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30章 以差监吏

风雨大宋 第30章 以差监吏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对于杜中宵提的建议,赵祯都没有答复。既不说对,也不说不对,只说有道理,朝臣集议。杜中宵自己明白,这些都是天下大事,不可能由君臣二人,在这里说一说就定下来了。要想施行,必须要有中书的宰执们配合,不然就是朝中大乱。

说过了宏观政策,赵祯道:“对于叶县的事情,你奏章里说,要想天下太平,就要知道天下的百姓如何想,如何做,如何过他们每一天的生活。此是实情,只是对朝廷来说,太过于难了些。”

杜中宵拱笏道:“此事说难是难,可仔细想想,真要去做,却又不难。”

赵祯道:“有意思,如何说?”

杜中宵道:“言为心声,如果能知道百姓平时喜欢说什么,喜欢听什么,当知道个大概。对于整日田里劳作的人,他们最关心的无非是差役税赋,比较简单。而城镇里做工的经商的,他们关心的东西可就多了。知道城镇里的勾栏瓦子,在演些什么,哪些是没意义逗君一乐的,哪些是反应民声的,便能知道城镇里人的大概心理。内地的合平时期,如此做,不失大体。诗经所谓风雅颂,以风最能反应民心,便就是这个道理。那时候天下人少,国君派人出去收集民歌,便就知民心所向。现在天下的人多,如果能依照古时采风之意,当也能知天下人心。”

赵祯听了就笑:“中丞如此说,当是不错。国君采风,以知民意,确实是古已有之。只是此事到了今天,天下民歌本就少,而且人心也不如古人之单纯,多靡靡之音,而乏纯正之乐。要想从这里面看出人心,难之又难。甚至可以说,是无法做到的事情。”

杜中宵道:“陛下,事在人为。有了国君采风,才了百姓直抒胸襟,是相辅相成的事情。只要朝廷愿意下力气,采集民间的声音,民间的声音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反映百姓的声音。天下的根本,是天下的百姓,百姓安乐,则自然就国泰民安。这种事情,不能因为难,就不做了。”

赵祯道:“中丞意欲如何?”

杜中宵道:“御史台本是监察官吏,用什么监察,虽有条例,却太粗疏。臣以为,监察官吏,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是每个职位,必然有其职责,主要是条例,有没有做到,做得如何,朝廷都自有规矩。还有就是百姓观感如何。不是照着条例做了,就是好官,还要百姓满意。这其中有不相合的地方,当然由朝廷定夺。而百姓的观感,不能去问,不然终究要么是白做,一切皆是演戏。要么就是一些人的渲泄,而不能反映百姓声音。真正要知道百姓的想法,还是要从平常的事情入手。臣以为,朝廷花些钱,御史台雇地方文人,收集地方小曲、民歌,加上勾栏瓦子演的剧目,他们受欢迎的程度,整理出来,以作为朝廷施政借鉴。此不能作为官员升降的依据,可以让朝廷知道施政在民间的效果。”

赵祯想了想,道:“此事不难。现在朝廷钱粮充裕,可以拨些到御史台,设专门官员,做这件事就是了。或者,由馆阁官员参与,也是一桩雅事。”

其实赵祯心里,并不觉得这有些什么作用。只是杜中宵地位重要,放弃军权入朝做御史中丞,正是拉拢的时候,也不差这一点钱了。

杜中宵谢过,又道:“如叶县那里,地方的治理,以前是靠公吏差役,主要是催缴赋税。这两年钱粮宽裕,各种苛捐杂税大多取消,赋税收起来容易。地方官最重要的,不是收赋税,而是要限制公吏所作所为。以前的办法,有些不合用了,必须要改变。臣以为,这时地方的重中之重。”

这才是真正关键的地方,赵祯听了立即认真起来,道:“如何做,中丞详细说一说。”

杜中宵道:“朝廷派流官治理地方,则地方之权必在流官手中。只是流官多对地方不熟悉,做事要依靠吏人。真正长于吏事的流官,天下又有几人?多数情况,是官员被公吏愚弄,对地方事务其实无能为力。微臣以为,叶县那里财政充裕,可以试一试新的办法。”

见赵祯点头,杜中宵接着说道:“臣把这办法归结为几条。官员掌权,吏员办事,差役监吏。地方的权力,必须掌握在官员手中,凡是要做决定的,都应该由官员点头。官员不足,便增加官员。把地方的事务仔细分一分,其实也用不了多少官员。依照官员所做的决定,具体做事的,是本地吏员。而为吏员臂膀,帮着他们把事做成的,则应该是地方差役。其中的关键,吏员是雇佣,优其俸禄,足以养家。差役则是治下民户轮差,可以给补贴,不必太多。”

赵祯想了想,点头道:“说的也有道理。现在州里好一些,县里的公吏差役混杂不清,许多官员要行募役法。你说吏员要雇佣,优其俸禄,倒有些相似。”

杜中宵道:“现在钱粮充足,这样做朝廷能够负担。这几年,折变少了,官员俸禄多发给现钱,相当于增加了俸禄。特别是底层的官员,比前几年收入增加不少。不过,对于州县官员来说,如果没有公使钱补充,收入还是不足。臣以为,可以在官吏身上多花些钱。增加底层官员俸禄,同时增加吏员俸禄,让他们的收入足以养家。然后朝廷明定条例,增加对吏员约束,不使其祸害百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宋朝的公吏,特别在州县,有时候跟差役分不清。官员俸禄,是由朝廷发给,不管地方怎样一般不会少了。公吏则就未必,真正规定好的名额不多,地方财政不好,经常不给钱,成了差役。这种情况之下自然不能指望公吏们清白公正,他们也要吃饭。杜中宵的改革,实际是把吏员当作以前的官员管理,给足够的俸禄,使他们能够养活家人。由于吏员都是本地人,养家糊口的压力没有官员那么大,俸禄当然也要低一些。实际就是现在财政充裕了,多花些在官吏们的身上,加强基层管理。

赵祯想了又想,道:“如此一来,花在官吏身上的钱多了,对朝廷影响不小。这是大事,也要大臣集议才可。不过,叶县一地没有什么,可以在那里先做。”

杜中宵捧笏道:“陛下说的是,微臣的意思,也是在叶县先试。那里工厂众多,财政充裕,可以如此做。叶县那里,可以选派得力的官员去,进行改革试验。官员掌权,吏员做事,差役为爪牙。一地的决策当然是由官员做出,做事的是吏员,差役在帮着吏员做事的同时,对吏员进行监督。因为差役都是本地民户轮差,利弊得失他们最清楚,吏员舞弊,可以由他们首告。”

官员三年一任,对地方不可能熟悉,其施政多是流于表面,很难深入民生。真正对民生影响的,是本地人的吏员。对他们的监察,是地方的重中之重。以前实际没有对吏员监察,完全靠官员管理。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