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64章 圣心难测

风雨大宋 第64章 圣心难测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不知什么时候外面下起雪来,飘飘洒洒,落满枝头。小厮推门进来送菜,雪花随着飘了进来。向门外看去,只见雪花飞舞,地上已经白了。

刘敞道:“好一场大雪!瑞雪兆丰年,来年必是个好年景!”

欧阳修道:“自从铁路修好,各地的粮食可以互运,已经好几年没有大灾了。所谓天遂人愿,政通人和,就连上天也垂怜本朝,下了这场雪。”

范镇道:“下雪自是天候,与国政何干?看看就要过年,冬天就要过去,再不下大雪,何时再下!”

几个人一起笑,不再理论此事。小厮小心翼轼地把铜锅放在桌子上,便行礼出去。

欧阳修道:“听说这样子吃羊肉,还是杜中丞在火山军时如此,传了出来,流传到京城。这样吃肉虽然不甚雅观,不过天寒地冻,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众人一起笑,看看铜锅里的汤滚了,各自夹了肉片下去。喝了会酒,吃了肉,几个人吃着瓜果闲聊。

刘敞道:“初看河曲路军制,觉得不甚合理。战阵之上,自该猛将在前,精兵随之,浴血奋战,才能战胜强敌。河曲路军制,到了营指挥使及以上,便就不再亲上前线,只在后边指挥。士卒们没有将领在前帅领,如何能够与敌军作战?到了京城之后,才知道士卒入军,要先进行培训,练得合格,才编入军阵之中。如何作战,新军培训时就学过了。更不要说还有军校,培养将领,一切井然有序。只是不知为何京城禁军整训之后一直不如人意,总觉得差些意思。”

王珪道:“舍人说的极是。其实朝中许多官员,听闻河曲路军制,都觉得与常理不符。若不是杜中丞连战连胜,周边都无敌手,断然不会整训的。整训之后效果虽然差强人意,比以前还是强了许多。”

欧阳修道:“比以前强的,一是士卒不同了,再一个是军阵。两军交战时,本朝编练后的士卒有枪有炮,用刀枪的军兵如何能比?就是守着坚城,还有火炮,不难攻破。”

杜中宵道:“若只看士卒,新的军制毕竟是招来的人,又专门训过,自然比从前的强一些。但新的军制,并不是为了此事,不然只要换枪炮,重新练变好了。新的军制,不像从前,军中一切事务都是统兵官一言而决,而是每个将领官员都有自己的职责。有优秀的指挥官,当然军队的战力更强,但只要不是特别差的,军队总能保证基本的战力。”

刘敞道:“也正是因为如此,禁军中的统兵官对新军制甚是不满。听说军校里学的,实在能够学好的人太少,最后成了只要去学了就可以。”

杜中宵道:“当然如此,新的军制之下,统兵官变成了指挥官,除非战时,不然军中的大多数权力都在各属官。军中事务,指挥官决定的只有大事,当然不满。”

欧阳修道:“这是人之常情。新军制下,手下的兵将不再任由自己役使,军中钱粮,不再由统兵官一言而决。涉及到钱和权,他们当然不愿意。”

杜中宵道:“其实自古军制,本来就是如此。看先秦两汉,军中多少官员,现在又有几个?作战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没有常任官员管理,当然不行。什么事情都是统兵官一言而决,胜负在于将领,能打的仗是有限制的。规模不大,可以凭着将领自己一个人,带兵决战。规模一大,要相互配合,往往就要出差错。新的军制下,最重要的就是相互配合,不再靠指挥官个人上前作战。”

其实宋军到了这个地步,合格的统兵官很少,小规模战斗,能够坚决上前的也不多。所谓名将,多是在这种小规模战斗中培养出来的。没有统一的作战计划,各部自行其事,统兵官经常因为种各样的顾虑不服从命令。军纪稍微一松,往往就会溃败。而军纪过于严了,又会让士卒压力过大。

欧阳修道:“如此说来,河曲路军制还是恢复古制?”

杜中宵道:“不能这样说。一部分是恢复古时统兵的办法,再一个结合军中枪炮,进行适当的改变和新增。我以前说过,新军制的典型特点是专业化,而不再是统兵官说了算。指挥官专精于指挥,计置粮草专精于后勤,各种官员,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再加上流官制度,统兵官没那么重要。”

王珪道:“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以前全由统兵官做主,朝廷少许多事端。”

杜中宵道:“内翰,好处可是大得多了。秦汉以前,天下分封,周天子也没有太多事务。最后就是春秋争霸,战国吞并,天下涂炭数百年。自两汉以来,还是发现,郡县比分封强得太多。以前军中全委统兵官,就类似于军队分封,名义上有大军数十万,打起就发现全不作数。”

欧阳修听了,想了想道:“中丞如此说,倒是让人耳目一新。全委统兵官,确实有些像分封,虽有严刑峻法,其实却并不能管住军队。每有大仗,必有不全力作战之将。河曲路军兵改制,原来是这样一个意思。以前所知不多,倒是诸多误会。”杜中宵道:“当然如此。对于朝廷来讲,对内是朝政,对外是军政,本朝一向如此分。只是军队只有统兵官,而缺乏官员,一管除战事之外的事务,往往就有诸多问题,不得不委政事堂。换句话说,现在军中的官员太少,导致职责不清。本朝每年的钱粮,以前十成中有七成用来养军,也无力变革。军中增设了官员,钱粮哪里来?便就一直因循下来。”

范镇道:“现在钱粮充盈,倒是可以改了。不过已经数年,镇戎军之战却不令人满意。”

欧阳修道:“镇戎军的三十万大军,军官全是以前禁军中的旧将,只有极少军校出来的人在里面做低级小官,而且全不管事。改变军制,实际并没有做到。”

杜中宵道:“要改军制,必然就要换人,不然终究一场空。全用旧将,就只好慢一些了。”

镇戎军前线的三十万大军中的军官,不只是原来禁军中的旧人,还是皇帝亲手提拔起来的人。便如狄青一样,从拱圣军成班直,皇帝时常能够见到,提拔成军官。这种结果,本就是皇帝不甘心放弃以前的努力,利用他们控制新的军队。结果如何,现在看来只是速度慢了些。

说起换人,一时间所有人都不说话。宋朝皇帝对于禁军的将领升迁看得很严,太宗时,指挥使以上皆出自皇帝,任何人不得过问。真宗时候放手了一些,但一直到现在,京城禁军将领升迁,都是绝对的皇权事务,其他官员是不许插手的。没有重大刺激,让皇帝放手,并不是容易的事。

河曲路的将领,调入京城之后,大多都是闲置,便与此有关。那些将领是杜中宵提拔起来的,而不是出自圣意,给的官职赏赐足够丰厚,暂时自然不许他们带兵了。

由于制度不完备,军队人事是皇权控制军权的主要手段,皇帝不适应其他手段前,无法改变。

饮了两杯酒,欧阳修道:“镇戎军的都是禁军旧将,出自圣裁,是官家最信任的将领。纵然军改过了,还是要用他们掌军,这是没办法的事。”

刘敞道:“依靠统兵官掌军权,终究非朝廷之福。攻灵州一役,极是明显。”

杜中宵道:“有什么办法?我们做臣子的,只要管军队怎么变得最强,对外无敌。对于圣上来说却不如此简单,只要军队够强,最重要的是听话。许多事情,都是因此而起。圣上对新的军制不熟,自然就不会放手改革,只能一点一点来。”

欧阳修道:“庆历年间,与党项作战时,吕相公、晏相公等人都曾经以宰相判枢密院,便于处理军务。现在的战事比那时候不知大了多少,却全委之枢密院,为了方便,反让政事堂放权。”

杜中宵微笑,没有说话。每次殿上议军事,贾昌朝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对抗群臣诘难。对于前线的安排,枢密院一力抗起责任,不是没原因的。皇帝对军权不懂,却在新的形势下,有足够的勇气,把军权从政事堂手中收回来。反正是胜利,无非是多花些钱罢了。

贾昌朝非科举出身,以侍讲而进,深受现在的皇帝赏识。贾昌朝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皇帝的另一面。若不是如此,以现在宰相文彦博的强势,岂容他一手把持军政。

说起贾昌朝,众人都摇头。他明明对军事不懂,却主持军政,不容其他人插手。

杜中宵道:“我们看禁军和军改,不能只看怎么改他们更能打仗,还要看朝廷能不能把控。现在朝廷有意,让枢密院持掌军政,不许其他大臣插手。只是枢密院一时间体制不清,官员不足,有权却不能做好事,便是这个样子。随着慢慢熟悉,有其他将领官员入了圣上眼里,一切都会变的。所以灵州一役,朝臣也只是说说,最后还是要看前线的狄青做得如何。”

这就是杜中宵一再说,不要过多干涉前线狄青的指挥,让他自己发挥的道理。一个是前线将领既然派出去,自然是该由枢密院按制指挥,其他官员不要过多地插手,不然会出乱子。另一个原因,就是狄青包括自己,还有他手下的将领,是皇帝信任的人。不放手让他们做过一场,皇帝不会真正支持新的军制。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