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古典架空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三百一十一章 阳谋

古代农家日常 第三百一十一章 阳谋

作者:坐酌泠泠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5-17 21:51:25 来源:言情小说阁

全本言情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此时黄澄明的小厮正满心忧怨地从人群里往外挤。好不容易从人群里挤出去,看着自己才制没两个月的新衣服,还有母亲亲手给他做的鞋,他欲哭无泪。

希望明年再不要出现像杜锦宁这样被书院寄予厚望的学子了,否则他这种小厮能被累死。

他一只鞋掉了,也不好就这么光着一只脚回去,只得花了钱雇了辆骡车,这才回到了县馆。

下了车刚付了车钱,就听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回来了回来了。”

小厮转头一看,就见一个书院的廩膳生先生飞奔着跑了进去,不一会儿,自家老爷就急急地走了出来,问道:“如何?杜锦宁第几?”

“第一。”

黄澄明和三位廩膳生先生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第一?好好好。”

只要周东平能秉公阅卷评判,这个府案首就没跑了。

“第二是谁?”黄澄明又问。

“梁先宽。”

博阅书院来参加府试的几个学子的座号,黄澄明特意写在了一张纸上让小厮拿着的,他刚才看榜的时候,就把几个座号都搜寻了一遍,此时也不等黄澄明再问,就一路报了出来:“李从扬第十五,罗单二十六,秦忠明六十。”

“没了?”见小厮念到这里就没有声音了,黄澄明问道。

小厮点了点头。

“不错。”黄澄明满意地点了点头。三位廩膳生的脸上也扬起了笑容。

七个学子来参加府试,第一场取中了五个,也算是不错了。另外两个在县试中排名本就靠后,府试不过倒是意料之中的事。最难得的是,第一、二名都是他们博阅书院的学子,这份成绩不管放在哪个书院,都已是出类拔萃的了。

虽说还有两场考试,但第一场最为重要,直接刷下九成六的考生,余下能参加第二场考试的,也不过是三百来人。而书院里被录中的人中排名最差的秦忠明都能排在六十名,这些人只要不出意外,通过府试已是十拿九稳的了。

“行了,大家都安心吧。”黄澄明对三个廩膳生摆摆手,“把消息告诉他们,让过了第一场的好好准备考试。”

第二场考试,将在明天举行。

而杜锦宁那边,也听到了方少华小厮报回来的消息:“少爷,你排在第五。”

“第五?”方少华觉得自己即便被杜锦宁和梁先宽压了,也能排在第三才对,怎么是第五呢?

“第三、第四是什么人,你知道么?”方少华问道。

要是别人倒也罢了,要是排第三、第四的是吴语谋,他便要对主考官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了。

小厮摇摇头:“写的是座号,小人不知道。不过小人听旁边的人说了,似乎是别县的案首。”

杜锦宁听了,在旁边插嘴道:“那两个座号你还记得么?说出来我听听。”

他们这些案首的座号是从中间往两边排的。吴语谋曾说过他是第一大县的案首,座号自然是甲座子字号。

小厮说了两个座号。

杜锦宁转头对方少华道:“吴语谋应该在你后面,他不是子字号就是丑字号,不在这两个座号之列。”

方少华的心情这才好受一些。

“唉,我回来的时候还以为桂省的学子都不行,小三元理应由我摘取。在县试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想法有多可笑,现在就更加了。不过看那吴语谋也领悟到了这个道理。我这心情忽然就十分舒畅了。果然有人能跟自己一样倒霉,甚至更倒霉,是治疗心灵创伤的最好办法。”

“……”杜锦宁无语。

“行了,废话少说,回去准备明天的考试吧。”她懒得理会这个逗比,转头对梁先宽道,“你还是去县馆住的吧?”

梁先宽点了点头:“是的。”

杜锦宁左右看看:“那我现在就跟你回县馆去吧。”虽说黄澄明肯定也会派人来看名次的,但他们还得去县馆告诉一声。

……

第二日寅时,周东平就起床了,穿戴整齐后吃了点东西,便来到了府衙前面。

李一同等人已在这里等候了。

“准备吧。”周东平见人到齐了,率先走了出去。

一个门人凑到李一同身边,低声问道:“怎么这次的考题,东翁到这时还没出呢?”

上一场考试的题目,可是周东平头天晚上就出好的,还拿出来与他们讨论了一番。按理说第二场考试不如第一场重要,就得防备考题泄露,也没必要这时候还没出试题吧?毕竟这题目可不是随意出的,总得对题目的类型,难度,考的哪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李一同摇摇头,没有说话,心里也同样十分纳闷,不知周东平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种事,他们还不好问,否则倒像是包藏祸心,想要早点拿到题目泄露给别人似的。

一行人乘车到了府学,大家各就各位,与胥吏们一起开始清点差役与城卫兵,分派任务。

李一同作为师爷,是一直跟在周东平身边的。直到这时候时候,他才见周东平叫人磨墨,开始出题目。

李一同凑近去看了一眼。

待看清楚周东平写的题目,他眉头一皱,忍不住问道:“东翁,您这题目……出得有点不合适吧?”

按例,府试的第一、第三场考试都是经义题,只深浅不一;第二场考试考的则是试帖诗和算学。因大宋对诗词颇为看重,算学式微,所以试帖诗的比重比较大,一般会有三题;算学题量不光少,只有两题,而且也不深。

可周东平现在出的这题目,却是试帖诗两首,算学题五题,这跟往时的比例大相径庭。而且以李一同的算学水平来看,这五题的算学题是一题难过一难。

“没什么不合适的。”周东平道,“前段时间户部的大人们提出在科考时加重算学的比重,认为这才是在现实中最为实用的;诗词虽是大道,却无实际用途。某深以为然。此次科考某便力行其道,以支持户部大人们的观点。”

李一同望着周东平,默然不言。

周东平这话说的大义凛然,但李一同深深怀疑,他出这样大量的算学题,是想难一难那个叫杜锦宁的考生。

算学这东西,世家子弟与平民子弟,大地方来的学子与小地方的学子,互相之间的水平相差很大。世家子弟和大地方的学子,因为家学渊源或是书院先生水平高,比另两种人水平要高出许多。

杜锦宁既是寒门学子,又只在漓水县呆过,而且从他写的履历来看,他还是一个农家子。算学对他来说,必然是一个弱项。周东平这题目一出,他的第一名恐怕就保不住了。

周东平说自己对往事已放下,说自己不会处事不公,可他潜意识里,还是不愿意让那个杜锦宁做府案首吧?所以才想了这么一个法子,让人抓不住他的把柄,又能把杜锦宁府案首的名头给拿下来,戴到别人头上。

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偏他还有那么正大光明的借口,叫人没法挑理。

这一刻,李一同对那个叫杜锦宁的考生表示深切地同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