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二百一十七章根本还不起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二百一十七章根本还不起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5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容朕缓思。”朱祁钰示意金濂先不要说话。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这个大明的户部尚书,怕是算错账了。

朱祁钰没有紧皱在心里快速的算账,然后开口问道:“八十年,得铸银币几何才能还得清?”

内承运库太监林绣赶忙开口说道:“陛下,八十年是两千四百亿铜钱,折算下来是一亿两千万大明银币,按照现在兵仗局的铸币,月产三十八万算,再加上自然增速,大约需要三十年左右。”

“陛下,这只是还账。”

大明朝廷欠天下百姓的铸币,既然弄好了磨坊,那自然要把这个磨坊好好的维持下去,那货币是维护磨坊的重要工具。

但是大明欠下了八十年的账。

而且这东西不能不还,朱祁钰虽然有一张朱祁镇禅让诏书,但那东西是给礼部洗地用的。

朱祁钰喊出了继承列祖列宗的遗志,那就得继承这笔庞大到恐怖的欠债。

林绣给出了一个三十年,大明可以还八十年账的数字。

但是这三十年呢?这三十年,大明人丁会不会增多,按照每人五十枚新钱的标准,大明这三十年欠多少?

若是陛下春秋鼎盛,一直未曾懈怠,三十年后,大明每年需要铸币多少,才能保证坊间物价和银钱的平衡呢?

朱祁钰人都傻了。

新货币政策,的确是个良政,看大明上下的反应就知道了,但是这欠的朱祁钰触目惊心。

“一亿枚银币,两千四百亿枚的铜钱,怎么会需要那么多啊?”朱祁钰坐直了身子,眉头紧皱。

金濂其实想说,前元那九十多年,天下生灵涂炭,元朝也没什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更没有大规模铸铜钱,这还有九十多年的账。

但是毕竟那是前元的烂账了。

但是大明这八十年,那是必须要还的,这至少是一百八十多年,朝廷未曾大规模铸币的欠账。

钱荒,这一个荒字,其背后是惨不忍睹的大明财经事务,百姓缺钱少钱,血淋淋的现状。

朱祁钰看着兵仗局太监、讲武堂提督内臣,笑着说道:“永昌啊。”

“臣在。”李永昌颤颤巍巍的回答道。

他还为兵仗局的产量洋洋自得的时候,盐铁会议告诉他,他需要在三十年内,至少铸造两亿枚以上的银币,甚至更多,陛下才不会欠天下银币。

天地良心,一个月三十多万枚,一天一万枚,那已经极限了!

“这事儿,交给你办了。”朱祁钰笑着说道。

李永昌满脸惶恐,最后还是俯首说道:“臣…办不到啊!”

“只需要把产能扩大一倍就好了。”朱祁钰十分确定的说道:“一倍,一倍就好了。”

朱祁钰转过头来问道:“林绣,内承运库还能给两分的火耗给兵仗局吗?”

提高劳动报酬,可以有效地提高积极性,可以有效地让生产力飞速提升。

林绣从桌子底下抄出一个小算盘,噼里啪啦的算了半天说道:“可以,但是最多让两分了。”

度支部大使王祜也从桌子底下掏出了一个小算盘,噼里啪啦的算着,然后和金濂耳语了几声。

金濂看了看账目,和度支部的大使王祜又聊了许久,才俯首说道:“陛下,臣这里也可以拿出两分来。”

这样一来就是兵仗局一枚银币,可得一钱四分,而朱祁钰的内承运库只得八分,而太仓也只得八分了。

朱祁钰认真的思考了许久说道:“那这样,朕给兵仗局一枚奇功牌,每年有提高工艺、缩减流程,却能保质保量的提高产能的工匠,授予奇功牌一枚,暂定十年吧。”

“但是千万不可舍本求末,还是得多培养工匠,扩大基数。”

扩产一倍,再建一个兵仗局的分厂,不就好了吗?

但是大明没那么多的银匠供朱祁钰霍霍,限制产量的不仅仅是机器。

提高劳动报酬,也是招揽天下银匠。

李永昌深吸了口气俯首说道:“臣领旨。”

多给钱、给奇功牌,这是无上的殊荣,足够那些个工匠,不眠不休的改进工艺了。

林绣和度支部大使王祜互相讨论了半天,又算了半天,最后叹息的说道:“陛下即便是如此,三十年后,至少还欠一千亿枚铜钱,大约五千万银币…”

度支部大使王祜补充说道:“这还不算历年盐引欠下的,前事不算,每年超发盐引,也要有三十多万枚,三十年大约九百万枚银币,也就是两百亿左右的铜钱。”

林绣十分保守的估计了大明人数的增长,十分保守的增减数字,但是最后还是得到了一个让人颤抖的数字,一千亿铜钱,亿吊铜钱。

度支部大使王祜,则是补充了之前盐铁会议的钱引,那也是货币,那也是欠账。

多少?不多,两百亿铜钱,不过两千万吊而已。

加起来不过是五千九百万的银币罢了,相比较一亿两千万的银币欠账,确实不算多了。

朱祁钰看着林绣的账本,最终叹息的说道:“尽力而为吧,你们难,朕也难,都难,咱们啊,都勉为其难吧。”

欠的太多了,根本不知道怎么才能还得清。

大明一旦开海,这欠账会不停翻番一样,涨到天上去!

盐铁会议结束了,于谦留了下来,陪朱祁钰下兵推棋盘,这次玩的是岭北之战的地图,就是洪武五年的岭北之战。

于谦执北元,朱祁钰执大明,这一把四百多个回合,玩起来太慢了,至少要半个多时辰。

兵推过半,兴安叹了口气说道:“其发和林始于一处,旁及四隅,凡在东西南北者,皆知其所自也。震浅则大,而所及者近,涌泉溢水,三百里人烟几绝,摧折无遗。”

“地陷。”

“陛下胜。”

于谦呆滞的看着兴安,上次陨石的事儿,他已经十分的惊骇万分了,这次提前说好了不用陨石,居然搞起了地陷?!

这还是浅震,涉及范围很近,正好把于谦手中的北元主力消灭的干干净净,一点都不剩。

兴安伸手将于谦中路军主力旗,一一拔掉,叹息的说道:“天灾**,非人力也。”

“诶,不是,你这个大珰,怎么能这样呢?这怎么会有地陷这种事呢?!”于谦终于忍不住了,下棋就下棋,这已经不是黑哨了,这是强行结束!掀棋盘了。

这路子太野了,以至于,于谦都呆滞了。

他就没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好了,好了,不下了。”朱祁钰示意于谦稍安勿躁,把棋盘收了起来,聊起了正事。

于谦深吸了几口气,总算把自己激荡的心,安稳了下来。他饮了一杯茶之后,心态终于平定了下来。

于谦又饮了一杯茶,越想越气。

“陛下以为,京察何物?”于谦要聊的是眼前的大事,京察。

兴安坐直了身子,认真的听着陛下和于谦论证,这是他的学习的最佳良机。

唐朝有名宦高力士,有千古第一贤宦职称,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怠政,几乎所有的事儿都是高力士在处理,算不上井井有条,但是的确是维持了很久。

但是随着杨国忠的权柄越来越大,高力士也失去了权柄,这煌煌大唐就立刻败了。

对于兴安而言,他需要成长起来,倘若哪一天,陛下也开始怠政了,司礼监就必须履行其当初高力士的责任,而且要做的更好。

朱祁钰对于京察为何物,认真的思考片刻说道:“纠察官员是否懈怠、贪腐,乃是京察设立之初的用意,庸者下,能者上。”

于谦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道:“其实陛下,京察不必拘泥于形式,早先陈情疏京察,京察失效,这纠察官员,是如何维护?”

“自然是各官署擅权,朋比为奸,在燕兴楼、太白楼里京察,只不过考评的不再是勤政、廉洁、才能,而是考评谁的人脉更广,谁的银子更加厚重,谁的家世渊源。”

“陛下办了官邸,那这京察之法,就得大办特办。”

于谦的意思很明显,三杨辅国的时候,以正统帝幼冲,数年之内,每朝只准奏请八事,可是从皇帝这里,弄走了不少的权力。

比如这京察的权力,就是在那个时候从皇帝手中失去的。

但是京察的手段,并没有消失,而是散到了群臣的手里。

这必然滋生贪腐,必然滋生朋党,必然导致朝堂乌烟瘴气,想做事的人,却什么都做不得,只能同流合污。

“长久下去,必将国之不国。”于谦叹了口气,颇为感触。

这大明的吏治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变了一个风气,这和陛下不断的收回权力,再一拳拳的砸下去,有很大的关系。

陛下做是始终张弛有度,不疾不徐,却把这事,一件件,一桩桩都办得极为稳妥。

朱祁钰点头说道:“所以京察之事,定然有些人乱喊乱叫,狺狺狂吠,朕不会理会。”

于谦喝了口茶说道:“陛下,朱见澄多重啊?”

“六斤六两,足月。”朱祁钰笑意盎然的说道。

外廷是不知道泰安宫诸事儿的,王直上次请旨移宫皇宫居住,朱祁钰训斥,自此以后就没人敢问泰安宫的诸多安排了。

于谦一听也是眼角带着笑容说道:“六斤六两好,很好,足月,也很好。”

他颇为欣喜,大明皇帝只有一个孩子朱见济,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只有一个孩子,国本之位不稳。

陛下俩孩子,那就是让人十分欣慰的事儿了,孩子这东西,还是多多益善,顶多闹出点汉王朱高煦之乱之类的小乱子,不是什么大事。

尤其是陛下正在推动诸王勋戚一体纳税。

多一个孩子,就多一分保障,朝臣们的心思就能多安定几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