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古典架空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四百五十五章 诗里也有心学?

全本言情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比如眼前这题,虽说的是明月,可你如果真的直接描述明月“化作白玉盘”,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有着诗人的影子,需得先把李白那首诗的心境给剖析出来,再针对他的这种心境写一首跟明月有关的诗,这首诗还得应和李白的心境。

这也太难了好吗?

看到这个题,杜哲彦顿时兴奋起来,对祁思煜悄声道:“师兄,老天助你也。”

祁思煜瞪他一眼:“噤声。”但微微上翘的嘴唇却显示出了他的好心情。

在他院试前,祁元道曾出过不少的题目让他写文作诗。李白这句“明月几时有”的诗句,祁元道正好出过,他当时写的诗还得了祁元道的赞扬。

而那首诗,因是为院试准备的,所以并没有在其他场合公布写出来过。这会子他直接把这首诗用上,那是半点毛病都没有。

要知道,诗会是比赛性质的,这速度也是一个标准。大家要在一小截香燃完之前把诗写出来,否则就以失败论处。

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索出一首好诗,这不光要有写诗的天份,也要有灵感和急智。有些人如果给他充足的时间他能写得很好的诗来,但这么一急,那水准就大幅下降。

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所以祁思煜有现成的诗可用,而且是他原先精雕细琢的,那可是占了大便宜。

梁先宽也是一个不擅长作诗的人,写出来的诗看似精巧工整,却总是缺少一股灵气。

因此他就把希望寄托在齐慕远身上,希望他能写出一首好诗来,为他们几人撑面子。

所以题目一出来,他不是自己开始冥思苦想,而是盯着齐慕远。齐慕远却望着那个题目皱起了眉头,很显然没有什么好灵感能一下子把诗写出来。

梁先宽微微失望,目光习惯性地往杜锦宁那边扫了扫,便见杜锦宁也蹙着眉头,一脸为难的样子。梁先宽便叹了口气,低下头去思索诗词。

不管写得好不好,他都得尽一份微薄之力。

杜锦宁倒不是写不出诗,而是为了怎么写而纠结。

这份纠结,跟她在院试的时候抄那首诗词时的纠结是一样的。

她以为自己除了考试,再用不着抄诗词了。她也打定主意以后除非考试,能不抄诗词就不抄。

但这时候的情况比较复杂,除了陆九渊,还有祁思煜在盯着她。祁思煜正为他没能在考试时把她压下去而心有不甘呢。要是她现在写出来的诗词跟那首《临江仙》水平相差甚远,他定会在在外面散布谣言,说她院试时的那首词是事先叫人代写的。

尽管顾忌着赵良和陆九渊,祁思煜不敢做得太过,但这对她终究不是好事。

再者,明明有好的诗词可以拿出来,把祁思煜比下去,却憋屈地不敢用,眼睁睁地看着被祁思煜打脸,再眼睁睁地看他用这件事情来做文章,这真不符合她的个性。

敢招惹她,不管是来文的,还是来武的,她都狠狠地还击回去,叫他们只能夹起尾巴做人才行。快意恩怨,这才是她的性格。都穿越了重生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拥有那么多的资源,还活得无能憋屈,她干脆一头撞死得了。

这么想着,她便开始写起诗来。

本来祁思煜还不紧不慢,觉得这些人拿到题目怎么的都得想好一阵子。为防止别人怀疑,他也不着急,慢慢磨着墨,不过关注力还是放在杜锦宁他们这边。

此时见杜锦宁竟然提起笔准备写字了,他诧异之余,心里便着急起来,赶紧把墨条放下,提笔蘸了蘸,也开始写起诗来。

不管怎么的,他有先天的优势,绝不能让人抢得头筹。曹植以七步诗而著名,可见做诗的速度也很重要。在别人还没思索停当之际,他就已把诗写出来了,而且写得还相当好,这样他的诗才才会让大家惊叹。

磨磨蹭蹭写个老半天,眼看着香快燃完了,大家都已把诗都交上去了,你才哼哼哧哧地写出一首来,即便写得挺好,也让人看不上眼。这种蠢事他是不会干的。

作为死对头,祁思煜看着杜锦宁,杜锦宁也看着他跟杜哲彦呢。因为知道祁思煜在诗词上的名声,所以她不敢有丝毫怠慢。在两首诗水平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得评作诗的速度。所以不管怎么的,她都得抢在祁思煜前面把诗交上去。

两人同时开始写,手中运笔如飞。可祁思煜写字再快,能有每天写几千字话本的杜锦宁快吗?写得快了,就容易出错。但所有读书人为考试而养成的惯例,不管你写什么,只要是交给别人审阅的东西,都不能有涂改,也不能犯忌讳,否则不管你写得再好,那也是直接黜落的。

在写错了一个字换了一张纸后,祁思煜就不得不放慢了些速度,同时也不敢再东张西望,而是集中精力把诗词写出来。

等他抬起头准备要交卷时,就看到一个穿青色长衫的单薄的身影竟然已走在了交卷的路上了。他心里一急,起身就想抢在前面,却不想仓促之下脚钩住了桌脚,“叭”地一声他摔到了地上,桌上的笔架倒了下来,砸到了他的身上。

这还不算,因这礼堂是府学集会的地方,桌子都不是平常他们用的案几,而是一张长条桌,跟祁思煜共用一张条桌的书生有好几个。他脚上这一钩虽没把桌子弄倒,但桌子还是猛烈地摇晃了一下。那些书生有的正在磨墨呢,这一晃动墨汁全撒出来了;有的抬手欲写,直接在纸上画了一道长长的曲线,纸张废了不说,前面写的都不能要了。

这情形让人恨不得大骂祁思煜一通,但顾忌着祁思煜的身份,以及台上唐教授和诸位先生,大家都把这口气忍了下来,但脸色都十分不好看。

而这一声巨响,所有人都抬头朝这边看来。

杜哲彦赶紧放下笔,把以狗啃屎姿势趴在地上的祁思煜扶起来,关切地问他道:“你没事吧?”

祁思煜长这么大,还没出过这样的丑,一张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

陆九渊三人第一次参加这种诗会,自家府学的学子就以这样的方式展示了“风采”,唐昭心里那叫一个气啊。

本来身为书院教授,学生又不是故意犯错的,他即便不出声安慰,也最好不出声,这才是一介教授的风范。

可他实在忍不住了,黑着脸对祁思煜道:“做事怎的如此毛躁?就不能稳当点?”

杜哲彦见祁思煜愣在那里不出声,赶紧推了他一把。

祁思煜似乎这才回过神来,赶紧拱手道歉:“对不住,弟子知错了。”

陆九渊三人可没空理会祁思煜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见杜锦宁拿着稿纸站在那里,似乎在考虑是把诗词交上来,还是等唐昭有空了再交,陆九渊也顾不得僭越不僭越了,对杜锦宁道:“来,拿上来吧。我们先看看。”

杜锦宁这才上前,将写了诗词的那张纸交了上去。

史修和彭士诚想起杜锦宁在院试时写的那首《临江仙》以及赵良考校时写的那首《思》,实在忍不住,不顾形象地凑到了陆九渊旁边,一起欣赏起杜锦宁的新诗来。

只见上面写道:“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好诗啊,好诗。这诗写得好。”把诗看完,性格最为豪放的彭士诚就忍不住叫起好来。

“真好,真是好。”连一向情绪内敛自持的史修也忍不住拍案叫绝。

可不是?这首诗用的是李白的调门,字字句句都离不开李白,却又有自己的新意。月固有阴晴圆缺,但卒莫消长,诗仙却不能复生。诗中接着说其实这并不遗憾,因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说明李白和明月一样永存。

如果只是这样,还不能让这三人如此激动。让三人激动的地方是这首诗在李白与明月之间,虽句句离不开李白,却句句有我的影子,表达的是“我”的志向。这正是他们心学最为看重的东西。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这是敢于自己来比李白,说自己也有李白的风度,自信之情溢于言表。但“我”并非狂妄,接下来一句“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对李白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对他人则不遑多让。最后一句“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更是比之李白还要倜傥不群、超然物外,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行与志向。

如果说院试的时候杜锦宁用了她两篇文章来阐述了心学理论,那么这首诗也是心学理论的最佳诠释者。

李白又如何?明月又如何?他与它被人仰望又如何?我敬佩他们,并不这妨碍我超越他们。这诗中所阐述的内容,与当初杜锦宁回答如何看待“六经”,何其相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