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二百章 高端洗地法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二百章 高端洗地法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5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大明的留守和监国是两个性质的词汇,留守只是等候停用,监国是正式分享君主的权力。

朱高炽做朱棣的太子,从永乐六年起,就开始了长久的监国生涯。

朱棣在永乐六年二月份,给皇太子朱高炽的敕喻言:除在京文武衙门,凡有内外军机及王府切要事务,悉奏请处分。其有各处启报声息。

写给监国的奏疏是启,写给皇帝的奏疏是奏。

大明的监国是与皇帝共享皇权,而皇帝除了在京文武衙门的人事任免、内外军机、王府要事,其余的事情都留给监国去处理。

这可比首辅、宰相的权力还要大许多许多。

朱祁钰在做监国的一个月时间里,权力比朱高炽还要多上数分,比如他试探的任命于谦从兵部左侍郎升为兵部尚书,总督京师军务,就是任命在京文武衙门。

比如调遣备操军、备倭军入京是内外军机。

谁让朱祁镇被人俘虏了,没办法处理政务呢?

朱瞻墡居然做过监国?

“当初孙太后要了襄王金印入京,陛下可知此举何意?”于谦再次开始和朱祁钰排兵布阵,兵推棋盘又长又短,比如这京师之战,就只有十几个回合,下一次很快。

朱祁钰认真的想了半天,忽然明白,孙太后作为宣宗皇帝朱瞻基的皇后,为何在国家飘零之际,非要把襄王朱瞻墡的金印请到京师了。

这哪里是请人家做皇帝,这分明是问朱瞻墡你死不死。

若是朱瞻墡那时候答应了,进京之前,每一天都是朱瞻墡的死期。

孙太后绝对不会允许襄王府旁支入大宗,宗藩为帝。

先帝朱瞻基又没有绝嗣,庶孽的确是庶孽,但那是先帝的孩子,若是朱瞻墡为帝,那孙太后是什么?

皇太嫂?

于谦留足了时间给朱祁钰思索。

朱祁钰也明白了孙太后为什么把襄王的金印交了出来,一来放弃自己翻盘的所有机会,将国家社稷彻底托付给了朱祁钰这个庶孽子。

朱祁镇都被一剑给杀了,还能如何呢?

二来,就是这朱瞻墡远在襄阳府,太后一个妇道人家,对这个皇五叔,没有太好的办法。

于谦见陛下已经全然想明白了京师之战之前的事儿。

陛下不是糊涂人,不需要他整天跟陈循一样喋喋不休。

于谦继续说道:“仁宗皇帝龙驭宾天,忠靖公夏元吉受顾命,时宣宗皇帝为皇太子,监国南京,有汉庶人之乱,诚孝张太后密令襄王监国。”

“而后宣宗皇帝自南京至北京登极,襄王留守京师,直到宣德四年,才就藩长沙府,随后迁襄阳。”

汉庶人何人?

汉王朱高煦,朱瞻基他二叔。

当时仁宗皇帝朱高炽,走的太急了,同为嫡出的汉王朱高煦,就生了点别的心思。

朱瞻基亲征讨伐汉王叛乱,朱高煦无奈投降,被贬为了庶人,关在了西安门内,所以叫汉庶人。

朱瞻基去西安门内的高墙,看望他二叔,彰显亲亲之谊,结果朱高煦伸脚,绊倒了去彰显亲亲之谊的朱瞻基。

朱瞻基大怒,将一个铜缸把他二叔扣起来,外面加上火炭,活活考试,随后族诛了汉王一家。

朱瞻基和他爷爷朱棣一样,是愿意留下一点体面的,但是朱高煦不肯体面,那自然只能帮他体面了。

比如和二叔朱高煦一起通谋叛乱的三叔,赵王朱高燧,朱瞻基就没有动手清理,也未曾有什么薄待,世系未曾断绝。

对于善后之事,大家都会留下一层体面。

“陛下,南京高墙里还有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现在也五十多岁了,臣以为放了,彰显亲亲之谊,以安天下宗亲之心。”于谦终于图穷匕见,他在劝陛下仁恕之道。

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那是朱棣留下来的体面,也是一张牌,这张牌打出去,就可以安定天下宗亲之心。

建文余孽都可以宽恕,各府宗亲,安心在自己的王府里造孩子就是,只不过比以前多了缴税纳赋之事。

陛下要推动亲、诸王、勋臣、外戚、缙绅一体纳粮,那就得打出一张牌来,安定宗亲那颗惶惶不安的心。

意思很明确,钱少了,人还可以在。

朱祁钰认真思考了一番对着兴安说道:“你去把胡尚书找来。”

于谦等待着陛下的决定,这张牌不打,放着慢慢也浪费了,毕竟人都死了。

还不如打出去,让天下宗亲无话可说。

胡濙其实并未走远,他还在讲武堂,他作为资历最高的永乐老臣,对于厉兵秣马之事,还是颇有心得。

大明最初那些年,是勋戚不分家的,勋臣的子女嫁个皇帝为妃为后,并不少见,同样,大明最初那些年,也是文武不分家的。

其实现在的景泰朝,依旧保留着一些初年文武不分家的惯性。

比如于谦他是文臣还是武将?比如金濂和宁阳侯陈懋抵背杀敌,金濂是文臣还是武将?比如三征麓川的文进士王骥,已经封爵了,是文臣还是武将呢?

胡濙对军事算不上精通,但也不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懂。

他在永乐一朝做事,也是从兵科给事中起家的。

胡濙走在讲武堂的校场之上,踩着秋阳穿过层层秋叶,落在小道上的斑斑点点,却是笑的十分的真诚。

他身边无人,也不用带着面具,不用装糊涂,也不用推杯换盏,更不用搞阴谋诡计、鬼蜮伎俩,他现在是当年跟着太宗文皇帝的兵科给事中而已。

太宗文皇帝的一生,文功武治赫赫,虽然天天被文进士、儒学士们骂,但是太宗文皇帝也不是很在乎那些个骂名。

胡濙老了,他眼看着大明日薄西山,也是急在心里,但是又无可奈何。

陛下登极以来,所有的施政,都有太祖太宗的遗风,这对胡濙而言,颇有几分如鱼得水,他不由的想到了,当年整天给颇为任性不羁的太宗文皇帝,四处擦屁股的年月。

当初太宗皇帝,可比当今陛下,离经叛道的多。当今陛下这才哪到哪啊,洗地起来太过于容易了。

当年太宗文皇帝,永乐六年跑去北衙之后,几年不回一次京师,那才难洗地呢。

“胡尚书,陛下寻尚书问政。”兴安稍微问了问李永昌,就知道胡濙在哪里了。

胡濙一愣随即笑着说道:“还请大珰引路。”

作为大明朝堂上的常青树,胡濙自然有自己的一套生存之法,这等生存之法,看似朝秦暮楚,但是那些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显然当今陛下,已经对他有了一些信任。

毕竟脏事都是胡濙在洗地,找根脚也是胡濙在做。

胡濙再次来到了讲武堂,笑意盎然的说道:“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

“平身,坐。”朱祁钰示意胡濙就坐。

朱祁钰没有说别的事儿,单纯说了说于谦建议赦免,建建文帝朱允炆的余脉朱文圭,从高墙小楼之内,放出来。

胡濙认真的琢磨了下此事,便知道了于谦为何如此谏言,于谦这是怕南方有变。

福建打了两年多,打的满目疮痍,南方要是再乱起来,何其不幸?

尤其还有个嫡王爷在襄阳,襄阳府的势力可不算小。

胡濙沉吟了片刻,俯首说道:“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实临之,太宗文皇帝在天之灵实临之,尧、舜存心不过如此。”

“太宗文皇帝时常沉吟,亲亲之意,实所不忍,但国朝动荡,人心思动,不得不无辜淹禁。”

胡濙直接一地两洗,先给朱祁钰洗了地,又给太宗文皇帝洗了地,堪称洗地界的扛鼎人物。

“陛下,其实还有吴庶人一系,是不是可以一并赦免?”胡濙再次提醒着陛下,关在南京高墙里的,不仅有建庶人,还有吴庶人。

吴庶人还有吴王朱允熥,吴王是正儿八经的嫡子,朱标太子的太子妃,孝康皇后的儿子。

论正统,那是比朱允炆更加血脉更加正统。

朱允炆甚至连嫡子都算不上。

所以,大明天天讲嫡庶之分,但是到底怎么分嫡庶?

那是有着非常灵活的道德标准。

全看皇帝怎么区分嫡庶之分了。

“一并赦免了吧。”朱祁钰点头说道。

当年朱棣把建庶人、吴庶人圈禁起来,也是怕有人借他们的名义生事儿,这都过了四五十年了,再接着这两杆大旗生事,那不是一个蠢字可以形容了。

胡濙松了口气,这张牌打出去,宗亲再想生事,那就是造反了,陛下这事事儿做在前面,就先把大义给占了。

他俯首说道:“臣请所司支与食米二十五石,柴三十斤,木炭三百斤,听于军民之家自择婚配,其亲戚许相往来,其余闲杂之人并各王府不许往来交通,若因衣服饮食之类,许出街市交易买卖差令其安分守法,亦宜以礼优待。”

朱祁钰发现自己真的是满手的牌,随便打出去一张,就可以立刻获得大义,他点头说道:“礼部拟诏吧,送于文渊阁和司礼监,一并下印送于南京,赦免建庶人、吴庶人余脉。”

胡濙和于谦双双告辞,南方隐忧,事情已经做在了前面,即便是有了什么大的动乱,大明也不会失了分寸。

襄王朱瞻墡会不会造反?

讲武堂的课题本关于襄王朱瞻墡的造反,也是个热门话题,大家对于如何平定叛乱,各抒己见,但凡是襄王朱瞻墡长点脑子,就不会扯起大旗跟的大明皇帝碰一碰。

于谦走的很快,胡濙的道德和于谦相比,就像是没有道德,于谦平日里,也很少和胡濙沟通。

在两袖清风,持节守正的于谦看来,胡濙这个人,太像奸臣了。

胡濙是奸臣吗?

但是有人说他是奸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