多了这么多张吃饭的口,运来的粮草够吗?”李复圭道:“回经略,粮草倒是充足。只是现在火车只到胜州,丰州还未修通,粮草都堆在了胜州城里。实在没有办法,新来的人只能聚在胜州,每日里是非不断。”

杜中宵道:“吃上饭,保证不会有人饿肚子,是第一要务。这件事做好了,我向朝廷为你请功!保证了吃饭,才能想别的。现在人手充足,物资运不出去,速速组织他们先修路。我与京城来筑路的人商量了许多日子,除了到沙州外,第二条是从黄河以南,修到河州,再从中间修到黄河岸边。今年能把这几条路修通就算不错了,其余不能多远。”

李复圭道:“经略,如此做,营田怎么办?”

杜中宵道:“先在胜州附近营田,其余各州等路修好了再说。胜州土地平旷,又不缺水,暂且安置五千户,以安人心。其余丁壮,全部都去修路。保证他们吃好,给些工钱,不要心怀怨恨。”

李复圭称是。现在杜中宵手下人手缺得厉害,军队以外的大量事务都由李复圭在负责。

走到城门前,李复圭突然道:“经略,若是要营田,为什么路要修在黄河以南呢?从胜州到河州近千里之遥,所过多是无人之地,又不能垦田。何不沿着黄河,一路修过去?虽然远了些,利于营田。”

杜中宵道:“若是修在黄河以南,为了防黄河水道便迁,必然要远离河道,那不如直着到河州。若是修在黄河以北,不只是远了许多,还要过河,渡口每日运货物太少,黄河上修桥谈何容易?”

原来在襄州的时候,因为汉水阻隔,就限制了铁路运输。再多渡船,也无法与路铁路相比。铁路好不容易在河曲附近选了合适位置架起桥来,不能再被其余渡口限制。这条铁路以后会成为勾通东西的天下大动脉,方便营田可由支线完成。

杜中宵的印象里,这一带的东西大动脉,应该是在黄河以北,阴山之下,迷惑了一阵。最后终于想明白,且不说技术上的差路,经济格局就与后世不同。后世的铁路在黄河北,是因为那时北方的经济重心在幽州一带,当然走黄河北通那里。现在经济重心在两京,那就要走黄河以南,而后南下到中原。

后世这里最重要的两座城市是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个世界,就变成了胜州和丰州。丰州代替了后世的包头,由于经济重心在中原,胜州代替了呼和浩特的位置。

想通了这一点,这一带的交通布局,才最终定下来。

一进城门,就见到城中空地上到处搭着帐篷,街道上人头攒动。还好大胜之后,这里到处都是欣欣向荣荣的景象,李复圭和包拯管理谨细,并不显得混乱。铁路运来了大量物资,养活这些人吃饭,对朝廷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

铁路不但运货快捷,通达远方,与以前的运输方式相比,成本大大降低。以前运到边疆地区一石粮食,路上就要耗掉数石。麟州只有两三万兵马,就近从河东路供粮,要二十州负担,百姓还苦不堪言。现在直接从襄州装上那里产的稻谷,耗些煤就到了这里。

从襄阳运来的稻谷,登州和所州运来的麦子,源源不断,吃饭不是问题。

虽然做了十年官,这个年代官员的大胆还是让杜中宵开了眼界。这样不管不顾的所有摊子一下全铺开,换作自己是无论如何不敢的。胜州乱成这样,京城里面肯定会更乱。那里是天子脚下,朝廷百官就根没看到一样,还是一项新政接着一项新政,根本不给留缓冲时间。

梁适最终没当上宰相,陈执中重新回朝为次相,文彦博为参政,政事堂重回两宰相三参政。三司被彻底拆散,三司使田况升为枢密副使,枢密院同样为两枢密使三副枢密使。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