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一百三十三章 飞在天上了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一百三十三章 飞在天上了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5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于谦很快的来到了郕王府,他和金濂是最后两个贺岁的人了。

“于少保、金尚书辛苦。”朱祁钰转头对兴安说道:“给两位爱卿沏茶,沏好茶。”

“陛下不用麻烦了。”于谦赶忙阻止,但是兴安已经把茶端上来了。

兴安猜到了两位忙完了国事,总是要来拜年的,他看着日头准备的,这点察言观色的能力都没有,他当什么皇帝近侍呢?

于谦坐在左面,金濂则是坐在了右侧,兴安立侍。

“于少保,最近的农庄法,推行的如何?”朱祁钰关心起了他最关心的问题。

农庄法,是朱祁钰推出的一个大明时代抵抗土地兼并的重要手段,也是他登基以来,最大的良政。

于谦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比以前的模样不知道好了多少,他胜券在握一般的说道:“陛下容禀。”

他将自己在京畿推广农庄法的事,事无巨细的说了个清楚。

“为何有人对于少保射箭?”朱祁钰一听有人反对农庄法并不意外。

这是理所当然,会发生的事,也在朱祁钰的预期当中。按照经验,高生产力,也就掌握了较多生产资料的地主们,是不乐意集体农庄的。

因为是按劳分配,不是按资分配。

朱祁钰定了定心神,颇为认真的说道:“细细说来。”

于谦有点意外,其实陛下的性子有点急,他还以为陛下会怒而兴兵,前往捉拿,但是陛下却是非常耐心。

天之人,君子不怒自威,不喜于言表,不喜于形,怒于色,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

陛下真的是越来越稳健了。

于谦早就打好了腹稿,赶忙说道:“陛下,其实臣刚开始推行农庄法,就发现了端倪,有人不满农庄法推行,大肆散播谣言惑众。”

朱祁钰点头说道:“这是必然,朕早有猜度。”

金濂无奈的说道:“这也是臣找到于少保的原因,臣无能,这农庄法推行看似简单,却是步步维艰。”

金濂并没有多少和百姓打交道的经验,他也在努力学习于谦的那些手段。

这些日子,多少有了点眉目。

带节奏这种事,朱祁钰见的很多,自然不会听风就是雨,为奸人所利用。

大明朝在万历年间,还有窑工跑到长安门前,跪拜求万历皇帝收回矿监。

开矿,国朝不能收税?这是什么道理!

大明朝的一些人,带节奏,同样是一把的好手。

于谦继续说道:“陛下,谣言甚嚣尘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百姓压根分辨不出其中是非对错来,稍被鼓动,尤其是这农庄法还是个新鲜事儿,他们会担忧。”

“当时有人在人群中向臣射箭,十团营勇字营军士,差点在大兴县衙门前,与百姓发生冲突。”

“这就是在背后散播流言,妖言惑众的目的!他们想看到朝廷和百姓发生冲突,闹得一发不可收拾!”

“他们好在其中,浑水摸鱼。”

于谦的分析非常透彻,而且并不是说胡话,无凭无据。

他继续俯首说道:“臣已经将那个乱中射箭之人,抓到了,相信审讯之后,必有结果。”

“臣以为,抓住这群散播留言的罪魁祸首,背后之人,更为妥当。”

“杀鸡儆猴,方为上策。”

这就是于谦,他做事,从来不是只提出问题,而不给出问题的原因。

于谦不仅给出原因,还提出他的解决方案。

与都察院的御史们,完全不同。

都察院的御史们,总是提出问题,不给原因,然后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方案,实际上,是为了揽权。

什么是恭敬,什么是不恭敬,这就是区别。

当然于谦的解决方案,还是需要陛下去圣裁。

朱祁钰不由得想到了万历年间,窑民扣长安门,万历皇帝大怒,命令缇骑出动,驱赶人群。

结果呢?

就是缇骑和窑工大打出手,长安门前血流成河。

解决群众问题,是个穿针引线的细活儿。

慈父就非常善于穿针引线,最后以间谍的名义,发出biubiu的声音,将散播谣言之人,连根拔起。

慈父的穿针引线也要学。

“卢忠,将人拿了,到了北镇抚司衙门,无论用手段,让其开口。”朱祁钰叫来了卢忠,吩咐他去做事。

于谦并没有审讯那个射箭之人,因为于谦是兵部尚书,他不是法司,他并没有仗着自己深受皇帝信任,就随意的擅权。

这就是臣子的恭敬。

于谦坐下之后,便讲起了大兴的事,尤其是说到了真武大帝转世这一段,满是笑意。

朱祁钰有些愕然的说道:“朕这就成了…真武大帝转世了?”

于谦赶忙解释道:“陛下,百姓不视教化,若是讲的太复杂,反而不妙,等到他们多读些书,自然知道了道理,便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了。”

金濂赶忙补充的说道:“陛下真武大帝转世之事,百姓们反应还是很好的,这有些朝政不那么容易解释清楚,臣以为这不失为一个法子。”

“哦,这样。”朱祁钰想了想,这个时代,假托神明之名,其实也不是不可,实事求是的说,还有更快速的方法,去推广农庄法吗?

似乎也没有。

真武大帝转世,这个假托之名,朱祁钰认了,也不是什么坏事。

“可是于少保如此辛苦,大年三十还在忙碌,这一人讲宣政令,还是速度太慢了些。”朱祁钰略有些感慨的说道。

如果掌令官们,已经培养好了,于谦何必如此辛苦呢?

于谦则笑着说道:“臣不觉得辛苦,倒是怡然自得。”

“臣在地方巡抚十九年,也习惯了跟百姓们打交道。这百姓诸事繁琐,但是颇为有趣的很。”

“在这朝堂里,臣有的时候,却是应付不来。”

于谦是正统十三年,才从地方掉到了京师任兵部左侍郎,他出任地方十九年年,这短短一年的时间,于谦还不太习惯在朝堂上和在京文武打交道。

结果土木堡惊变一事之后,他突然就变成了执掌牛耳者,颇为不适应。

朱祁钰沉吟了很久,说道:“于少保,朕以为还是得培养一批人,眼下还只是京畿,若是行之有效,天下推行之时,难道还要于少保在两京一十三省巡抚吗?”

“那绝对不行。”

“不如这样,专门组织国子监和翰林院的学士们,负责学习政策,宣讲政策,尤其是对百姓宣讲,这件事很有必要提上日程来。”

于谦俯首说道:“陛下心里已经有了定册吗?”

朱祁钰认真思考了下,说道:“让翰林院去做这些事吧,翰林院那么多的侍读学士、六曹章奏、经筵讲官,食朝俸禄,总要做些事的。”

大明的翰林院学士的地位,是不如前代的。

因为文渊阁大学士这一职务的出现,皇帝问政也不再询问翰林院,而是询问文渊阁大学士,翰林院也逐渐成为了养才储望之所。

于谦犹豫了下,才说道:“那也是可以,不过还是要专门选拔,臣也担心,翰林们,他们做不好。”

为什么于谦担心翰林院的翰林们,做不好宣讲之事呢?

地方政务,千头万绪,百姓的问题,千奇百怪。

他非常不看好,掉书袋的翰林们,能讲好陛下的政策,甚至适得其反。

下去一顿之乎者也,被老百姓骂的狗血淋头。

但是于谦关于这个事,还不好多说,有揽权的嫌疑。

朱祁钰却立刻回过味儿来,颇为肯定的说道:“啊,对,对,翰林们,五体不勤,他们整日里风不吹、日不晒、雨不淋,日子过得舒坦,早就脱离了地面,飞在了天上,他们怎么可能讲得清楚呢?”

“让他们干点农活儿,能把他们累死似的。不妥,不妥。”

朱祁钰为什么不信任翰林们,其实他们脱离百姓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早就不是从大明的角度。

敌在宣传部这种事,也不是大明独有,苏联不也那样吗?

他认真的思考了半天,掌令官们,似乎又多了一项职能。

耕战,耕战不分家,只能辛苦即将入学的掌令官们了。

要不要考虑让掌令官们,发展下线?

那就需要一个纲领了…

朱祁钰突然发现,其实很多组织架构,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就不得不专设这种架构,来解决问题。

“这事朕来思虑吧。”朱祁钰倒是没让于谦费这个心神。

于谦俯首说道:“臣领命。”

金濂感慨的说道:“这农庄法在山外九州的速度,可是要比臣快很多很多。”

“是臣失职。”

于谦面色犹豫了很久,低声问道:“陛下,臣在京畿推行农庄法,听说京师动荡不安,先是追缴私窑获利,又是都察院被申斥,紧接着大小时雍坊改官邸,而且英国公府上的两位都督,也被陛下训斥了。”

“陛下,群臣议论纷纷,惶惶不安。”

于谦回京之后,就被人拦着说了好几次这个事儿,他也不清楚,陛下到底要做什么,只是觉得奇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