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四百五十二章 罗马正统在大明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四百五十二章 罗马正统在大明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5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尼古劳兹并不想长公主活的那么辛苦,复国这件事实在是太困难了,这个重担,不应该压在公主的头上。

压力会让埃莱娜自怨自艾,然后从精灵变成一个怨妇,那不是尼古劳兹、托马斯·帕莱奥罗古斯,君士坦丁十一世希望看到的事情。

他们给埃莱娜找的落脚处是大明,是希望强大的大明能够护持她好好活下去。

"我知道了。"埃莱娜擦掉了眼泪。

复国之事,道阻且艰,漫长的复国之路,能不能走,还两说呢。

这第一步还没踏出去。

在大明的话术和语境之中,罗马应当算是蛮夷。

就像罗马人看淡西欧那些蛮族一样,大明皇帝,万乘之尊,会接纳一个蛮族吗?

尤其是她长的和大明人还不一样的情况下,当然这种不太一样的地方比较少。

比如鼻梁比较高,比如脸上的线条会更加立体,而不是柔美,但是他作为罗马皇室成员,是黑发。

埃莱娜对自己的样貌还是很有信心的。

至于蛮夷问题。

中国对罗马的称呼从来没有变过,叫做大秦国。

罗马对中国称之为大秦国,是因为sino这个发音很接近于秦,而后来自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的重要财源,又赋予这个词丝绸之意。

中国对罗马称呼其为大秦国的理由是:「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乃葱岭以西之最大国家。」

长大,就是身材高大,想要平均身高高就得多吃肉蛋奶,而肉蛋奶代表着生活条件好。

平正,长相端正,就是长得很符合中原王朝的审美。

有类中国,中原王朝的华夷之辩,何其汹涌?

无论是官史还是野史,域外世界,种类繁多的各种非人类描述,不尽相同,数不胜数,各种妖魔鬼怪,简直是群魔乱舞。

在中原王朝的笔杆子手里,域外的人能长得有一些人类的特征,那已经是手下留情了。

谓之大秦,虽然历**秦是政治正确,残暴、严苛、焚书坑儒等等。

但是哪朝哪代,不是行秦法?统一度量衡、驰道、郡县制等等数不胜数。

祖龙虽死业犹在,百代多行秦政法。

大一统的集权制,是在秦时确认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冠以大秦国三个字,可见重视。

这还是比较写实的论述。

在中原王朝的叙事中,罗马被描述成为了一个黄金为地、象牙为门扇、香木为栋梁、土多金银奇宝的富丽多宝之国。

一些叙事中,更是直接把罗马描绘成了志怪小说。

比如《异物志》说大秦国有一种地生羊,脐带连在大地上,用鼓敲一下,这地生羊,就会惊觉,跑到哪里,哪里就是水草丰茂。

比如《海内十洲记》说大秦国有返魂香,返魂树的香气可以蔓延几百里,能让死者复生,汉武帝焚返魂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月者皆活!

比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将罗马描述为: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去东岸二十四万里,雄兵百万,纵横千万里,诸国仰之如周京,都城九绝高俊,武备日精,疆土四辟。

这是什么人间神国?纵横千万里...

汉唐为什么会吹罗马呢?

目的自然是汉唐时丝绸之路,自然是为了对外扩张做注脚。

马可波罗吹中原遍地黄金,真的十分保守了。

那么罗马的史料中如何记载中国呢?一言以蔽之,则是太阳升起之地,众所周知的国家。

类似于广袤无际、人口众多、法律严明持正不阿、充满正义的种族、多有金银财帛、平和度日永无战争这些记载很多,颇有陆上神国的味道。

比如汉代的铁器,能把金银割裂,唐陌刀军阵挥舞,天地变色,可以灭星辰掩日月。

罗马如此吹嘘汉唐,自然是为了大力发展印度洋海贸战略,丝绸是罗马重要的财源,是罗马的利柄。

埃莱娜一行人并没有被人为难,而埃莱娜从撒马尔罕开始,就专门请尼古劳兹说汉话,她是来嫁人的,不是来摆公主的架子的。

她可能要在大明生活很久,并非简单出使那么简单。

这将近半年的旅程,她已经能够听懂一些大明的官话,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

埃莱娜没事的时候,就是看着窗外的景象发呆,无论走到哪里,大明的领土上,都是充满了活力。

即便会在冬日,依旧能看到托运着煤炭的商贩,他们虽然辛劳但是满脸的笑容。

婴儿的啼哭声,是埃莱娜最喜欢的声音,君士坦丁堡孩子的哭声都有些奢侈。

那是一座死寂的、毫无生机的城池,就像是苍天大树最后倒塌时,腐朽的树皮内,已经完全被掏空。

一直走到了十二月份的时候,埃莱娜终于走过了漫长的路,来到了京师城下。

北衙的城池已经完全变了样子,长得不再那么周正,反而有很多的棱角,那些都是火炮位,城外的民舍连绵数里,人声鼎沸。

她终于理解了在甘肃镇,尼古劳兹为何会说大明比她想象的更加繁华。

她从未见过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还能如此井然有序。

"好神奇的地方。"埃莱娜惊叹万分,这座城池过于宏伟,她一路上已经惊叹了无数次,依旧掩饰不住自己的惊骇。

那个管理着如此强大的皇帝,又该是什么样子呢?

"是的,甚至比以前更加繁荣。"尼古劳兹确信的说道。

永乐十九年尼古劳兹来的时候,这里刚刚迁都,还没有形成虹吸现象,现在早已经今非昔比了。

尼古劳兹在驿站等了一天,才被通知入城,住进了会同馆驿,而非四夷馆。

事实上,这次大秦国的使者来访,而且带着强烈和亲意图的来访,大明也非常的重视。

安排上,大秦国的使者,并没有住在四夷馆,而是住在了会同馆。

大明的四夷馆已经搬到了天津卫,不在京师了。

胡濙带着鸿胪寺卿杨善,来到了会同馆驿,见到了尼古劳兹。

尼古劳兹曾经见过胡濙,胡濙在永乐十九年已经是礼部左侍郎了。

"长途跋涉,一路辛苦。"互相见礼之后,胡濙颇为客气的说道。

这是级别上的差异,对待倭使,杨善都懒得多废话,但是大秦国来使,胡濙先来打个招呼。

胡濙作为礼部尚书,自然知道大秦国在葱岭以西,已经没落了。

王复也在情报里说的很明白,大秦国只剩下一座孤城了。

但是胡濙还是来了。

这是对文明的尊重,对礼法的尊重。

胡濙是一个很讲礼法的人,在已知的世界里,这是唯一有传承了千余年而不落的国度,唯一一个可以在历史渊源上和中原王朝盘盘道的国家了。

国势衰违不假,五德轮回,四时之序,冬日万物凋零,也有迎来春暖花开之时。

只要礼法犹在,依旧有焕发生机那天。

但是胡濙并不知道,罗马国势衰违之后,便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再也没有归来。

此时,罗马帝国已经不仅仅是亡国那么简单,到了文明最后消散的时刻。

胡濙并没有认出尼古劳兹,尼古劳兹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三十年沧海桑田,尼古劳兹当初的年轻人,只是大秦国使团里不起眼的一个人罢了。

"胡尚书,又见面了。"尼古劳兹万万没想到,居然还能看到胡濙。

胡濙眉头紧皱,他人老了,可是没糊涂,这个和他同龄的人,难道来过大明?

尼古劳兹看起来太老了,看起来和胡濙差不多。

尼古劳兹没有让胡濙多猜想,他平静的说出了自己当时随行来到大明,参加了狩猎大阅。

"当初我才二十岁,胡尚书不记得我也不奇怪。"尼古劳兹感慨的说道:"罗马的情况一天不如一天,我看起非常的年老。"

当初那个安排内外井井有条的胡濙,给尼古劳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原来如此。"胡濙只能依稀看出尼古劳兹的轮廓来,那个二十多岁颇为帅气的年轻人。

国势衰违时候,于谦有段时间,夙夜难寐,情况比尼古劳兹还要差一些。

当时于谦还有很严重的痰疾,若是不好好修养,多耗心力,怕也是现在尼古劳兹这般模样了。

胡濙坐直了身子说道:"今日来,是要告知你,见陛下要行跪拜礼。"

胡濙为何要强调这件事?

永乐十六年,陈诚出嘉峪关,遍访葱岭以西二十七国,让他们遣使来明,共贺大明迁都。

永乐十九年一月二十二日,各国使臣进京朝贺文皇帝,结果帖木儿王国使者阿尔都沙以"我国无此风俗"之事,坚决不行跪礼,只行鞠躬礼。

因为在帖木儿王国的眼中,帖木儿王国是个和大明一样强盛的国家,要平等对待。

文皇帝不以为意,三月份展开大阅之后,文皇帝又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

这次,帖木儿国的使臣阿尔都沙一进大营,立刻"叩首触地",绝口不提,我国无此风俗这茬子事儿了。

文皇帝写了一封亲笔书信「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随后大明就降低了帖木儿王国的朝贡规模,从三百人,直接降到了三十人。

胡濙提前和尼古劳兹说好,就是防止出现什么误判。

此时,罗马帝国已经不仅仅是亡国那么简单,到了文明最后消散的时刻。

大秦国也不复当初之规模,再守着所谓风俗,抱着过去的荣光,不就成了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孔乙己了吗?

当今陛下的脾气不是很难猜,陛下压根就不喜欢人跪,但是不代表不跪,第一次见面,哐当一磕头,日后再见,就不用再大礼了。

尼古劳兹却不是很在意的说道:"到了一个地方,就遵从那里的风俗习惯,这在大明叫入乡随俗。"

"胡尚书,我们罗马的公主走过了沙漠、丘陵、山川、田野,是为了和亲,这件事应当如何去做呢?"

胡濙当然知道,那个带着帷帽的姑娘是大秦国的公主,而且应当不会难看,之后兴安作为花鸟使,也是要看一看,长得丑那自然入不得宫。

但是这件事的确是有点违背了礼法。

太宗文皇帝曾经纳过几个朝鲜的高丽姬,但是都是提前沟通,这大秦国直接把人送来了,这不是强买强卖吗?

话分两头说,两国路途之遥远,一个来回至少就得两年,达成和亲的条件,再娶亲,这就四年了,孩子能能生仨了。

而且,大秦国的局势,太糟糕了,这次不送出来,下次还能不能送,就不知道了。

礼法岂是不便之物?

胡濙笑着说道:"你先不让她面圣,待到正使面圣,请到陛下旨意,再到会同馆宣旨便是。"

"但是陛下对域外女子一向不是很感兴趣,这件事能不能成,就不是我说了算了。"

往泰安宫里塞个人有多难?

除了那次选秀选了唐云燕和李惜儿以外,五年了,也就多了个陈婉娘。

还有一个疑似要入宫,但始终没有说法的冉思娘。

陛下对后宫是十分谨慎的,泰安宫水泼不进,滴水不漏。

胡濙没有自找麻烦,陛下对文臣从来都没有放松过一丝一毫的警惕。

尼古劳兹笑着说道:"胡尚书,我国风俗与大明风俗不同,我国风俗,女子也有继承皇位的权力。"

"也就是说,埃莱娜公主,也是继承人之一。"

胡濙对大明礼法极为精通,但是对域外礼法,就不是那么精通了。

他作为大明最懂礼法的人,立刻明白了,这叫做宣称权。

大明为何要捏着鼻子,承认了元朝的正朔地位,甚至给成吉思汗扣了个真人的名头?不就是为了这个宣称权吗?要知道当初大明可是红巾军起家,唱着红巾歌入的元大都,驱除鞑虏,复中华衣冠,可是长期口号。

若是大明哪一天要进攻泰西,那这就是最好的宣称权!

这怎么也要跟皇帝好好商量下,看能不能纳公主入宫中。

尤其是大秦国,也不是传承不过百年的撮尔小国,没有礼法,不懂规矩,这纳入宫中,将来皇子带着大军征战,以光复罗马为由,是个再正当不过的理由了。

胡濙心中思虑万千,却不动声色的说道:"我大明朝臣为陛下马首是瞻,全凭陛下心意。"

"陛下对贵国送来的文牍非常有兴趣,但是这翻译之事,却有点麻烦,不知道尼古劳兹正使,能不能教几个徒弟,学一学贵国文字?"

胡濙要尼古劳兹帮忙培养翻译人才,但是翻译之事,却由大明来做。

唐三藏取天竺取经,还得自己去,这直接送来了,这是天大的好事。

中原王朝从来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善于吸纳和融合外来文化。

这也是文明绵延的最大秘诀,维持中原王朝活力不可缺失手段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