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古典架空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一百九十八章 考试(五)

古代农家日常 第一百九十八章 考试(五)

作者:坐酌泠泠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5-17 21:51:25 来源:言情小说阁

全本言情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齐伯昆指了指试卷:“这试题,是你们谁出的?”

两位年长些的有些茫然地抬头看了看袁修竹手里拿的卷子,其中一个道:“今日的试题,都是我们三人共同出的。每人出一部分。”

齐伯昆从袁修竹手里拿过试卷,递到他们面前:“这是你们出的试卷?”

两人疑惑地接过卷子,看了一看,便惊呼起来:“不是,我们出的不是这张。”两人都齐齐转头看向年轻的夫子。

那人也装作疑惑地伸头看了看,大吃一惊:“怎么是这张试题?”

他十分慌乱地解释:“对不住,对不住,两位先生出好他们那一部分后,是由我誊抄的。誊抄好后我还给他们看了一眼。因着这边没有催,我便将试题卷起来放在书案上,却不想把另一份卷在旁边的试题给弄混了,拿错了卷子。”

袁修竹和关乐和对视一眼,两人愤怒之余,也暗叹了一口气。

就知道这严家人做手脚十分慎密,叫人抓不住把柄。

这位先生不过是拿错了试卷,责备几句也就罢了,还能拿他怎么样?没的倒叫人说关乐和这做山长的为人太过苛刻。

可一旦成了事,杜锦宁被难住,严松涛必然会向关乐和与杜锦宁发难。即便关乐和等人发现了这试卷的蹊跷,杜锦宁再考一次也是折磨。

他本就十来岁年纪,以前也没见过多少世面,在这众目睽睽之下能考上两场,已是极大了的压力了。再被严松涛来一场斥责,影响就更大。就算重新考,又能发挥出多少水平?发挥得不好,严家就有话说,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做手脚的成本底,得利却大,难怪严家人敢在大家眼皮子下冒险做手脚,根本不怕齐伯昆对他们有看法。

幸好,他们低估了杜锦宁这孩子的能力。

那位夫子还装模作样地道:“要不,让杜锦宁再考一遍?”

“不用了。”关乐和冷声道,定定地看了这位夫子一眼,待他心里发慌之时,这才挥手道,“行了,你回去吧。”又对另外两位夫子拱手问道,“不知接下来的试题,你们可出好了?”

“出好了,出好了。”两人连声道。

关乐和点点头:“你们先过去吧,一会儿需要试卷的时候斋夫会过去通知。”顿了顿,他又淡声道,“这次可别再弄错了。”

“不会不会。”

年轻夫子见关乐和全然不理会他了,只得悻悻地拱了拱手,退了出去。退出去前,他看了严岑一眼。

而这边,试卷又回到了袁修竹手上。

袁修竹看着试卷摇摇头,叹息道:“惭愧,这算学的题目出得不光多,而且很难,老夫我自己都做不出来。不过齐大人是本朝有名的算学大家,以前还做过户部郎中和工部侍郎,他的算学底子大家都认同的吧?”

大家纷纷点头:“自然,齐大人的算学大家的名头,谁人不知?”

“那这张试卷上的算学题目,齐大人都说取优,那自然也就对了,我就不在这里多耽搁时间了。”他将试卷递到严松涛手里,朗声喝道,“取优。”

严松涛接过试题,细细地看了一遍上面的墨义题。作为同进士,他自然也是有真才实学的,又做了多年夫子,眼光老辣,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墨义题出得很深,而杜锦宁竟然全都做对了。至于算学……

他数了一下题目的数量,再看了看每题下面工工整整写着的答案,不由得在心里深深叹了一口气。

他知道,齐伯昆既然说这答案是对的,那必然是对的。毕竟齐伯昆朝中一员大臣,身份地位摆在那里,是不屑于在这种事情上说谎话的。毕竟这张试卷还会留在书院里,上面的答案是对是错,之后还会有夫子会拿这张试卷去细细验算。

再者,能考中进士,他自己也是有算学底子的,有些题目算一算,就能知道上面写的答案是正确的。

他心里无限感慨。

关乐和收了这么个弟子,往后在书院里的地位就更巩固了——谁会跟一个前程远大的人敌对呢?杜锦宁是注定要一飞冲天的,那么跟他的老师敌对,也是愚蠢的做法。

难道,他们严家对书院权利的争夺,要因为一个小儿止步么?

他轻晃了一下脑袋,将这可笑的念头从脑子里甩出去,然后将试卷递给关乐和,道了一声;“取优。”

严松涛认可这份试卷取优,这份卷子的成绩就不会有什么异议了。

果然,屋子里一连串的“取优”响起。

时间紧迫,此卷一通过,关乐和便叫人去那边通知两位夫子。

这一回,试卷是由两位夫子一起送过来的,先给齐伯昆、袁修竹和严松涛、关乐和过目了一遍,保证道:“这些题都是我们共同出的,没有错。”这才放到杜锦宁面前的桌案上。

这一次试卷的难度是甲班的入门考试,考的是经义和试帖诗。这也是县试时要考的内容。

所谓的经义,就是以四书五经中的一段一句或是不同章节的同一个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应试者写文章,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相当于现代的读后感或是议论文。

一篇好的经义,需得引经据典,文采斐然,这就需要写文者的知识和见识广博,还要有自己的见解。中心思想要正确,要言之有物。

至于试帖诗,则是根据提示写一首诗。这时候的试帖诗,还不像明清时期以八股文形式写,只需要押韵,有立意,同时也要扣题。但正是因为出题宽泛,应试者便需得把诗写得意蕴深远而有灵性,才能在一众考生中脱颖而出。

经义和试帖诗,对应试者的要求都很高。把它作为甲班学子的入门考试,也是考核学子对于这两个内容最基本的掌握,要求并不是很高。

读后感或议论文,对于经过五年模拟三年高考的人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唯一的障碍就是文言文的运用了。可这一点对于已写了十几本话本的杜锦宁来说,又不在话下。所以经义什么的,于她而言实在没什么难度。

唯一的难处就是做诗了。

虽然关乐和给她讲的第一课就是《诗经》,但作为一个理工狗,她真没有什么做诗的细胞。

不过,好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凑上一首水平不高的试帖诗,想来还是没问题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