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二百七十四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朱纯并非科班出身,他来宣府这十四年的时间里,多数以作画为生,但是也不是一无是处,吃着朝廷的俸禄,啥都不干。

他对宣府足够的了解,对马市也足够的了解。

但是上次他抓了一个奸细,得了一块功赏牌后,他就揽下了营建宣府贡市的活儿。

这个活儿很难吗?其实不难,因为大皇帝建立贡市,实在是众望所归之事。

「近闻北虏进贡多挟马入边私市,市者得之,皆以归势家,因取厚利,厚利之下,商民必趋之若鹜,远近商贾,多以铁货与虏交易,村市居民,亦相率犯禁。」

宣府的百姓想要贡市、宣府的势要豪右之家想要贡市、鞑靼人想要贡市,几乎所有人都想要贡市。

私市私集,是在宣府贡市设立之前,就已经极其普遍的现象了,而且借着互市的名义,在山外九州,大肆劫掠的马匪可不再少数。

这种乱象,他几次上书朝廷,却始终没有回应,一来,他的奏疏不受重视,二来,大明如此强大,些许蟊贼耳,不值一提。

土木堡之变以来,他的奏疏得到了极大的重视,而且推进速度极快。

大皇帝送来了三十万枚马价银,作为贡市第一次交易资金,要求不少于五万匹能用之战马。

宣府方面立刻投入了约五万的民夫,在安定门的贾家营,开始营造贡市围城,相继建成了镇朔楼、清远楼等楼宇,负责管理两个互市。

贾家营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是一个盆地,四面环山,却是四通八达,当初也先派遣了阿噶多尔济,意图进攻贾家营,希望能够牵制宣府主力,为攻打万全城做掩护。

可惜的是,阿噶多尔济发挥了鞑靼人的优良传统,望风而逃。

而此时的贾家营因为营建,起了一个围十里的小城营堡,虽然是互市,但是有着极其浓郁的军堡风格,比如有跑马道,也有三层的瓮城。

正统五年,宣化城开始包砖,宣府自此成为了砖城,而这次营建贾家营贡市,不过花费了不到三万块银元,就建成了。

大明银元,比京师贵多了,一块能当三块花,草原人对这种银币颇为追捧。

当然城内主要是以贡市为主。

鞑靼人、兀良哈人都可以驱赶牲畜来到宣府贡市,获得大明的银币,然后用银币换取生活所必须要用的铁锅、盐巴等物。

在某种程度上,朱纯认为大明的银币,更像是一种不容易伪造、制作精美的盐引,大明给银币获得马匹,而大明的商贾,将货物运到宣府,用大明的货物,将大明的银币换到内地。

这不就是翻版的盐引吗?

但是他很快就知道自己错的离谱。

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和边镇粮草、淮南盐息息相关的盐引,完全不同。

首先,就是大明准备了作为交换的盐巴、茶叶、铁锅、农具、马铁铁等物,全都滞销了。

这帮鞑靼的台吉、奴酋带走了大明的银币,留下了他们的牲畜,却没有带走大明准备的货物、物资,生活必需品。

因为台吉和奴酋们,认为大明想要赚两次,第一次是低价收购牲畜,第二次是高价贩售货物。

朱纯看着那些瘦骨嶙峋的牧民,就是叹息。

天地良心!

这些货物已经非常便宜了,至少宣府什么价格,贡市就是什么价格。

朱纯已经被骂的狗血淋头了,说朱纯应该送去太医院观察观察,是不是鞑靼人的奸细!

宣府虽然谈不上缺少这些东西,但是也并不宽裕,结果都被拿去贩卖,这不是里通鞑靼吗?

这不得把朱纯办个通贼的罪?不送去太医院,观察观察这位官老爷到底是不是鞑靼人的奸细?

朱纯顶着巨大的压力,将这些草原急缺的物资,从宣府运到贾家营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吸引草原人把马匹送到贡市来。

可惜,草原人的台吉和奴酋,似乎不懂竭泽而渔则无鱼的道理。

百姓对那些闪着光的银币,根本没什么感触,他们看到了那些铁锅、茶叶、盐巴的眼睛才是亮的。

于谦的说法是对的,永乐年间,草原人生计困难,不仅仅是大明的攻伐,其中也有大明制成永乐通宝,被草原人用牲畜换取。

导致了草原上生活崩溃了。

朱纯指着那些拉着银币走了的台吉和奴酋,还有那些看着盐巴和铁锅眷眷不舍的牧民,最后还是放下了手。

那些拉到贾家营的物资,再送回宣府扑买就是,宣府也不宽裕,也不都是什么时令之物。

但是那些走投无路的草原百姓们呢?

他将所有的见闻写到了奏疏之中:「鞑靼控弦十余万,多畜货贝,稍厌兵,乃徙幕东方,若以物换物,则日滋月息,即令鞑靼、吉囊等部落,众三四十万。」

「然草原竞奢之风甚嚣,徒慕金银之物,舍本逐末,盛耶?衰耶!」

朱纯十分肯定,鞑靼王、台吉、奴酋的只带走银币,不带走物资的做法不对。

按照大皇帝的财经事务理论,货币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而银币的使用价值近乎等于零,而其本身充当的就是交换价值,这些是决定了银币成为一般等价物的原因。

这不交换的银币,就像是没有农夫耕种的土地一样,一文不值。

把银币拿走,然后屯在部落里,等到白毛风来的时候,既不能买煤生火,更不能购置布绢遮风,没有铁锅他们只能用皮兜着水煮食,没有盐巴他们会虚弱无力。

朱纯才会说,舍本逐末,盛耶?衰耶!

朱纯的想法,从逻辑上讲,完全是对的,他的道理也是丝毫没有问题的。

就像圣贤书上那些劝人向善的道理,的确正确,但是现实总是如此的荒诞,永乐年间的悲剧,似乎要在景泰年间,再次上演。

举着圣贤书做事,一事无成,这个道理朱纯早就明白了,现在理解更加深刻了几分。

朱纯站在镇虏楼上,看着那些百姓,越想越难受,奏疏是写给皇帝的,那自然是温文尔雅,但是在贾家营互市,他就完全没必要遮遮掩掩。

他对着那群离开的台吉和奴酋,破口大骂:“真不是东西,简直就是土匪!比土匪还不如呢!哪怕是去青楼呢,多少花点!”

“花不了多少钱!带回去点盐巴和铁锅,哪怕是带点毛毡、麻绳也行啊!”

“还让人家老百姓念你们好,就一句话,呸!恶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彼唯有见于近而无见于远,有察于寡而无察于多,端推此辈!”

到底是读书人,最后文绉绉的骂了几句,开始调拨物资回宣府,鞑靼人不要有的是人要,大军正在前线恢复集宁周围的生产生活,需要的物料更多。

而此时的官山议事台再次迎来了黎明的曙光,于谦在巨大的议事台上,迎着紫气东来,打了一套五禽戏,行云流水,最后慢慢收尾。

最近于谦的身体越来越好了,说话中气十足,而且不用走到哪里,都带着口罩。

于谦的身体,是被累垮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人最怕的不是遇到了问题,也不是怕没有办法解决,而是有办法,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解决。

于谦最近很少消耗心力去思考过去那些夙夜哀叹之事,大明皇帝是个能拿主意的人,即便是有些小的误差也无妨,都是可以纠正的。

“于少保,征虏将军请少保前往议事厅,将领们都到了。”一个校尉拿着一把方巾,递给了于谦。

于谦拿过了方巾,擦了擦汗,走进了议事台的正殿,现在挂牌前军都指挥司的牌额,有陛下御笔亲书的「耸峙严疆」四个大字。

“参见于少保!”诸多军将拱手见礼。

于谦笑着说道:“大家都请坐,不必如此拘谨,大军还没打算进军河套,并非战时会议。”

于谦对这种尊敬依旧不是很习惯。

他在正统十三年以前,只不过是地方巡抚,和石亨喷来喷去,差点惹来杀身之祸。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之前,他也只是大明的一个普通侍郎,在朝中甚至连称一声明公的资格都没有。

那时候兵部尚书是邝埜。

坊间多有流传,土木堡之变,是于谦为首的一干臣子们的阴谋,他们阴谋的克扣了大明京营的粮草,才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大溃败,借机上位。

想想那在通州的八百万石粮草,这个阴谋论,倒是颇为站得住根脚,虽然土木堡大溃败,是因为没有水源,是因为贸然移营。

但是谁在乎呢?大家只想知道自己想要的那个答案罢了。

按照谁获利最大,阴谋的发动者是谁的道理,这种传闻的指向,应该是当今陛下才对,毕竟陛下获利最大。

但是散播流言的家伙,清楚的知道一个事实,骂于谦几句无所谓,他们不敢往陛下脑袋头上扣屎盆子,因为陛下真的会请他们去太医院坐一坐,然后问问他们背后是谁。

于谦很想问一句,自己何德何能呢?

他一个兵部左侍郎,去规划阴谋,颠覆大明皇帝亲征事务,那太看得起他了。

正如现在,将士们如此的尊重他,何德何能呢?

他也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

于谦经常和陛下论政,除了劝陛下仁恕之道以外,于谦也在努力地学习,当然不是学钓鱼,那老钓不到,全靠水猴子挂钩的钓鱼法,是不值得学习的。

于谦要学那些洞若观火的远见。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陛下的确是肉食者,但是陛下身后就是悬崖,他不得不远见。

那些远见,于谦每次都要认真领悟,总是颇有收获。

陛下身后有高人啊,百尺那么高。

他要对得起所有军士,对他的尊重。

于谦笑着说道:“武清侯,我需要抽调五百天子亲徒的掌令官,恢复集宁地区的生产。”

石亨坐在了主位,他是超品侯爵,自然不需要对于谦行礼,但是一听于谦要五百个掌令官,立刻就恼火了!

真好意思开口,一张嘴就是五百陛下亲自教谕掌令官!他怎么不去抢呢?!

“于少保,不是咱老石叩门,也不是咱老石不尊陛下将令,五百掌令官?你还不如把十二团营整个拆了去好了!”

“陛下一共就给了咱老石五百三十二名掌令官,你一下子要走五百,不行,绝对不行!没门,想都别想!”

陛下亲自教谕的掌令官,那是大军军纪的保障,这要是直接抽走五百掌令官,大军到了河套,就会变成恶犬出笼,把整个河套折腾的不知道什么样才肯罢休。

军纪一旦败坏,想要恢复,除非打碎了重建,否则就只会一直败坏下去。

于谦也不恼火,他笑呵呵的说道:“十月份新的掌令官就到了,咱们至少要修整三个月,安定了集宁地区之后,才会攻伐河套地区,正好赶上趟儿。”

“我这里又陛下的敕谕,武清侯要不要看看。”

石亨认真的思考了片刻,一看陛下的敕谕,他也没办法,于谦说的是实情。

他点头说道:“十月份的新掌令官能到的话,借你五百也无妨。”

“不过于少保,在山外九州、京畿,五百掌令官,那至少能掌三千里,三万甲了,这就是至少三十六万户,集宁满打满算不过五万户,一百个掌令官足矣了。”

于谦笑着说道:“毕竟是再复之地,多是生民。”

“五百掌令官也不够,但是十二团营,只有五百掌令官了,我还需要至少一万兵马,配合这五百掌令官,否则掌令官宣谕,也不太安全。”

石亨眉头紧皱,最后还是点头说道:“那好吧,于少保,需要什么尽管说。”

于谦左右看了看说道:“就平日里十二团营如何拉练,就如何做就够了,只要大军还在,过了最开始这段躁动时间,就不会有事了。”

石亨眉头紧皱的说道:“于少保打算怎么做?”

于谦笑着摇头说道:“这东西武清侯真的要学吗?安民之道,可是大道之行,若是武清侯要学,就跟着于某看几天,也不难。”

石亨猛地打了个哆嗦,连连摆手说道:“还是不学了,于少保竭力施为就是,我还是带兵打仗的好。”

“你们,其他人,也不好去瞎打听,听到了没有?”

诸将领大声的喊道:“谨遵将军将令!”

石亨为什么这么大的反应?

其实也简单,自古将领,掌兵不掌财。

掌兵又掌财的在大汉,那叫豪强,在大唐那叫藩镇,在五代十国,那叫军头。

石亨发现自己差点就咬了陛下下的饵,差点着了皇帝的道儿!幸好闪的快。

“那就谢过武清侯了。”于谦点头。

石亨对着东方大声的说道:“为陛下尽忠竭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