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四百六十七章 泰安宫的经纬度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四百六十七章 泰安宫的经纬度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5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帝国,这个词汇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之后,出现的一个词汇,在狭义上讲,形容由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在政治意义上讲,帝号也代表一种法统。

在西罗马帝国覆灭之后,拥有皇帝这一称号的君主,被视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所以在在同一时期内,理论上来讲,泰西文明中,至多只能有一个帝国存在。

即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

蛮族们的皇帝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东罗马帝国感受到了羞辱,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在军事、政治、文化和泰西诸多蛮族建立的国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征伐。

东罗马帝国如何称呼神圣罗马帝国?

阿勒曼尼亚联合大酋长国。

也不怪东罗马帝国,瞧不起西边蛮族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叫他们酋长国。

谁让神圣罗马帝国一共有七个酋长国,也就是著名的七大选帝侯呢?

一种以七大选帝侯为首,数百个小诸侯国,组成的松散的****,就如同春秋和战国一样,怎么好意思称帝国呢?

帝国,是东西方长期以来,最高的国家政治形态。

皇帝无疑是一言兴邦,一言乱邦的存在,才敢、也才能称之为帝国。

大明在永乐年间,当之无愧的可以称之为帝国。

谁把大明从帝国这一秩打落到王朝的呢?

自然是朱祁镇的兵败如山倒,彻底将大明朝的糜烂,用最猛烈的方式解开,随后的复辟,更是差点把大明带到深渊之中。

朱祁钰谈到了奥斯曼王国进攻君士坦丁堡的意义。

奥斯曼的法提赫,想要把奥斯曼王国变成奥斯曼帝国。

若非也先冒名顶替的远征军,奥斯曼已经完成了从王国到帝国的蜕变。

尼古劳兹对大明的心态,有着清楚的认识,他回答埃莱娜的问题说:大明和奥斯曼只会面和心不和。

在中原王朝的传统观念里,帝王只有一个。

洪武年间所有军事行动,都是在打掉北元帝号,将其打落到北元汗廷。

这就是洪武年间军事行动的政治意义。

"臣明白了。"胡濙领旨,有了最高指示,在和奥斯曼的接触中,礼部就有了分寸和底线。

胡濙认真梳理了许久脑海里最近关于奥斯曼的资料说道:"奥斯曼王国本身是依托于罗姆苏丹国艰难的生存着,蒙古人处死了罗姆苏丹国的最后一任苏丹,罗姆苏丹国灭亡,蒙古大军东归,奥斯曼趁机独立。"

"奥斯曼肯定不是突厥人。"

康成志没有撒谎,他自己本人的确是安西大都护府的果毅都尉康进德的后人,而且能把祖上的事儿说的很明白。

但是奥斯曼的主体,并非突厥人。

和帖木儿王国、白帐汗国、忽鲁谟斯国不同,奥斯曼人并非尽数都是突厥人,甚至主体也非突厥人。

在和罗马使者尼古劳兹反复沟通之后,确定了奥斯曼的渊源。

罗姆苏丹国,又一个想要把东罗马拱掉,自己获得帝号的蛮族。

胡濙继续说道:"大秦国的祖上真的阔过,但是随着疆域的不断收缩,他们的军队规模逐渐的缩减,不得不依靠外来的雇用军团。"

"就像是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八王雇用胡人作为军队,最后被反噬,出现了永嘉之乱,西晋灭亡。"

"奥斯曼是大秦国的雇用兵的主要来源,罗姆苏丹国也是。"

奥斯曼的来历,并非突厥,他们总是在借别人的名号,今天是突厥,明天是蒙古,后天是罗马。

因为他们自己没有。

这也是也先为什么要用大明恭顺王印的原因,也先连可汗都不是,他得先赶到拔都萨莱,才能继承大汗的位置。

印绶,不是自己用萝卜刻个章就可以用。

当被承认和拥戴的时候,即便是用萝卜刻的章也会被人认可。

当不被承认的时候,即便是玉石和金银刻的印章,也是无用之物。

这也是当初孙忠只是短暂借用了一段正统大宝之后,立刻就换成了朱文圭的印玺一样。

因为在大明已经没人认正统大宝了。

朱文圭的印绶,是李贤建立的咨政院撑起来的。

朱祁钰看向了马欢,此人已经五十多岁,但是依旧有着极为干练的眼神。

马欢向明宣宗献出了知名的礼物,麒麟瑞兽,就是长颈鹿。

在宣德九年开始,马欢就一直在写《瀛涯胜览》,瀛者,就是大海;涯者,就是陆地。

这不仅是一本旅游观光指南,还有永乐年间南下西洋各国的地理风貌,人文风情。

大明一直有着关于开海和不开海的争论,一直持续要到了明末崇祯年间,关于隆庆年间设立的月港市舶司管理商舶的撕扯。

马欢、郭琰、工部侍郎王卺等等都是开海派。

马欢一直写了十七年,他想要讲故事,让大明的人知道外国是何等的模样:有一年三熟的土地;有撒把种子躺一年就能喂饱全家的产粮地;有漫山遍野的香料被风打落,被土地吞噬化作尘埃;有踩一脚就冒油的爪哇和忽鲁谟斯。

马欢想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再次激起大明开海的兴趣。

在景泰二年,马欢终于将《瀛涯胜览》写完,来到京师,寻求刊印,始终无果。

"还能下海吗?"朱祁钰看着马欢问道。

马欢想了想大声的说道:"能!"

"多培养一些通事,日后开海了,用得上,兴安,给钱。"朱祁钰示意兴安拿钱。

兴安拿出了一张票证,这张纸,可以到大明的内承运库兑换十万枚银币,做开海通事培养的费用。

这笔钱大约能养一百一十一个于少保的九重堂。

很庞大的一笔数字,这也是朱祁钰开海的决心。

通事堂由礼部负责营建管理,具体账务由户部查账,官吏的任免由吏部进行推选,工部负责营造造船厂、市舶司、码头,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负责训练水师。

锦衣卫、刑部、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负责风闻言事,弹劾稽查不法。

大明为了开海之事,各部正在紧密的配合着。

票证,是朱祁钰用棉钞纸做的银票一类的票据,用油墨,下钢印。

这种票据的钢印,是加螺旋压力机钢印,本身就很难模仿,而且是小范围的使用,为了方便大额银币的支取使用。

朱祁钰无不感慨的说道:"十万银币啊,朕把钱拿出去之后,翰林院、国子监、风宪言官怕是又要骂朕了,什么空耗国帑,学蛮夷之语言,尚蛮夷之风。"

"又是一顶亡国之君的帽子哟。"

亡国之君、钓鱼、斗蛐蛐、掀房子、料敌从宽,都是大明的政治笑话之一。

来自罗马的使者尼古劳兹,大约能够勉强理解其他几种笑话,但是亡国之君这个笑话,尼古劳兹就完全无法理解了。

这是独属于大明的政治笑话,想要理解其中的笑点,必须要深入了解大明的文化和政治,才会会心一笑。

"朕做了个有趣的玩意儿。"朱祁钰拿出自己做的表,笑着说道:"游丝摆轮代替等时性摆锤为计时单元,动力元件是发条,簧片的质量越好,质地均匀,就可以实现精确计时了。"

一个将近半尺高的竹筒粗细的摆钟,放在桌上。

它没有时针、分针和秒针,代替的是五层的计时单位,这也是为何会有半尺高的原因。

"这里面涂了重油,可以有效的防锈,唯一不美的就是它没有抗磁性,不尽人意。"朱祁钰对这个精确计时的表有一点不满。

他尝试使用锡青铜合金或者白铜做成了游丝,抗磁性倒是变好了,但是太软了,用几天走时就变的十分的差劲了。

抗磁性,是需要基础材料的突破了,朱祁钰也没有办法。

朱祁钰给这台钟表的顶端,增加一个如同针粗细的指南针,一旦它开始乱转,就代表着附近的磁场不稳定,需要立刻离开。

这是朱祁钰给李宾言环球航行准备的定位利器。

"是不是可以给商辂他们一些这类的表?他们在做寰宇通志,自然要度量天下。"胡濙拿着那台大约有一斤重的圆筒表,看了许久。

滴答滴答的响声,让人入迷,每一响就是一秒的时间。

朱祁钰点头说道:"可以,等过完年吧。"

朱祁钰将做好、校准好,并且经过十几日验算,并未曾快慢一秒的表,派专人送往了南衙,一共十几台的精确时钟。

在十三日后,李宾言收到了来自京师的精确计时的钟表。

中午时分,通过时间差,李宾言测算出了松江市舶司的经纬度,在地图上标识了出来。

"和我们长期测算的差不多,松江府市舶司的维度是东经5°54′,北纬31°。"贝琳记录下了松江府的经纬度,并且拿一个很细的针,扎在了铜制的地球仪上。

泰安宫的经纬度是0°,北纬39°54′。

贝琳继续做着记录,笑着说道:"陛下送来的钟走时是精准的,南京的经纬度是北纬31°14′,东经2°52′。"

李宾言和贝琳经过长时间的天文观察确定出的松江市舶司的经度和陛下送来的精准时钟的经度是完全相同的。

这就代表着,陛下送来的钟表可以简单用来测算经度了。

这对李宾言而言是个好消息,同样送来的还有一堆的书籍,自然是马欢等人写的西洋胜览。

"把这两台钟表,送往月港市舶司,沿途海测,试试好不好用。"李宾言将手中的钟表送了出去。

大明的第一次四海测验,拉开了序幕,只不过不同的是,这次四海测验,是测地,而不是望天。

大明绘制堪舆图应该改一种方式绘测了,利用经纬度,而不是用传统方式了。

通过较为精确走时的钟表,去测量经度,通过六分仪去观测维度。

在经纬尺度上,去描述大明的山川、河流、城池等等,进而度数旁通。

度数旁通,是大明朝在文化领域大思辨的成果之一。

李宾言在观星台上,多数的时候是充当一个天文生,仰望星空、心怀宇宙。

他走下了观星台之后,他是大明的官员,是两江巡抚。

李宾言手中握着一份来自琉球的书信。

"唐指挥在哪里?去把唐指挥、袁指挥、岳都督和季指挥召集一下吧。"李宾言手中的这封书信重若千斤。

因为在琉球,大明的影响力并没有完全消失。

琉球国王尚金福的弟弟尚泰久是如何离开琉球,跑到大明避难的?

当初袁彬三人组,突袭了抓到了赵明瑞,就是那个坑了赵宋宗室三千子弟,后来李代桃僵,改姓赵的蒲家人。

他们不***。

赵宋对不起天下所有人,唯独没有对不起蒲家,蒲家杀三千赵宋宗室子弟,投降胡元。

太祖高皇帝禁止蒲家人参加科举,他们就改姓赵了。

袁彬三人在琉球,给尚金福身边留下了一个缇骑,负责保护尚金福的安全。

首里城发生动乱的时候,尚金福把弟弟尚泰久交给了缇骑,葬身火海。

最后这名善战的缇骑,将尚泰久送回了大明。

这名缇骑依旧活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缇骑原先并非军户,而是一名王恭厂的工匠,名叫陈五三。

京师保卫战打响之前,陈五三响应皇帝的号召,从铁匠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明京营一名将士。

而后改名陈福寅,就是那次大明军士大范围改名的那次。

陈福寅,在广渠门外跟瓦剌人的先锋打过仗,在德胜门外配合过陛下夺稽戾王龙旗大纛、在西直门外支援过被打到墙角的孙镗,在清风店设伏,死战不退,和阿噶多尔济、也先打的难舍难分。

随后又前往了集宁、河套,最后成为了锦衣卫百户。

陈福寅跟着袁彬、季铎、岳谦,扈从陛下平叛,打通过南北驿路和通往湖广的驿路,随后又去琉球抓了赵明瑞。

为大明出生入死的陈福寅,头功牌都领了一箩筐,本身他是可以跟随尚泰久一起返回大明。

但是陈福寅最后还是没有走,而是回到了琉球。

因为琉球岛上有明人,居住在久米村的久米士族,他们本是闽人三十六姓。

李宾言将唐兴和岳谦等人叫了过来,正是打算对久米士族抗击倭寇的行动做支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