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94章 枢密副使

风雨大宋 第94章 枢密副使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见宋军阵容整齐,大军出城,咩布吃了一惊。急忙到了官厅,对韩琦道:“太尉,我们不是正在等朝廷旨意,召降周围兵马?这样大军出城,不知是去打哪里?”

韩琦道:“太尉不必惊慌,刘太尉带兵出城,去攻定州而已。前几日,我们派了使臣去定州,让他们及早投降,归顺朝廷。哪里知道定州守将坚决不降,只好派兵去打了。”

咩布听了,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定州正处贺兰山和兴庆府的中间,只有一千余驻军,怎么是这么多宋军的对手?国之将亡,总有忠臣,定州守将不肯投降,谁又有什么办法呢?不过攻那样一座小城,按说不会出动这么多兵马,由刘几亲自率领。这么安排,宋军必然有意图。

什么意图?咩布心中苦笑。到他这个位置,哪里会想不明白这些事情。党项将领能要条件,宋军就会兴起战事,打个样子给他们看一看。

沉默了一会,咩布向韩琦拱手道:“祝刘太尉旗开得胜。”

说完,便就告辞离去。到了这个地步,还是多想想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管不了了。

王德用致仕之后,正月十七,田况由副使升为枢密使。同日,杜中宵由御史丞拜枢密副使,张昇接任御史中丞。消息出来,京中与杜中宵有关系的官员纷纷前来道贺,家中忙碌了一天。

杜中宵拜枢密副使的制词是王珪所写,杜中宵备了贺礼,谢过之后,干脆把京中的同年请到一起饮酒庆贺。庆历二年的进士,此时为官已经十余年,渐渐成为了朝廷官员的基干力量。

杜家后院,韩绛、王珪、苏颂和韩宗彦几人向杜中宵道贺,各自落座。

王珪道:“当年我一起登第,不想十几年后,是年纪最轻的待晓先为宰执,可喜可贺。”

杜中宵道:“不过是运气罢了。现在朝廷正是多事之秋,这个宰执,可不好做啊。”

韩绛笑道:“正是因为多事之秋,才要你这样能干的人来做。想来是西北党项已经灭了,朝中许多事,需要待晓这样做过边帅,熟悉军情的人到枢密院。”

杜中宵想了想,举起酒杯,与众人一饮而尽。放下酒杯,道:“大丈夫在世,自该建立功业,为朝廷立功勋,为百姓谋幸福才是。若是我真能做到,倒也不枉了这一世!”

众人一起鼓掌。以前说起升迁,杜中宵多是谦虚几句,今天才显出豪气。

酒过三巡,王珪道:“待晓到御史台不过半年,便就晋升枢府,虽然情理之中,但也说明,现在枢府官员让圣上并不满意。西北虽然灭了党项,狄太尉大军却依然围灵州而未下,难免议论纷纷。待晓为枢密副使,想来就是要整训京城禁军了。”

杜中宵道:“朝廷有吩咐,我做就是了。不过我们做臣子的,可不好猜测圣意。”

乱猜皇帝的意思,是官员的禁忌。虽然在坐的都是同年,话一传出去,就会惹起风波。

王珪道:“学士院锁院制词时,圣上特意对我说,知道我与待晓同年进士,务必多用好词。圣意如此,待晓将来前途无量。来,我们饮一杯酒,祝待晓步步高升!”

杜中宵笑着摇头:“已经做了宰执,还有什么步步高升。升下去,朝中其他官员怎么办?”

几个人一起大笑。枢密副使再升就是枢密使、参政、宰相,确实没多少职位了。

从庆历二年中进士,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杜中宵现在做枢密副使,在宋朝并不算是升迁得特别快的官员。同年进士中,王珪做翰林学士已经有几年了,韩绛已经做到了群牧副使。这次晋升的意义,是杜中宵在河曲路开创了军事的新局面,到现在,朝廷才算正式接受。

这种时候,几个不再谈论政事,只是说些杂谈笑料,庆祝杜中宵的高升。

第二日一早,杜中宵便就被召入宫中议事,算是上任之后与皇帝的第一次详谈。

进了崇政殿,行礼如仪,赵祯赐座。

杜中宵拱笏:“臣天资愚钝,得陛下恩擢,实是惶恐。”

赵祯道:“昨夜有党项的奏报来,韩太尉言,咩布太尉已经到了兴庆府,答应归降。只是贺兰山中的党项大军,许多将领希图恩赏,一时间不肯径直归降。胡人畏威怀德,刘太尉带了大军去攻定州,给不肯归降的党项人看一看,要与朝廷为敌会什么样子。”

杜中宵道:“韩太尉和刘太尉如此做是对的。招降党项人,应该恩威并施。前面并无大战,难免有党项将领心存侥幸,图朝廷恩赏,徘徊观望。”

赵祯点了点头:“看看就要出正月,天气即将转暖,党项战事要尽快结束。重击定州,可以让贺兰山中的党项兵马看一看,不要心存侥幸。还有,灵州守军未降,韩太尉提议,是否命狄尉强行破城,严加惩处。如此有赏有罚,才能让党项人不再观望,尽快归降朝廷,结束占事。”

杜中宵沉默了一会,才道:“只怕攻灵州的军队早已心怀怨恨,让他们痛下杀手,怕把握不住。恩威并施,总是要朝廷把握住度才行。一旦过度,剩下的军队,可就不好说了。”

赵祯听了皱眉:“你以为灵州大军,不似刘几所部一样?”

杜中宵道:“想来如此。陛下,还是不要生事,让狄太尉所部攻下灵州城即可,贺兰山所部,交给韩琦和刘几尽快招降就是。党项人不过是稀图恩赏,攻破定州吓一吓他们,朝廷多花钱,想来就没有什么手尾。而后韩琦率大军回河曲路,监视契丹人。”

赵祯一时不语,过了好一会,道:“如此也好。现在契丹人是大敌,不必在党项多花心力。副使以为,如果耶律洪基进逼大同府,朝廷应该如何应对才好?”

杜中宵捧笏:“臣以为,韩琦尽快在河曲路集合大军,而后联系耶律重元。能够让耶律重元被逼无奈之下,投降本朝最好,如此少了许多麻烦。”

赵祯愣了一下,他一直以为,杜中宵说的有意契丹西京道,是直接出大兵进攻。虽然也有朝臣提过吸引重元投靠,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契丹的习性,两帝相争不算什么大事,最终洪基胜了,也未必就会要重元的性命。却不想杜中宵却不这样认为,还是要争取重元。

只要耶律重元投靠宋朝,不需要他带来什么地方,这就是一个借口。宋朝可以以此借口出兵,不至于师出无名。这一点,是其他大臣没有提到过的。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