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四百四十一章 一个悲痛的消息和一份谢礼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王复和王悦是无法理解撒马尔罕比较古怪的统治模式,尤其是沙利亚法典里的内容。

为什么会有神人相扰,神的使者行走人间之事。

因为在中原王朝,这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神权君授还是君权神授,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中原王朝历来都是神权君授,无论什么神仙,都别想爬到皇帝的头上。

早在颛顼的时代,也就是朱祁钰给孙太后贺岁的时候,写的那四个字,德比颛顼。

在颛顼之前,民神不杂,巫觋成风,所以颛顼就命令自己的两个孙子重和黎,一个任司天,一个任司地,绝地天通,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周昭王有次就问自己的臣子观射父,为什么颛顼要绝地天通呢?

观射父说: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所以,早在三皇五帝,几近于传说年代里,中原王朝已经开始绝地天通,宗教力量虽然屡次登上政治博弈的舞台,但是始终都未曾有君权神授的朝代存在。

所以,正统十四年,郕王监国时,大臣们对于送走大明国师杨禅师去感化瓦剌人这种做法,一致赞同,最终杨禅师被送到了瓦剌。

即便是黑衣宰相姚广孝,本身是个和尚,但是姚广孝在上朝的时候,也从来没穿过僧服,而是以朝服入仕。

王复对于基于经书制定法律这种行为,是不能理解的,但是王复是一个很务实的人,这里的风土人情就是如此。

制定政令,应该顺天之时,得地之宜,忠人之和,随时而变,因俗而动。

如果他在撒马尔罕,直接搞西门豹治邺,破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沉巫的事儿,那样做,会直接激化矛盾,既不顺应天时,也不得地利,更伤人和,

政令需要因为风俗而变动。

所以王复找来了杨禅师,请杨禅师推行佛法。

先把这摊水搅浑,然后再以利柄驱动,最后治理康国府。

"杨禅师。"王复看着杨禅师就不忍直视。

他记得杨禅师当年非常的富态,这几年不见,已经骨瘦如柴了,看来在和林没少受苦。

王复是读书人,子不语怪力乱神,他很少和杨禅师接触。

杨禅师也被裹挟着西进了。

也先虽然对佛学不感兴趣,但是还是带他到了和林,西进的时候,也把他带上了。

"王资政。"杨禅师赶忙行礼。

好死不如赖活着,他一直在求活,他当初带了不少弟子,到现在,他身边只有两个弟子了。

王复和杨禅师沟通了一番,在撒马尔罕宣扬佛法的想法。

王复笑着说道:"杨禅师竭力施为便是,自然有大军为杨禅师做依仗,不用担心。"

杨禅师不是徒有虚表,而是真的很懂佛法,他能够混到朱祁镇的身边,做大明国师,那是上下嘴皮一碰,就是禅机。

"好。"杨禅师没跟王复说禅机,王复是交代事情,而不是商量,这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在贰臣贼子的这个圈子里,混的最好的便是王复,其次是王悦,然后是赛因不花,之后是韩政,再然后才是他杨禅师。

现在王复位高权重,杨禅师不好怠慢,而且能够宣扬佛法,他求之不得。

至于如何宣扬,那就是他杨禅师的能力了。

最先感化的的就应该是懂突厥语通译,然后是依旧十分活跃的鞑靼人,他们是撒马尔罕的上层建筑,然后在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扩大佛法的影响力。

杨禅师走后,王复拿起了那封大秦国过来的国书,思考了许久。

首先大秦国,也就是罗马帝国的皇帝,对大明远征军表示了感谢,而且不是口头感谢,是有谢礼的。

这也是王悦隐瞒也先的原因,这份谢礼是给大明皇帝的,怎么可以让也先截胡?

有一种名叫西征的恐惧,深深的烙印在在泰西、极西和樛西,西域所有人的心头。

当初蒙古人的三次西征,给西域的所有人都打上了东方人不可战胜的标签。

而也先的这次西征在撒马尔罕首战告捷,以摧枯拉朽的胜利,再次唤起了西域所有人心中的恐惧。

要让西域人搞清***和瓦剌之间的恩怨情仇,就像是理清楚泰西(欧洲)王室的家谱一样的困难。

当瓦剌人在撒马尔罕获胜之后,围困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军队,也停下了进攻的步伐。

他们得知道此时瓦剌人到底什么态度,会不会联合帖木儿王国一起攻打他们奥斯曼王国。

帖木儿王国俘虏过他们的闪电苏丹,更攻破过他们的都城。

其次,大秦国的皇帝,请求大明远征军的帮助,和上次的国书一样,希望大明的远征军能够阻拦奥斯曼王国对大秦国最后堡垒的攻打,无论用什么办法。

大秦国的皇帝送来的谢礼,是一个女人,三百人左右的使团,还有成堆的书籍。

大秦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说:他曾经写了封国书请求大明援兵,属于病急乱投医,但是万万没想到,援军真的到了。

为了表示对大明的感谢,他们送给皇帝谢礼。

谢礼如何瞒过也先的耳目,送到大明,让王复有些为难。

王复敲着桌子陷入了思考之中。

奥斯曼王国并不好惹,尤其是现在的奥斯曼苏丹法提赫,号称征服者。

法提赫在瓦尔纳战役之中,杀死了波兰和匈牙利共主,阻拦了泰西对大秦国的救援,而后在攻克了大秦国最后的属国莫里亚公国。

现在大秦国只剩下了孤城一座,就是拜法提赫所赐。

王复终于写好了给帖木儿国王卜赛因和奥斯曼王国的法提赫的国书。

他决定吓唬下奥斯曼国王,如果能够吓到的话。

远交近攻,是在和林就定好的策略。

这次的西进,绝对不是历代的盲目西进,而是有序西进,如何让大军顺利走到拔都萨莱,然后顺利完成也先的期许,成为可汗,都有定策。

也先也不打算打破定好的计策,因为和帖木儿王国交好,有利于西进。

王复也是抱着有鱼没鱼甩一杆,能吓到最好,吓不到也无伤大雅的心态,写的国书。

事实上,大秦国的皇帝的礼物并不让能让人心动,那位龟缩在城堡中的君主,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了。

那是一个女人,二十岁的模样,王复虽然没见到长相,不过应该不会太差。

而且大明大皇帝,似乎对蛮夷的女人,并不是很感兴趣。

君士坦丁十一世很穷,他的贺礼中并没有什么贵重之物,只有几千册的书籍。

王复写好了国书,拿起了一堆的政疏和**,去兰宫王庭让也先下印,顺便安抚一下有些暴躁的也先。

也先崇尚武力,推崇暴力,但是撒马尔罕是他们西进的重要巢穴,他不能在撒马尔罕大动干戈。

那就得找人揍一下,让所有人畏惧他的武力。

王复来到了王庭的门前,看到了伯颜帖木儿和王悦自远处走来。

伯颜帖木儿满脸悲痛的应了过来,痛心疾首的说道:"我的兄弟,白帐汗国可汗的儿子克烈和他的哥哥贾尼别克死了,他们在前往碎叶城的路上,不幸蒙难。"

王复反应了一阵,才意识到伯颜说的是谁...

现在的情况,大约可以等同于安南国国王陈氏有两个孩子,在黎氏作乱的时候,逃到了大明朝避难。

大明派出了英国公张辅率领大军,平定了黎氏叛乱之后,送这俩孩子回安南做国王,走到半路死在了路上。

安南国再无陈氏子弟,只能郡县化,称交趾了。

政治逻辑是相通的。

至于当初安南国到底有没有陈氏子孙,到大明寻求避难,那得问胡濙了,胡濙是当事人。

反正胡濙当时说没有。

当然日后,大明再征交趾的时候,可能会突然又有了陈氏子孙存世,等到平定交趾后,陈氏子孙再次病逝也不是不可能。

"那真是太可悲了。"王复满是悲伤的问道:"发生了什么?"

王悦和王复沟通过这件事,这两兄弟是绝对不能回到碎叶城的。

这是也先、伯颜帖木儿、瓦剌奴酋、王复共同的选择,但是为了安抚乌兹别克人,也先只能答应克烈的请求。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现在白帐汗国已经没有子嗣可以做可汗了,这真是一个悲痛的消息。

伯颜帖木儿甚至挤出了两滴鳄鱼的眼泪,他叹息的说道:"马匪火并,王子暴死,这真是太不幸了。"

"节哀。"王复劝慰的说道。

王复和伯颜帖木儿走进了王庭之内,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奏禀了也先。

"大石,应该找到两位王子的遗骸,择地隆重下葬,庇佑乌兹别克人。"王悦朗声说道。

如何善后,在做这件事之前,就已经定好了。

伯颜帖木儿是他的部族在碎叶城外的膏腴之地放牧,是利益相关。

那么王复和王悦为何也不愿意这两个人当乌兹别克人的可汗呢?

因为王复要组建乌军团营,共计有四个团营的编制,如果乌军有可汗,那还能被王复控制吗?

显然不能。

也先听闻两位王子蒙难的消息,颇有点心酸的说道:"嗯,保民官去做吧,一定要宣传到位。"

相比较信任,一个突然冒出来的白帐汗国可汗后人和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也先更信任王复。

"这是给奥斯曼国王和帖木儿国王的国书,大石。"王复将两封国书递给了也先。

也先拿过了那两封国书,看都没看就准备下印签字,王复无奈的说道:"大石看一看。"

也先无奈的拿起了两封国书,看了片刻说道:"不就是和帖木儿王国交好,和奥斯曼王国交恶吗?"

和奥斯曼王国交恶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到了拔都萨莱之后,定然要和奥斯曼王国打一架。

那是立威之战,想坐稳金帐汗国的汗位,那必然是要有军功。

帖木儿当初称王的时候,一直和奥斯曼的闪电苏丹说垃圾话,最后生擒了闪电苏丹,才开始称王称霸。

也先可不觉得自己的军事能力会比帖木儿更弱。

也先愉快的签字下印,笑着问道:"我的好兄弟,还有什么东西要我签字吗?"

王复拿出了几份政疏说道:"民院要铸钱,这是铸钱令,大石一定要看一下。"

"重钱以大明银币为主,我们并没有铸银币的能力,轻钱我们用通宝的母钱,将景泰二字磨平,换作康国。"

也先看了两眼签字下印说道:"我要是问轻钱重钱的差异,你是不是又有一堆的道理要讲?"

王复没说话,也先不爱听,他讲也没意义。

他拿出第二份政疏,笑着说道:"这是上院通过的一条政令,推行佛法,杨禅师很擅长这个,可能需要大石的配合。"

也先看着那些政疏,象征性的问了两句,开始签字。

这些政疏林林总总有十几本,到了后面也先都有点不耐烦了。

"咨政院都已经下印了!"也先看着王复手中的政疏,终于有点忍不住说道:"终于知道为何大明会有司礼监了。"

文渊阁大学士有票拟的权力,具体就是给奏疏贴条,司礼监有批红的权力。

文渊阁票拟,司礼监批红,又要说到正统初年,明英宗幼冲,主少国疑。

事实上,咨政院的票拟,不就是从文渊阁票拟,变成了二十五个咨政大臣票拟吗?

这些决议不会伤害到瓦剌人的利益,甚至有很多对瓦剌人都有不少的好处,也先已经批复很多这样的政疏了。

王复拿出了最后一份厚重的政疏说道:"之前大石让我结合大明律法制定**六十四条,已经定好了。"

"大石一定要好好看看,这里面可不只是权利,还有义务。"

"这里面有几条是一定要注意的,比如这条,无故杀人者死。"

王复和也先挨个讲解了这六十四条,这是**,签字了就要约束瓦剌人遵守。

这同样是一份有利于瓦剌人的**,比如瓦剌八团营的具体世袭制度,简单来说,核定户数,按户发俸。

比如,每年都会遴选,如果这一户,没有人能够通过遴选,那俸禄就会减半发放,直到有遴选合格之人。

这不过是大明军户制的另外一种翻版,并不是很难理解。

相比较大明军户高度捆绑田亩,这种军户制度,则是一种恩养的性质。

王复讲解的很细,每字每句,这是斗斛、权衡、印玺、仁义的总纲,马虎不得。

但是也先一直打着哈欠,有些心不在焉,等到王复终于说完的时候,也先终于如蒙大赦一样,签字下印,溜之大吉。

王复走出了兰宫王庭,具体执行也是伯颜帖木儿去做,伯颜帖木儿听的还算仔细。

"栋梁之材,治世之臣啊。"伯颜帖木儿拿过了那份**连连称赞的说道:"先生真是大才,我拿回去看看,然后发榜。"

伯颜帖木儿拿着那份**离开了。

王悦看着伯颜帖木儿的背影问道:"你到底是他的先生,还是他的兄弟呢?"

王复低声说道:"你把大秦国的礼物,安排去碎叶城,借着这次克烈的事儿,掩人耳目。"

在伯颜帖木儿说那个悲伤的消息的时候,王复已经想到了送走大秦国谢礼的方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