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二百九十七章 皈依者狂热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二百九十七章 皈依者狂热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5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石亨无法决定他妻儿的死活,只能把书信送往京师,请陛下圣裁。

他写了一封极长的奏疏,将河套地区的诸多情况都写到了奏疏里。

他很庆幸,陛下允许使用俗字俗语,放在正统年间,他都没法写奏疏,只能让人代笔。

石亨再次感慨,于谦的运气真好,在景泰年间做勋臣,是件轻松的事儿。

奏疏很长。

首先就是徐有贞治水有方,还发明了不少水利器械,用于治水。但石亨在奏疏里,更多的表示了自己对徐有贞的担忧。

徐有贞最近在准备一个超级大工程,他在准备修一条长达三百六十里的人工渠,这个人工渠共计有三百多条支渠,建成之后,能灌溉八万顷田亩,要建一座长达三百步的拦河闸,号天下第一锁。

徐有贞请三百万银币,督造这个水利工程,他扬言此渠三年之内建成,则河套立刻成为塞上江南,大明北方粮价立刻降至五钱之下。

徐有贞还在勘察,一步一个脚印,在图纸上不断的描绘着他看到的蓝图。

不仅如此,徐有贞还说,若是陛下不肯给钱,他也有点办法,就是穷耗民力,不过需要三十年之期。

这条人工渠名叫景泰安民渠。

论拍马屁,石亨诚不如这帮读书人!人家是专业的!他只是中途出道!

看看人家多么浅显易懂,多么直白!

这条渠是大皇帝陛下为了安民修的!

饮水浇灌时,不忘引渠人。

石亨对这条景泰安民渠持赞同意见,哪怕是花点,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其次就是蒯祥在胜州督办的胜州厂正式开建了。

几乎和石景厂相同的配置,属于大明的官冶所,这官冶所烧燋、炼钢、制造农具工具,安定民生之上,会有极大的贡献。

而且这个官冶所的优质钢材,会通过官道驿路送至京师,锻造大明所需甲胄等物。

还有关于河套地区的官道驿路,也在风风火火的建设之中,一共八百里沟通规划、五原、朔方、胜州、靖虏府官道驿路,已经开始了主干道的修缮。

靖虏府的官道会和宁夏卫官道驿路沟通,胜州官道驿路会和榆林卫沟通。

石亨也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儿,那就是人口迁徙。

自从大明得胜的消息传到了山西和陕西之后,有很多百姓的心思动了起来。

河套富硕,一些陕西的百姓,想要从宁夏卫和榆林卫入河套,从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分批入河套。

石亨拿不太准,现在在放任自流,请求朝廷定夺此事。

还有就是关于钞关折银,解运京师,第一批二十万两已经上路了,会有十万两进内帑,十万两进国帑。

石亨不是李宾言,自然不会让陛下设一个河套铸币所这种事,银币乃是朝廷权力,哪怕是麻烦点,银子送至京师,然后再支取银币。

这是朝廷体统大事,他是不会随意评论朝政的。

河套整体,欣欣向荣,百姓情绪还算安定,四威团营在河套足矣。

当然,他在另外的一封奏疏里,也为赛因不花陈情,尤其是妇孺殷氏之事,赛因不花投敌,乃是死罪,这是毫无争议的。

可是妇孺和孩子呢?

这是件棘手的事,尤其是涉及到了和林的情报,他拿不准,请陛下定夺。

石亨的奏疏走的很快,在过年前,送到了京师。

朱祁钰收到了奏疏,看了许久,然后叫来了卢忠,缇骑专门负责督办奸细一事。

“赛因不花有没有跟随瓦剌人入京来?”朱祁钰认真的问道。

卢忠摇头说道:“并没有,喜宁之后一直是韩政,赛因不花投敌之后,就一直在集宁,随后跟随瓦剌人去了和林。”

“也未曾联系中国某人吗?”朱祁钰眉头紧皱的问道。

他首先要确定赛因不花做了那些恶,才能决定这妇孺的下场,但是情况似乎有点变化。

卢忠摇头,大明抓了很多的奸细了,连喜宁、小田儿这一脉都给他抓干净了,赛因不花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一清二楚。

尤其是韩政等一系列的人相继落网,赛因不花的确是投敌了,但是既没有为瓦剌前驱,也未曾为瓦剌画策,更未作恶。

朱祁钰看着手中奏疏摇头说道:“这当贰臣贼子都卷成这等模样了吗?得给大明交税,才能当下去吗?”

他略微有些无奈,这也算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了。

朱祁镇搞出了四祸齐出,山外九州的将领惶惶不可终日,赛因不花选择了不忠不义不孝的道路。

若是没有土木堡之变,这些事儿不会发生。

朱祁钰想起一个典故来,那就是曹操焚毁手下暗通袁绍书信。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实力极弱,袁绍拥兵十余万,曹操手下的部将,就和袁绍暗通款曲,而后曹操大获全胜,缴获了这些书信,焚毁了。

《三国志?武帝纪》曰:「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魏氏春秋》中,曹操解释了他为何这么做:「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赛因不花的事儿,能够引用曹操这件事吗?

当然不可以。

彼时是曹操与袁绍内战,大家当时都是大汉忠臣,至少名义上是如此。

此时赛因不花投靠的是瓦剌人。

彼时只是暗通款曲,并无实质投敌,此时赛因不花连名字都改为了胡名。

即便是曹操对于实质投敌的人,比如阳安太守的李通等人,也未曾饶恕。

背叛就是背叛,背叛不可原谅。

朱祁钰没有太祖皇帝的大气,容不得背叛。

太祖高皇帝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朱亮祖。

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克宁国,俘获朱亮祖,因其骁勇善战,仍让他担任原职。

但朱亮祖在朱元璋麾下仅效力几个月,便叛归元朝,而后数次击败朱元璋的军队,再次占据宁国。

而后更是击败了徐达,打伤了常遇春,颇为骄纵,朱元璋只好亲自前来,攻破宁国,俘虏了朱亮祖。

朱元璋宽宥了朱亮祖,而后朱亮祖便在朱元璋手下效命。

一直到洪武十三年,朱亮祖因为不法,诬陷广东番禺知县道同,最后被赐死。

但是朱元璋依旧按照侯爵礼节把朱亮祖下葬,还亲手写了墓志铭。

朱元璋乃是开辟,自然得受这背叛的委屈,那时候在争天下。

朱祁钰当然不用受委屈,否则朱元璋这委屈,不就白受了吗?

朱祁钰认真思考了许久,说道:“兴安,你让司礼监拟密旨。”

“首先,若是赛因不花被抓归案,若是果真如他所言,可不送往太医院,斩首示众。”

死是必须要死的。

朱祁钰是皇帝,他代表的大明的秩序,凡人君有动作,兆亿庶众咸瞻仰,以为则而行之也。

若是这等投敌之人,都可以饶恕,那对大明忠心的之人,岂不寒心?那些英烈祠里的英烈们,又如何能够瞑目?那大明这公序良俗,还如何维护?

奸细必须死,不过念在其未曾作恶的份儿上,可以斩首示众,给个痛快。

朱祁钰继续说道:“所获赃银,皆以抄家论,尽数充公,送于国帑。”

赛因不花要用瓦剌做局,为子孙牟利,朱祁钰怎么可能同意?

这是赃银,性质上得确定。

不是赛因不花说交税纳赋,就可以留给子孙后代。

那是大明人的权力,赛因不花已经放弃了大明人资格。

他可以以瓦剌为局牟利,但是所有收获,要尽数充公,想留给子孙,那是做梦。

朱祁钰话锋一转说道:“朕可以赐殷氏一家三口改姓殷,若是他将经营所获,送至大明,朕赐其一家三口四倍所需资财度日,直到孩子成年。”

大皇帝开除了赛因不花的大明籍,甚至孩子都不跟他的汉姓,殷氏、孩子和赛因不花已经没有关系了。

这是将殷氏及两个孩子活命的事儿,和赛因不花的所作所为,完全切割。

那要是赛因不花不把经营所获送到大明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换成,殷氏带着俩孩子怎么活下去呢?

既然赛因不花要把孩子送回大明,那就得付出足够的代价来。

兴安俯首说道:“陛下宽仁。”

兴安说的仁慈是真心实意的,这种贰臣贼子,千刀万剐不可惜,陛下饶妻儿一命,不是宽仁又是什么?

“朕只希望朕的宽仁,不是宽纵,否则的话,即便是穷尽天涯海角也要将其碎尸万段,挫骨扬灰。”朱祁钰略微有些担忧的说道。

兴安想了许久说道:“他都把妻儿送回了大明,还能有什么退路不成?”

朱祁钰嗤之以鼻的说道:“他可以在和林,娶一瓦剌女子,再生一个便是了,对于这等人而言,妻儿在他们心目中又有何用?”

“都是贰臣贼子罢了,谁又能知道,这不是他为瓦剌人效忠,才这么做,向大明示好,好为瓦剌人尽忠。”

“朕不信他。”

皈依者狂热,皈依者比原教徒会更加狂热,更加疯狂,对自己的本族或者原先的信仰,倍加唾弃,并且竭尽所能的献上自己的忠诚。

比如喜宁为敌先锋,比如韩政的儿子韩陵、刘玉的刺王杀驾,比如渠家的得不到就毁掉,这些都是皈依者狂热。

朱祁钰非常怀疑这个赛因不花,完全是为了让瓦剌人相信他,才会把妻儿老小都送到大明来!

兴安没有再劝,陛下有陛下的考量,虽然他很想说,正因为是贰臣贼子,才更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知道哪方会赢。

而且兴安认为,赛因不花可能真的只是想让孩子活下去。

陛下曾经说过,夜不收搜集到了情报,瓦剌人的孩子很多,但是他们之中只有二十个才能长大成人一个。

当然,这都是兴安的想法,他并不算讲,陛下圣断就是。

“陛下,该去参加宣谕了。”兴安笑着说道。

无论这赛因不花是为了什么目的,他都在和林,大明也没有能力掌控远在西域甚至是天方那些渠家的商铺。

左右不过是一步闲棋罢了。

陛下最擅长什么?最擅长的堂堂正正的大道。

只要大明不断的强盛,伟大起来,那无论赛因不花究竟是什么目的,最终,都是大皇帝想捏成啥样是啥样,都得变成大皇帝的形状。

朱祁钰穿的是一身的常服,这次他吸取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选择了另外一种方法,手持七品参议通政的牌子,去和百姓们沟通。

同样,于谦和王文都会参与其中。

大明的宣谕依旧是一月一次,朱祁钰每次都是旁听。

地点设在了通政司的衙门,朱祁钰带着兴安来到了通政司的衙门,宣谕早就已经开始了。

这次选了大约三十个百姓,依旧是随机抽取,在选定之前,连朱祁钰都不知道会选谁。

整个大圆桌前,吵吵嚷嚷,朱祁钰坐在了角落里,看着这些百姓。

今岁的百姓比上一次状态好好许多。

至少他们面圣的时候,可以穿自己的衣物了,而不用兴安费劲儿的去准备,以防止百姓君前失仪。

虽然不是绫罗绸缎,但也是夹袄,不会冻死路边。

于谦和王文对视了一眼,他们其实早就猜到了,那个七品参议通政到底何人。

但是现在确认了,依旧颇为震撼。

其实自唐朝之后,几乎所有的储君,都会担任一段时间京师府尹的职务,唐朝就是京兆尹,宋朝是开封府尹,到了元朝的时候,这件事就断了。

明承唐制,但是哪怕京师在南衙的时候,应天府知府也是由六部明公担任,而府丞才是应天府、顺天府的主事。

现在大明皇帝突然把自己弄成了七品参议通政,参与到具体的政务之中,这是好事。

于谦和王文继续在和百姓们沟通着。

朱祁钰在旁听,偶尔遇到了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就会写个纸条给王文,王文这个通政使就负责传达圣意。

这场宣谕在经过了两个时辰之后,终于结束。

百姓走后,朱祁钰来到了大圆桌前,坐到了首位。

他很满意的一点,通政院衙门并没有居高临下,设置一个月台,弄一班衙役,轻则怒斥,动则上刑,而是坐到了桌子前,把百姓关切的问题,了解清楚。

这个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毕竟去年在泰安宫,朱祁钰都弄了个大长桌,和百姓坐到了一起,虽然最后他还是退到了幕后。

他笑着说道:“以稽为决,我们不了解问题,如何能解决问题呢?通政司这一年做的很好。”

首先,他高度肯定了通政司这一年的工作。

“去岁我们关注的问题,比如今岁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比如青稻钱破门灭户,比如村里的孩子读书识字困难、比如村中懒汉地痞等等问题。”

“但是一些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