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古典架空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八百五十章 上朝

古代农家日常 第八百五十章 上朝

作者:坐酌泠泠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5-17 21:51:25 来源:言情小说阁

全本言情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从宫里出来,杜锦宁就看到齐慕远还在宫门口等着她。

她倒也不意外。

因为男女分开的缘故,两人都不知道两边何时散席,因此约好是分开走的,为此来的时候虽同乘一辆马车,却有一辆空马车跟着后面。

但发生了那样的事,齐慕远肯定不放心她,要等着她一起回家。

齐慕远迎了上来,问道:“祖父还没出来?”

杜锦宁点点头:“他们在商议杂交水稻如何分配。”

齐慕远不再问,扶着她上了马车,又吩咐马车启动,这才把她搂进怀里,开口道:“我让人查了一下近段时间安庆郡王妃的踪迹,发现蒋家二夫人在有意接近她。”

“蒋家?”杜锦宁挑了挑眉,了解一笑,“原来如此。”

杜锦宁失踪后是在蒋家别院被找到的,因为看到了张家和赵家的下场,蒋家家主在惶恐之下直接向赵晤举了白旗,放弃了许多权利。

他不敢去怨恨赵晤,杜锦宁却是可以欺负一下的。在城里引导谣言很快被压了下去,他们便想在宴会上为难一下杜锦宁。

知道赵晤对杜锦宁的看重,也担心齐伯昆和齐慕远的报复,他们不敢自己上阵,便利用了因为姐姐被砍头对杜锦宁同样怀着恨意的安庆郡王妃龚氏。

杜锦宁又问:“今天我跟龚氏发生口角后,蒋家二夫人可有跟她说过什么?”

齐慕远摇摇头:“那倒没有。”

杜锦宁的嘴角往上一勾:“那这两家算是半斤八两,一丘之貉。”

“我已经把蒋二夫人有意接近龚氏的证据交给安庆郡王了。”齐慕远道。

杜锦宁不由笑了起来,凑过去在齐慕远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做得好。”

人都是自私的,一旦犯了错,就会把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

庆安郡王本来就夹着尾巴做人,生怕成为被清算的对象。今天的事发生后,他自然深恨龚氏。一旦他得知龚氏是被蒋家当了枪使,他绝对要跟蒋家不死不休。

让他们两家狗咬狗,一嘴毛,也很不错。

“呵。”杜锦宁冷笑了一声,“这蒋家家主有多想不通,偏在这时候来招惹我。你将蒋家的事禀报皇上吧,皇上肯定开心,这可有借口把蒋家在远航上占的份子给削减到最小了。”

杜锦宁一失踪,张家和赵家就遭了殃,船队出海远航自然没有了这两家的份。蒋家没了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真是老实不客气,直接抢占了除了朝庭之外的最大一份。现在出海成功,他们获利可不小。这样来上几次,蒋家的实力能提升几个台阶。

如果不来招惹杜锦宁,赵晤看在他们已在权力上退让不少的份上,在钱财上对蒋家争一只眼闭一只眼。偏偏他们要出昏招来招惹杜锦宁。不说杜锦宁在高产水稻上的贡献和先前送上的几个窑口,光是刚才给赵晤的建议,就能让赵晤不放过任何一个对杜锦宁伸爪子的人。

“安排了人了。”齐慕远道,“等祖父他们一走,我手下的人就会向皇上禀报此事。”

“好了,不说他们了。”杜锦宁靠在他怀里,心里甜蜜蜜的。

以前她都是单打独斗,现在不用她说话,就有人替她出手教训别人,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她仰着脸看向齐慕远:“等禾苗插下去后,我打算回桂省一趟。伯祖父年纪大了,身体不大好,我想回去看看他。”

齐慕远低下头来,亲了她一口,嘴角勾起:“也好。”

两人一起长大,相交多年,平时遇到什么事都会跟对方商量。所以杜锦宁刚才虽有些话没说,他也能明白。

想回去看望杜辰生是真,但不止如此。

高产水稻的稻种出来了,虽说产量不低,但相对于京城周边的稻田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更不用说全国的稻田了。

从今天宴会上那些贵妇们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了,稻种出售的消息一放出,肯定会引来哄抢。到时候相熟的官员打声招呼,你给不给他留呢?给他留了,那别人呢?再者,谁没有个亲朋好友?

所以杜锦宁此时离京,是最好的选择。

反正稻种的收益她一文钱不要,都交由户部专款专用,那么稻种售卖之事,自然由户部去头痛了。买到稻种的人,自然会感激她;买不到也别怨恨,这可跟杜锦宁无关。

“你也别打着探亲的幌子。”齐慕远道,“稻种卖出去后不是要修水利吗?你是桂省人,现在出息了自然要回馈乡邻,就把这次的收益拿到桂省去修个水库什么的吧。你是大司农,修水利本是你份内之事,你亲自去看看,别人只能说你敬业。”

“哈哈,好主意,甚得我心。”杜锦宁伸手揉了揉他的脸颊,“你咋这么聪明呢。”

齐慕远把她作乱的手抓在手里,道:“到时候我会找一个桂省的案子,跟你一起过去的。”

“皇上会答应吗?”杜锦宁问道。

齐慕远看她一眼:“你还不清楚自己对大宋的重要性?”他指了指天快黑了仍然十分热闹的街道,“这些繁华,你起码有三成的功劳。”

在杜锦宁每日在庄子上忙碌的当口,赵晤已让人把银票和身份证弄出来了,并用了四个月完成了第一代身份证的发放。在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后,整个大宋放开了路引。

虽说放开路引只有半个月时间,但京城真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天比一天地热闹起来。

杜锦宁对大宋太重要了,她要出远门,就算齐慕远不说,赵晤也要派他保护杜锦宁的。

……

第二日,杜锦宁一早起来,洗漱完毕后穿上了朝服。

“唉,有个官阶比我还高的老婆,我这压力也是蛮大的。”齐慕远看着杜锦宁朝服上的补子,十分感慨。

杜锦宁“噗嗤”一声笑了起来,拍了拍齐慕远结实的胸膛:“小齐啊,你这话要是传出去,会被人打死的。”

杜锦宁升官是跟坐了飞机一般快,直接从从六品“嗖”地一下窜到了正三品;按步就班的齐慕远升官也不慢。

杜锦宁结束失踪状态时,齐慕远就因为在清除世家的过程中立了功,直接升到了正五品,有了上朝的资格;前段时间他查了一个案子立了功,正好大理寺有人致仕,他的上司往前挪了一个位置,赵晤愣是扛住了朝臣的反对,把齐慕远提了上来,让他成了从四品官,也就只比杜锦宁低两级。

跟两人同一届的关嘉泽、方少华等人因为在三年期满后考评上优,才从正七品升到从六品。而更多的人,还在原地踏步。

“我这一上朝,祖父的压力才大呢。”杜锦宁叹道,“以后,我还是少上朝吧。下次皇上要提拔你,你也推辞一下,别升得太快,让祖父有压力。”

齐文聪虽是个闲职,却也是正三品官。齐伯昆是正一品,杜锦宁是正三品,齐慕远是从四品,一家四口都站在朝堂上,实在不合朝庭的用官准则。

“我正要跟你说这事呢。祖父跟我说了,近期他的位置要动一动,父亲要外放。”齐慕远道。

齐伯昆的位置要变动,完全在杜锦宁的意料之中。

三卿六部,以齐慕远的资历和在赵晤面前的地位,占个三卿之位是妥妥没问题的。当时之所以做了吏部尚书,是因为他要为赵晤牢牢把持着分派官员的权利。这么个要紧的位置一旦让世家人占了,赵晤想要调派安置官员,都要受到掣肘,做皇帝做到连任谁做什么官都没办法自主,一辈子就只能是个傀儡了。

要不是杜锦宁忽然做了大司农,齐慕远官职太低又配不上杜锦宁,赵晤还想让齐伯昆在那个位置上坐下去呢。用谁都不如用齐伯昆让他放心。

夫妻俩出门上了马车,在车上干吃了两块点心垫肚子,就已到皇宫了。茶水是不敢喝的,怕上朝的时候出状况。

进了宫,一路往里走。

杜锦宁今天穿的就是三品男装官服,梳的男子发髻,打扮成她原先男装的模样。开始大家还没注意。等杜锦宁进了大殿,站到吴证身后时,大家才跟发现新大陆似的,一个人瞪大了眼睛。有一个性子特别耿直的,指着杜锦宁差点叫了出来。

杜锦宁倒是一派神情自若,拱手跟相熟的人打招呼:“吴大人,早啊。陈大人,您早……”

“哈哈,杜大人早。”户部尚书陈大人就像不知道她要来上朝似的,笑呵呵地回了个礼,问道,“杜大人这是高产水稻收割完毕,有空上朝了?”

这么一句话,就解释了为什么杜锦宁原先没有上朝、今天又站在这里的原因。

“可不是。”杜锦宁还没回答,吴证就把话抢了去,“没看吴某前段时间也没时间上朝吗?今儿个跟杜大人一块儿站在这里,自然是早稻收割完了。”

“高产水稻”四个字一出,大家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那边去了,再没人去琢磨杜锦宁上朝的事。

“杜大人,你那五百亩田地,一共收割了多少石稻谷?”

“四千石。”杜锦宁道。数目一会儿就要上报,没什么不能说的。

大家都惊呼出声。

“晚稻能扩大面积种植么?”有人问道。

“时间赶不上,只能明天春天才能扩大了。”杜锦宁把昨天跟贵妇们解释的理由又说了一遍。

大家甚是可惜。正想问她如何才能拿到稻种,就听太监高喝一声,赵晤从里面走了出来。大家赶紧噤了声。

大家行了礼后,太监高高的嗓子又响起:“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他的声音还没落下,赵晤抬手止住了准备出列的大臣,看向杜锦宁:“杜爱卿,高产水稻的产量可出来了?”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可见他对此事的重视。

杜锦宁赶紧出列:“湿稻谷在除去水份重量后,平圴亩产八石。五百亩田地共产稻谷四千石。”

大殿里顿时一片吸气声。

饶是原先就知道亩产八石,现在听到五百亩田地产粮四千石,大家仍然感觉十分震撼。

赵晤尤嫌不够,问道:“四千石,这仅仅是早稻的产量吧?加上晚稻,这五百亩田地的粮食产量岂不是能达到八千石?”

“如果风调雨顺,八千石想来没问题。”杜锦宁道。

晚稻要比高稻产量要高,所以这个产量杜锦宁还是有把握的。

果然,“八千石”三个字一出,大殿里又是一片吸气声。

古代重桑农,皇帝都要装模作样去田里锄两下以示重视,官员们再不通庶务,也知道五百亩田地大概能产多少粮食。以一亩二石的产量算,双季稻,五百亩就是二千石粮食。

现在,足足增加了四倍。

想想那堆得跟小山似的粮食,每个官员都觉得,大宋恐怕再没有饿殍了。

“天下无饥”,从古到今所有人的梦想竟然在他们所在的时代实现了,大家都振奋得不能自已。

此前对杜锦宁一介女流站在这朝堂上、尤其还站在他们前面颇有微词的人,一个个都闭上了嘴,心悦诚服。

杜锦宁没资格,谁有资格?

农为国之本。粮食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盛世就不远了。谁能以一已之力,让一个时代成为盛世?盛唐时都没人敢说这话,杜锦宁却做到了!

赵晤以为杜锦宁会马上上奏折将修路的提议说出来,却不想杜锦宁说完这句话,行了一礼,就退了回去。

待有两个大臣议了其他事,鸿胪寺卿代曹鸿生上了远航顺利归来的折子后,杜锦宁才出列提出了修路的建议。

开始大家还不以为然。谁都知道修路好,可修路要钱啊。但立碑和以工代赈的法子一出,大家看向杜锦宁的目光就变了。

“臣觉得,以工代赈这法子,有百利而无一害,极为可行。臣赞成杜大人的提议。”吴证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杜大人此法甚是高明,臣觉得可行。”户部尚书陈大人立刻道。

“臣附议。”

“臣附议。”

还没等几个老臣站出来支持杜锦宁呢,哗啦啦就有一堆人站出来附议。

开玩笑,这种事又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在朝堂上支持了杜大人,起码买稻种的时候好歹能卖个面子吧?此时不附议,更待何时?

洪华忠几人傻了眼,赶紧出列附议。否则,他们就成了异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