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四百二十三章 谏治国君道臣义万言疏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胡濙还是要和王直讲明白朝臣的生存之道。

王直之前只是个日子人,接下来要面对风风雨雨,显然胡濙告诉他不要脸,他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不要脸。

胡濙想了想打算拿出自己不要脸的秘籍来,告诉王直具体应该怎么不要脸的在朝堂上混下去。

他笑着说道:“侍奉君上,应该用真诚,而不是谎言,以诚相待,则无间隙,哪怕是有所忤逆,也不要欺瞒陛下。”

“哪怕是有小的过错,但是不能做出有损大节的错误,这就是忠诚,也是智慧。”

王直眉头紧皱的问道:“可以忤逆?可以犯错?”

胡濙点头说道:“我之前在盐铁会议上,多言祖宗之法不可违背,此为忤逆,我之前还收受过倭银的贿赂,这是错误。”

“但是陛下都宽宥了。”

陛下查处孔府倭银案的时候,胡濙是当朝唯一一个收受倭银贿赂之人,但是涉事不深,缴纳赃款及时,并没有被追究。

胡濙被宽宥的理由很简单,他是在正统年间收的钱。

胡濙总结的说道:“此所谓:事上宜以诚,诚则无隙,故宁忤而不欺。不以小过而损大节,忠也,智也。骄上欺下,岂可长久?”

“故求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临渊止步。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

胡濙翻译了他说的话,就是如何为人臣,为何要这么做。

王直认真品味了一番说道:“谨受教。”

“御下,有隙则明示之,令其谗不得入。”胡濙感慨万千的说道:“御下之道,看似繁琐,其实归根到底,不就是间隙吗?”

“如果彼此有了裂痕,就明明白白的说清楚,谗言不可进,那就没有利用的机会了。”

“陛下总是如此,前几日陛下询问于少保在做什么,我和兴安都不知道,陛下就直接找于少保自己问了。”

“陛下向来如此,光明磊落。”

胡濙的御下之道总结了许久,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光明磊落方为正道,圣心难度,猜来猜去,凭白消耗彼此的信任,最后落得个君不君,臣不臣的凄惨场面。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赏以兴德,罚以禁奸,辨善恶,明赏罚此为二。”胡濙继续说道。

王直眉头紧皱的说道:“辨善恶名赏罚吗?”

胡濙想了想,从抽屉的最深处,拿出一个檀木盒子,轻轻打开,满是笑意的说道:“你看,奇功牌!”

金光闪闪的奇功牌就放在里面,而且还有块玉牌,上面刻着字,写着:景泰二年,献《卫生预防简易方》,功在大明,特赏奇功牌。

胡濙小心的拿起那枚奇功牌,脸上止不住的笑意,满是自傲的说道:“天下奇功牌几人?我胡某人就有一枚。”

胡濙当然自傲,这不是他为陛下洗地换来的,那是礼部的正常工作,这是他这么多年学医,写的奇书献上。

而且太医院还在查漏补缺,胡濙每天都回去太医院溜达一圈,准备增补这本书。

“这就是赏罚啊!”胡濙指着奇功牌,扣上了檀木盒,放到了抽屉里,笑意盎然。

王直点头说道:“这就是赏罚,我若是获得一枚头功牌就喜不自禁了,何敢奢求奇功?”

胡濙给王直续了杯茶说道:“你知道我最讨厌什么吗?最讨厌那群道学士,整日里抱着什么明明德,断私欲,谁没有个私欲?”

“断私欲这种事,那就是把儒学变成了儒教,根本不可能,奇功牌谁不想要?”

“不折大节,不弃小惠。进退有据,循天理而存人性,此所以为全身之术也。”

“不弃小惠,自然不是让王尚书去主动贪墨,要去追求功赏,功名利禄,都是人之所求。”

王直了然,他很想要一块功赏牌,到了他这个岁数,其实对物欲已经没有多少追求了,但是这功赏牌,是他少数眼馋的东西了。

那是陛下的认可,也是大明的认可,每一块都代表着对一生的肯定。

胡濙接着说道:“人构我,我亦构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反客为主,后发制人。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胡濙不是个道学士,他也不是个心学士,他只是大明的户部尚书,他是为官四十载,大明的常青树。

他总结了这么些年狗斗经验,被人构陷,还要忍让,就会被人以为好欺负,别人会进一步的构陷。

要立刻反击,大声的有力的反击!

这就是他的自保之道,不是钻到乌龟壳里,任由别人攻讦,不就是吵架吗?谁怕谁?

大不了奉天殿打一架,让陛下把两人都斩了,同归于尽。

胡濙打开了另外一个抽屉,翻找了半天说道:“你等我一下。”

胡濙走到了自己的小阁楼里,从里面翻出了一套书,又走了下来,回到了自己的客厅,笑着说道:“《权谋十三卷》。”

“哪来的?”王直大为惊喜,胡濙虽然说了几句,但是总觉得没个章程,当胡濙拿到这套书的时候,王直立刻心里石头落了地。

读书,这件事他擅长!

“我自己闲的没事写的呗。”胡濙老神在在,得意洋洋的说道:“若非这书登不得大雅之堂,我定拿给陛下换一块奇功牌去。”

这册书,其实归根到底,就是类似于《谷梁传》的悟世通言。确定君臣各自的职分,各自的行为准则。

王直稍微翻动了一下,眼皮直跳的说道:“王某批注之后,再将书还回来。”

世上要王直费心做批注的书,显然不多了,但是当年胡濙就是王直的顶头上司,胡濙已经位极人臣了。

但是人情练达,不是王直能比的。

胡濙看着那本书可惜的说道:“就是换不得奇功牌,着实可惜了。”

王直疑惑的说道:“为何换不得?”

胡濙目光闪烁的说道:“我这书里有大逆不道之言,明君道臣义。”

君道臣义,就是规定君主的行为和职权。

话说有点难听,就是约束君主的行为。

“你刚才还说,宁忤而不欺,这就畏惧了?”王直并没有翻到所谓的君臣之义的那一篇,可见胡濙给他的也不全。

胡濙笑着说道:“陛下的行为,用不着规劝,陛下心如明镜,上不上这君道臣义万言书,都无所谓,陛下背后就是深渊,根本不会退,更不会让。”

“我本来写下来,是当做《谷梁传》那些三传之一,但是思来想去还是算了。”

“我们不能把子孙不肖的罪过,推到列祖列宗的头上,正如列祖列宗同样管不得身后事。”

胡濙,是过来人,他有些看透了,一代人是一代人的事儿,即便是做了约束又能怎样呢?

当初文皇帝三令五申,只要没病死就要操阅军马!仁宗、宣宗都做到了,但是稽戾王呢?

假手于人。

稽戾王年龄小不去,那亲政之后呢?也没去,都由王振代劳。

这又不是什么难事,陛下每日都去,也没见陛下有什么厌烦,相反陛下每天去军营,都会和石亨说很久,了解军队训练情况,陛下偶尔兴趣来了,还要和石亨比比枪法。

陛下打的很准。

有的人愿意躺着当皇帝,有的人觉得自己有手有脚,要自己当皇帝,他就是上奏,又能如何呢?

劝陛下,用不着,劝子孙后代,人都死了,谁能管得住身后事呢?

胡濙写完,才发现自己写了一堆废话。

王直想了想说道:“我认为还是给陛下看,让陛下定夺。即便是日后出了什么事,儿孙们也不至于慌了手脚,至少知道该怎么做。”

“再说了陛下手里有本狺狺狂吠的万言书,咱们不上也不好看啊。”

胡濙拿出了那本《谏治国君道臣义疏》放在了桌上,犹豫了下,推给了王直。

王直拿过来看了半天,终于看明白了怎么回事,他呆滞的说道:“你这写的是真的大逆不道啊!”

万言书,指的是很多条,不计其数,胡濙大约写了三千余字,远不到万言的地步。

但是大多数奏疏,其实都很短,胡濙写的这本,的确是万言书了。

“要不算了吧。”王直有些拿不准的说道。

这万言书里的内容,实在是有些大逆不道,虽然极为恭敬,但是写满了君王的应当履行的职责和承担的责任。

很有那种给猫系铃铛的味道。

大逆不道!

但又不完全是,胡濙这里面的数十条,王直都看了,句句肺腑,句句都在大道之行。

胡濙笑着说道:“所以,还是算了吧。”

王直把奏疏推给了胡濙,手却按在奏疏上,一动不动,他深吸了口气说道:“还是上吧,算我一个。”

王直在后面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说道:“上!哪怕是有责罚,你我二人共同担责便是。”

“要不把于少保也叫上?雷霆之怒降下来的时候,天塌了有个高的顶着呀。”

胡濙笑着说道:“我去寻于少保。”

两人分别之后,胡濙去找了于谦,于谦看完之后,又添了一千余字,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胡濙正好碰到了金濂,就和金濂说了下此事,金濂就站在廊道里,看完了奏疏,把那万言书留下,夜里斟酌了许久,几次易稿,才开始誊抄,又加了一千余字。

礼部、吏部、户部、少保都签了字,江渊是兵部,听说此事之后,就找到了金濂,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工部尚书石璞,人去治理黄河了,工部的主事也特意过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道万言书辗转了几个衙门,到了陈镒手中,陈镒代表都察院,写了自己的意见,文渊阁的王文,是通政司,胡濙要上奏,自然要和王文沟通一下。

当胡濙拿着奏疏准备上书的时候,刑部尚书俞士悦拦住了胡濙,气喘吁吁的说道:“不是,你们怎么每次有事都不喊我啊!”

刑部尚书俞士悦,每次都赶到最后一刻,才得知消息,匆匆赶来。

俞士悦手里拿着本奏疏附到了后面,笑着说道:“我也加了一千余字。”

胡濙终于走进了聚贤阁。

朱祁钰早就知道了万言书的存在,但是他一直等了三天,才拿到了这本奏疏。

当厚重的万言书放在桌上的时候,朱祁钰略微有些吃惊,万言书不过是虚指,则六部明公、文渊阁首辅、都察院总宪,真就搞了一万字?!

他先翻到最后,看到了签名。

“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平安泰事。”朱祁钰眉头直跳,开篇明义,这是奔着皇帝权责范围来的。

自己到了干了什么天怒人怨之事,让重臣联袂上书,正君道、明臣职?

“胡尚书,这奏疏太长了,朕且看看再议如何?”朱祁钰看了一点,决定好好研读,这份万言书,可比南衙来的那些读书人为奸臣们狺狺狂吠的万言书,要充实的多。

不仅仅是字数,更加言之有物。

朱祁钰要慎重的对待。

不慎重也不行,这是一本类似于海瑞「嘉靖嘉靖家家皆净」,规劝君王行正道,臣子守本分的奏疏。

相比较《谏治国君道臣义疏》,《权谋十三卷》也是大部头的书,更是将臣子的种种行为进行了分类。

朱祁钰不讨厌群臣谏言,正如朱元璋嘉纳解缙《大庖西封事》其言,让解缙又写了《太平十策》。

朱元璋听不进去劝吗?只是不愿意听那些元儒忠义之士的宽纵之语,却对良言嘉纳。

朱祁钰手中这本奏疏,分量很重。

胡濙无奈的说道:“其实臣上这奏疏没啥用,陛下所行皆为大道,何须规劝?”

恩泽后世?

《大庖西封事》、《太平十策》,但凡建文朝听进去一句话,也不会被燕府夺了天下。

太平十策中最后一策就是振武,武举定式,卫所儒学堂增加武学等等。

朱祁钰一愣,笑着说道:“那为什么还要上?”

胡濙脸色愠怒的说道:“那帮摇唇鼓舌的蠢货,上了一本胡言乱语、废话连篇的万言书,若是臣不上一本万言书,以正视听,礼法何在?”

“所以就有了这本《谏治国君道臣义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