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一百九十章 火耗三成,如何分配?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大明正赋折色,由来已久,自洪武年间就时有折钞,折银,这是历史在螺旋上升的必然结果。

但是大明宝钞,实在是一言难尽,最终只能折银。

兴安拿来了一个盘子,上面盖着红布,引得大家的好奇。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说道:“朕前几日盐铁之议,就一直在琢磨着,松弛金银之禁,已经势在必行了。”

“既然势在必行,那总要有个章程,所以就铸了这银币数枚,给大伙看看成色。”

“此银币银七成,白金一成半,铜一成半。”

白金,其实是锡,加入锡完全是为了固形防氧化,也是为了保持印花尺牙不被磨损。

朱祁钰拿起了那枚银币轻轻一吹,嗡嗡作响,轻轻弹了弹,颇为清脆,而且震动不已。

兴安又拿了一个小天平,放在了桌上,笑着说道:“此币,一两。”

于谦说要铸币,朱祁钰直接拿出了成品来,放到了桌上,示意给诸位在廷文武,都看看他铸的银币。

银币大约三寸大小,厚约五毫,正面的花纹是两个麦穗交叉,中间大写壹两,而背面则是景泰元年·京师铸币局造,平厘七钱。

兴安将盒子里的银币拿给了诸多大臣,让他们拿在了手里看了半天。

兵仗局天天压勋章,压出了经验,朱祁钰和兵仗局的太监李永昌沟通之后,铸造几个样品,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

朱祁钰又拿出了一块白色的货币说道:“诸位,这是假的,白金制,大小相同,却重五钱。”

“吹一下,发不出声音来。”朱祁钰吹了一下,却是纹丝不动,轻轻弹了几下,却是声音沉闷。

兴安再次拿出了假币,分给了诸多明公大臣,他们敲了敲,果然声音沉闷了许多,吹了一下,也不会嗡嗡作响。

朱祁钰又拿起了一块新的假币,笑着说道:“这一枚是六成半银,虽然声音极为清脆,重量上,接近一两,但是它吹一下还是不会嗡嗡作响。”

防伪,如何不让私铸假钱的劣币驱逐良币,朱祁钰下了很多的心思。

这枚钱的花纹极其精美,两条麦穗和尺牙虽然不深,但是却是足重,七成银已经是下限了。

即便是有实力盗铸,也要想想划算不划算了。

火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兵仗局大量制作功赏牌,累积了很多制圆形银章的工艺,这种工艺,是技术性的领先。

他面色颇为严肃的说道:“盗铸诸金钱罪皆死,籍家,全家流放永宁寺。”

朱祁钰这手货币政策,可是准备良久的一项国策。

折色势在必行,盐引涉及到了盐粮,虽然有价,但滥发却是祸国殃民,大明需要货币,弛用金银之禁,的确是弛用了,但是却弛用了一点点。

大明的势要之家,常年泛舟海上,必然带来大量的白银,正如任元祥所言,白银非贸易不可得,非本国之资,但是白银不能落在势要之家,埋在猪圈之下,需要流通起来。

如何流通?

自然是需要铸币。

这样即便是天下折色,银两运抵京师,天下实物,亦需要到京师来换取银元。

任元祥看着这银币,不停的吹动着,他既然敢在廷议上,向折色法开炮,自然是深入了解了折色法的弊端。

右佥都御史御史李宾言,有些疑惑的说道:“陛下,臣愚钝,为什么不直接在南直隶开辟一个制造局,直接在南方熔银铸币呢?”

“这样把银子折腾到京师,再铸币,天下商贾以银币行之,这么折腾一趟。这不是浪费民力吗?”

朱祁钰看着李宾言没有多说话,群臣都看着李宾言,场面一度十分的安静,李宾言比较尴尬的摸了摸脑袋。

他不太清楚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不回答。

其实问题并不难解答,因为李宾言的想法非常的朴素,和朱元璋的疑问是一样的。

国朝初期,洪武初年,朱元璋也有这种想法,叫做逋赋。

既然地方的钱粮还要派到地方去,那为何不直接留在地方,到时候写给条子,报备朝廷不就好了吗?

后来在胡惟庸大案之后,朱元璋意识到了为何历朝历代,朝廷为何都将绝大多数的钱粮,收到朝堂来,一少部分放在地方了。

你放在地方,地方抓着钱粮,就要跟你朝堂背道相驰了。

其实就是地税与国税之争。

并没有人愿意在文华殿内,给李宾言解惑,这不是当着陛下的面儿,说大明列祖列宗的坏话吗?

朱祁钰拍了拍手说道:“即便是折色,现在的规模,已经很大了,四百万石米粱,折价百万银两入京,已经极多了,暂时不宜扩大。”

“朕令工部、户部、兵仗局太监,督办御制银币一事,百姓有银,可到宝源局,换取银币。”

宝源局是大明发行铜板的地方,但是早已经糜烂不堪,人浮于事,几天还不开一次炉,大明铸币的权力,早就被僭越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至少永乐年间,还有大量的永乐通宝,

讲武堂提督内臣,兵仗局太监李永昌,立刻说道:“陛下火耗三成,应当归内帑所有。”

这里的火耗,指的是收上来的银子,铸造成银币之后的损耗。

朱祁钰的银币里只有七成为银,剩下的三成,都算作是火耗。

朱祁钰这一手,打算搞火耗归公的翻版,求的就是公平。

这笔银子,就是铸币的利润。

兴安一脸疑惑,这和原来说的不太一样。

户部尚书金濂立刻不乐意了,站起来说道:“陛下,这太仓银铸钱,这火耗三成是不是太多了?”

“地方折色的火耗,也不过一成半到两成,兵仗局,这一张口就是,三成!”

朱祁钰摇头对着李永昌说道:“你看,三成火耗,外廷还不乐意。”

金濂立刻摇头说道:“陛下这是国帑啊,收上来的太仓银,可都是金花银,可不是杂色银,这兵仗局一张口,就是三成,不行!实在是太多了。”

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太监一共有五位,立刻开始了和户部尚书、侍郎、给事中的唇枪舌战,吵得热火朝天。

朱祁钰作壁上观,也不吭声,等待他们吵架。

文华殿廷议,就是吵架的地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得热火朝天,若非纠仪官在旁边站着,怕是要蹬鼻子上脸了,踩着桌子指着对方鼻子骂了。

这可是涉及到了三十万两银子去向的大事。

三十万两银子,可以买六千颗瓦剌的人头了,一个宣府之战打完才打了不到三十万两银子!

吵吵闹闹了许久,终于安静了下来,金濂吵不过司礼监的太监们。

这群人伶牙俐齿,阴阳怪气,句句奔着要害。

比如成敬就扣了一顶谋反的帽子出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银子是陛下的银子,乃是户部代管,陛下还只要了火耗,没全都要呢!

比如李永昌直接扣了一顶贪赃国帑的帽子出去,这太仓银是大明的银子,这铸币之后,这火耗不冲内帑难道给你国帑?想要做什么?

这吵架就是比扣帽子,司礼监这群太监扣起帽子来,百无禁忌,他们又不是御史,不是弹劾,扣就是了,不用负责。

胡濙和王直,老师爷了,闭着眼都快睡着了,一言不发。

都察院在中间拉偏架,王文是个刚正的书生,他加上金濂,也吵不过这群司礼监太监。

于谦坐直了身子咳嗽了一声,文华殿终于安静了下来。

于少保的面子,大家都还是要给的。

于谦俯首说道:“陛下,火耗这三成,能不能降一降?三成实在是太多了。”

其是朝臣们都清楚,这事儿,陛下说了算,户部和司礼监,说了都不算。

弛用金银之禁,是陛下违背列祖列宗做出的决定,陛下担了责任,自然要陛下定下这火耗的银子,具体的去向。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说道:“银贵,白金、铜贱,但是白金、铜也是有价的,这三成火耗,真的不算少了。”

“这样吧,一两银子,三钱的火耗,一钱银归太仓,一钱银归兵仗局,一钱银归内承运库。”

于谦瞄了一眼李永昌的脸色,低声说道:“陛下啊,白金、铜比之银,还是低很多,毕竟是金花银,那都是成色十足的,陛下,再降一点点?这让户部很难做啊。”

朱祁钰认真的思考了一番,摇头说道:“朕知道你们难,可朕也难啊,都难。”

这个分配规则是朱祁钰考虑了良久之后定下的,于谦的面子,也不能给。

于谦看陛下坚持,歪着头和金濂商量了片刻,这才点头说道:“陛下圣明。”

其实外廷和内署吵架主要集中在了一成归兵仗局是不是太多了。

至于陛下那一成,自然是没人开口吵,错非是活太舒服了,一般是没人会吵这个事。

朱祁钰定下了分配原则,一成归兵仗局、一成归太仓、一成归内承运库。

李永昌还想再说,朱祁钰却摇头说道:“好了,金濂持节守正,这每打九个银币出来,就能多打一枚出来,这一下子,就有了十多万的银币做支出,也方便支取京官俸禄。”

朱祁钰笑着说道:“好了,夏秋二税关于折色廷议,就到这里,按照旧制。”

大明对白银的监管,从一开始就是失利的,从金银之禁,大明宝钞、开中盐法、一条鞭法,大明始终没有形成一种一以贯之的国家财经事务的管理方法。

这种缺少管理,从而也完全失去了对货币和信用的控制。

这就意味着户部,在履行其职责时,缺乏必要的调节手段。

货币和信用失去掌控之后,也就大大的妨碍了税收的征集与解运。

其实从成化年间开始,大明的朝堂,就发现了这种无法掌控货币的弊端,但是始终没能行之有效的解决它。

在大明王朝的两百余年之内,大明的赋役折银是一个旷日持久的、无规则的过程。

从现在起,一切都变了。

朱祁钰要开始铸币了,他的新货币政策,正式开始执行。

“下一项吧。”兴安手里拿着一幅画,正准备打开,然后一个小黄门匆匆的跑了进来,在兴安的耳边耳语了几声。

兴安面色变了数变,低声请示了朱祁钰之后,走出了文华殿。

兴安再走进来的时候,手里端着一个红布盖着的盘子。

“何物?”朱祁钰眉头紧皱的问道。

这不是朱祁钰设定的节目。

突然加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