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四百二十章 过犹不及 旧事追罚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四百二十章 过犹不及 旧事追罚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5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李贤认为他们用了阴谋诡计,不走正道,这样做会把朝政折腾的稀巴烂,实不可取。

李宾言的面色变得十分奇怪,随即疑惑的问道:“李贤,你以为仁者真的无敌吗?”

“于少保为天下少数至善至仁之人,即便是皇帝万寿节依旧是不肯趋炎附势,顶多写一份贺表,从不送任何的贺礼。”

“可是,李贤啊,你真的以为于少保天下无敌吗?”

李宾言话未说透,但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起来。

稽戾王入京的时候,其实摆在了陛下面前两个选择,一个是稽戾王去死,一个是于谦去死。

陛下哪怕不杀稽戾王,就会有人自动的团结在稽戾王的周围,对于谦进行连章弹劾,到那时,对错还重要吗?

于谦并不是仁者无敌。

是因为陛下选择了保住于谦,所以于谦才无敌。

李贤深吸了口气,还是摇头说道:“于少保的确不是天下无敌,但是如果我们和他们变得一样,那我们还怎么掌管公器?”

李宾言眉头紧皱的说道:“你并没有把他们当做敌人去对待,所以你才会如此的纠结。”

“他们是敌人。”

李贤站起身来,即便是身上那么多的脚印,但是他还是情绪十分激动的说道:“我们追求的和他们追求的是有本质上的不同,我们要的,和他们要的完全不同!”

“如果我们变成了他们,那我们就走上了歪门邪道,我们还如何追求公义!”

“如果我们变成了他们,我们就是失败的!”

“昨天他们姓解、姓欧阳、姓孔,明天不过是姓李,姓袁、姓徐罢了!”

“有什么区别吗?”

袁彬和徐承宗往旁边让了让,袁彬低声说道:“你听懂他们俩这吵架里面的我们、他们是说什么吗?”

徐承宗摇了摇头,无奈的说道:“听不懂,不都是为了大明好吗?”

袁彬眉头紧皱的说道:“读书人都这样吗?连吵架都是高来高去吗?什么仁者不仁者,话说又只说半截,莫名其妙。”

徐承宗非常认可的点头说道:“读书人的事儿不都这样莫名其妙吗?”

两个人彼此重重的点了点头,读书人的确都这个样儿。

李宾言看着李贤,终于点头说道:“是的,我们不应该变成他们。”

李宾言承认自己被说服了,但是他眼睛通红的说道:“可是我大军死了三百人!抵背杀敌的将士!没有死在战场!死在了他们的手里!”

李宾言之所以做事失去了进退,还是他的怒火遮蔽了双眼,他在李贤开口之前,只有愤怒。

昨日还在庆贺胜利,笑的那么灿烂的将士,转眼间就变成了冢中人,他如何能不愤怒!

李贤情绪激动至极的说道:“是的,你说的没错。”

“如果我们变成了他们,我们要追求公义,却离公义越来越远!那我们必然会失败!”

“陛下至今只走阳谋大道,我们也要走阳谋大道!否则天下失道,吾等乃是大明滔天的罪人!”

“十恶不赦的大罪人!”

“李宾言,你清醒些!”

“是奸商害死了他们,我们已经把他们悉数抓捕归案,送于京师,陛下绝对不会饶恕他们!”

“我们若是栽赃坐罪,和这些奸人有何区别!”

李宾言深吸了口气,许久未曾说话。

良久之后,李宾言才点头说道:“你说的很对,袁指挥,我们日后还是不要这样做了。”

“啊?哦。”袁彬点头。

虽然不明白李宾言为何要这么说,但是袁彬也觉得事情出现了偏差,这么做的确不太好。

贝琳一共有三个任务,教谕,不教而诛是为虐,理所应当。

拱火,这个拱火主要就是摇旗助威,以壮声势罢了。

但是夸赞和带头冲衙,的确不太应该做,陛下就不会这么做。

陛下只会教谕,拱火。

李宾言对着李贤严肃的说道:“但是这次,颜裴给钱让游堕之民钱财围困府衙,却是不争的事实,解祯期、孔诚毅是幕后的主谋,这是不可能放的。”

“即便是没有冲撞府衙,殴打朝廷命官,围困府衙,也够治他们的罪名了,罪恶必须得到审判!”

“若有罪责,我一力承担。”

李贤连连摆手说道:“不是,我不是怕担责任…我只是…”

李贤一时间有点语塞,他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自己的想法。

李宾言笑着说道:“我知道,大道之行。”

“其实,是我着相了,我痛恨他们害死了大明军卒,但是的确,冤有头,债有主啊。”

袁彬歪着头对着徐承宗低声问道:“这吵了半天,最后不是一样吗?最后还不是抓着不放,送去京师查补?”

徐承宗认真的想了想说道:“性质不太一样吧。”

“李贤这个挨打的事主,都没有追究了,还有冲击府衙,这一下子少了两份罪名。”

袁彬点了点头,应该如此。

“那李贤这顿打,岂不是白挨了吗?”袁彬忽然意识到一个事实,开口问道。

徐承宗一愣,的确如此,笑着说道:“那谁让他倒霉呢?”

李宾言拿着手中的那本万言书,这是呈送御前的万言书。

大明在之前,有没有万言书呈送陛下面前?

洪武二十二年,解缙中了进士,授其中书庶吉士。

高皇帝对解缙甚见爱重,在光禄寺大庖西室吃饭的时候,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解缙上《大庖西封事》事,万言奏于御前,高皇帝大喜过望。

高皇帝在洪武初中时,以刚猛治国,给大明留下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遗留问题就是困扰晚年高皇帝的最大心病。

在《大庖西封事》万言书中,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比如抽分减税,从一成降至六分,就是基于此。

解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朱元璋和朱棣对解缙,都有着极大的期许。

如果解缙像胡濙一样,不深度参与到永乐年间太子和汉王争储之事之中,老老实实做事,解缙绝对不会死。甚至可能成为大明辅国之臣。

但是解缙非要在太子这种事上,深度参与,最后被纪纲给杀了。

李宾言手中这本万言书,却是废话连篇,这帮人诚不如解缙。

李宾言将南衙发生的诸事,写成了奏疏,将三个案犯押解入京。

朱祁钰收到了他们的奏疏,看了许久,笑着说道:“这俩人差点就犯了大错啊,瞎折腾。”

兴安看了许久,知道陛下说的什么,笑着说道:“臣以为还是因为李宾言被仇恨冲昏了头脑。”

“要是换做臣,臣怕是会做的更过分。”

李宾言不领兵,但是密州市舶司、松江市舶司,李宾言兼任密州市舶总督军务,跟京军厮混了几年了,就是块石头也捂热了。

换位思考一下,自己抵背杀敌的战友,因为腐烂食物死了三百余人,李宾言做的过分吗?

兴安一点都不觉得过分。

朱祁钰笑着说道:“对是对,错是错,冤有头,债有主,这些人摇唇鼓舌,按律也不当斩,让卢忠仔细查补,再无大错,就流放烟瘴之地吧。”

“至于李宾言和李贤,下旨申饬一番便是。”

“钓鱼这件事,还是没学到位。”

“若是朕在南衙,会教谕,会拱火,但是绝对不会夸赞,更不会带头作乱。”

“过犹不及。”

“申饬的话,就这四个字。”

申饬是一个很轻微的处罚,如果日后不再犯,这申饬的诏书就是废纸一张,如果再犯,那就是抗旨不遵。

李宾言、李贤、袁彬本来是钓鱼,结果亲自跳到水里。

李宾言在南衙主事,他的战友死了三百人,他已经很克制了。

李宾言是个人,不是神佛,他有感情,他被激怒了,他的愤怒,连朱祁钰在北衙都感受到了,做事稍微失去了那么一点分寸,朱祁钰可以谅解。

但好在,李贤也在南衙,李宾言并未大错铸成,这些人被捕还是因为指使和收买游堕之民,围困市舶司府衙。

冲击府衙和殴打朝廷命官,两件事,李贤和李宾言并未作为罪名,放在奏疏里。

“李贤这顿打,岂不是白挨了吗?”朱祁钰忽然开口问道:“他怎么这么倒霉,本来没事了,结果摔了一跤,被解祯期,却被误会为了摔杯为号,也真是…倒霉。”

“李宾言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为何受伤的却是李贤呢?”

兴安笑着说道:“这可能就是命吧。”

朱祁钰手里点着手中的万言书,满是嫌弃的说道:“方孝孺。这帮人还想给方孝孺翻案!做他们的春秋大梦!”

胡适评价方孝孺说:「方孝孺之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

方孝孺根本没有科举功名在身。

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三年一次,这方孝孺若是真的把学问学明白了,还能连个举人都考不中?

连儒学的学问都没学明白,如何谈得上政治家和思想家两个词汇呢?

方孝孺的老师是宋濂,就是那个《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那个给元封衍圣公孔克坚写墓志铭还用元朝年号的宋濂。

宋濂做大明的官很是问题,但是宋濂做学问是没问题的。

方孝孺师从宋濂,却连个举人都考不上,那是宋濂的问题,还是方孝孺的问题?

方孝孺两次被吴沉举荐做官,第一次朱元璋说: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第二次朱元璋说:今非用孝儒时。

大明立国之初,求贤若渴,方孝孺若是有点才华,就会被重用,第一次朱元璋说他太年轻了老了可以用,第二次直接说没什么才能。

方孝孺是如何做官的?

做了蜀王世子的老师,才入朝为官。

朱棣奉天靖难入南衙,殉节这一百四十一人,其中有太监、有官僚、有戍卒,朱棣刻石记其忠义,其中没有方孝孺。

这一百四十一人不必苟活的方孝孺更值得吹捧?

方孝孺在朱棣入京的时候,躲起来了,希望躲过去,然后被抓了起来,最后论罪处斩,连坐兄长。

方孝孺死后,是他的学生,德庆侯廖永忠(把小明王沉江)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诛十族,这俩学生不算十族?

大明有十五岁减罪不杀的律法,即便是靖难清君侧的首恶,齐泰、黄子澄也有后代传世。

相比较方孝孺苟且偷生且不成,景清刺杀朱棣,岂不是更值得大书特书?

景清是建文旧官,假意投降之后,清衣绯怀刃入,被锦衣卫发现之后,大吼:欲为故主报仇耳!被狂怒的朱棣凌迟,族诛。

真的论忠义二字,景清不值得大书特书吗?

但是谁关心过景清刺朱棣之事?

不就是因为景清是陕西人吗?

为什么方孝孺会被翻案?以为方孝孺案,依旧有风力。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南衙士林将给方孝孺翻案视弱斗争胜利的标志,所以一直有人孜孜不倦的为方孝孺翻案。

宁海方氏,到了朱叫门复辟的时候,在皇帝的准许下,为方孝孺建坊立祠。

方孝孺的后嗣始得归宁海方氏宗祠,然后复振重修宗谱。

什么叫做投降?

稽戾王朱祁镇赦免方孝孺及其后人,就是投降。

洪武年间、永乐年间、宣德年间、景泰年间,都没有给方孝孺翻案,到了天顺年间,给方孝孺翻案了,这不是投降是什么?

朱祁钰当然不可能同意给方孝孺翻案。

“他们不是要翻案吗?若是宁海方氏,一律不得科举,准其投效他堂。”朱祁钰做了一个决定。

朱棣还是太仁慈了。

既然要族诛,那就把事情做绝。

宁海余庆堂方氏,一律不准科举,但是可以投效其他河南郡方氏,就可以继续科举了。

树都倒了,树倒猢狲散便是。

一巴掌呼在他们的脸上,就知道疼了,也不会有那么多方孝孺是不是被诛十族了。

一个连举人都不是的人,居然比景清刺朱棣还要出名!

朱祁钰对着兴安说道:“王直王尚书和解祯期有旧啊,你去宣他觐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