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四百九十一章 登闻鼓响了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四百九十一章 登闻鼓响了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5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朱祁钰朱批了礼部的会试名单,并且让礼部在东华门外放榜。

会试放榜,是个大日子,殿试是成为天子门生,确定名次,会试则代表,是否被选中。

无数的学子听说放榜了,开始向着东华门涌去,如同开闸泄水一样,人头攒动。

而一名来自四川的学子,本来打算去东华门外,看看自己是否榜上有名,可是他走到了东长安街的时候,突然停下了脚步。

这名学子的穿着十分的朴素,就是儒袍都有几个补丁。

大明的举人可是有不少的特权,即便是穷困之家,中了举,那就是贵人中的贵人,可是官老爷,他这副打扮,在人群之中,可谓是格格不入。

这学子看着近在咫尺的东华门,咬了咬牙,探出了一步,又缩了回来,又探了出去,又缩了回来,如此反复几次,这学子终于向东,向着承天门而去。

承天门外有登闻鼓院,乃是周礼。

登闻鼓下有肺石,乃鲜红色,长**尺,形如垂肺,就是敲鼓用的鼓槌。

按照皇明祖训,这登闻鼓和肺石,任何百姓要敲击,有司不得阻拦否则一律坐罪。

可是登闻鼓院有院墙,更会落锁,一般没人去敲。

但是陛下登基之后,在南京皇宫外的洪武门,看到了登闻鼓院破败不堪,甚至还落锁,就让有司把门打开。

这名学子看到了登闻鼓院开着门,肺石上并没有灰尘,便一步步的走了过去,拿起了两枚肺石,用力的砸在了登闻鼓上。

沉寂了五十多年的登闻鼓响了。

城头的锦衣卫初听闻眉头紧皱,这好端端还没到暮鼓时分,哪里传来的鼓声?

但是很快锦衣卫就知道了,登闻鼓院的登闻鼓响了!

缇骑闻风而动,将此人押送到了左顺门内的偏殿内。

按照处置条例,没有人跟他说一句话。

“陛下,陛下,登闻鼓响了!”一个小黄门连滚带爬的跑进了文华殿,张皇失措的说道。

百官刚刚离开,刚才廷议了下关于琉球官员派遣的问题。

朱祁钰严肃的问道:“何人鸣冤?”

小黄门气喘吁吁的说道:“四川草塘县举人李燧,今年进京科举,这考完,就跑到承天门外,敲响了登闻鼓!”

朱祁钰翻动了下手中的进士名单,找到了这个名叫李遂的人,此人是四川镇雄府的景泰元年的举人,赶了五千里路参加会试,并且金榜题名,中了进士。

本来该等待殿试之后,最少也能捞个功名,一个七品官就到了手里了。

可是他锤响了登闻鼓。

朱祁钰点头说道:“奉天殿升坐吧。”

登闻鼓兹事体大,这代表着冤屈无论是在大理寺,还是在刑部,都无法沉冤得雪,才会不得已,去敲响登闻鼓。

朱祁钰很想知道,是什么让这个新科进士,在放榜之时,去敲登闻鼓。

既然敲了,朱祁钰自然不能不理,召集群臣,看看这到底是何等的冤情。

朱祁钰来到了奉天殿坐定。

净鞭三声响,大理寺卿、都察院总宪、刑部尚书、锦衣卫指挥使,悉数到场,这是鸣冤鼓,法司自然悉数到场。

其外还有六部明公,于谦、石亨二人。

与往日里百余人上朝完全不同,朱祁钰很快就来到了奉天殿内坐定。

“是什么事?”朱祁钰拿起了自己的水壶喝了口水问道。

李燧显然不是不懂规矩的人,他都要做进士了,能不知道登闻鼓兹事体大?

但凡是有能鸣冤的地方,他也就不会到承天门敲登闻鼓了。

胡濙站了出来俯首说道:“陛下按照大明祖训,敲响登闻鼓后,任何人不得垂询,还是让这李燧自己上殿说吧。”

这是防止有人在最后时刻,威胁鸣冤之人。

“也对,宣苦主。”朱祁钰点头说道。

李燧就等在门外,他敲响登闻鼓之后,就被锦衣卫保护了起来,期间没有人和李燧说过话。

李燧穿着一个破败的儒袍,走进了奉天殿内,入殿三跪五叩,口呼万岁,行了一个大礼。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说道:“今天是放榜的日子,你不去东华门外看榜吗?”

李燧跪在地上,颤颤巍巍的说道:“草民怕当了进士后,就不敢说了。”

朱祁钰打量着李燧,看来这个李燧他很自傲,觉得自己必中,对自己的实力也有精确的把握。

“平身,起来回话。”

李燧大声的喊道:“谢陛下隆恩。”

“说说是什么事吧。”朱祁钰放下了自己的水杯,颇为认真的问道。

李燧拿出了一本厚厚的奏疏说道:“草民为四川草塘百姓鸣冤,也为四川镇雄府百姓鸣冤,为四川百姓鸣冤。”

朱祁钰从兴安手里拿过了奏疏,看了许久。

李燧是隶属于草塘安抚司,归镇雄府管理。

李燧说的是四川地方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叫做戥头。

戥头,戥子秤分量不够的差额。

具体来说就是在地方在收税的时候,普遍都会加一铜块放在天平的另外一侧,百姓纳赋就要多交这个铜块重量的粮食。

这部分就叫戥头,在鞑清朝,这东西叫火耗。

朱祁钰将李燧的奏疏传了下去,让大家都看看。

戥头的名目实在是太多了,但是李燧按着京师粮价折算了一番,每户大约一钱八分银,也就是四十五斤的米粱。

夏秋两税,就是九十斤粮食。

明朝末年征三饷,最高的时候是每亩地,九厘银。

如果按照一个下农十亩地计算,是九分银,按照富户八顷田算,富户缴纳七两二钱。

这每户一钱八分银,对任何下农和中农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金濂看了半天,面色巨变,愤怒的说道:“陛下,国帑可以是没收到这部分藁税,他们这是借着朝廷的名义,中中饱私囊!必须要严查!”

敢借着户部的名义,巧立名目,恶名归了户部,钱却更户部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金濂第一反应就是愤怒。

主要征收的实在是太多了。

陛下的市舶司的税满打满算也就一成,给银也就六分。

他们居然要一户收一钱八分银,比陛下收的还要多的多!

朱祁钰没有怪罪金濂,这部分的摊派,跟户部关系不大。

李燧继续说道:“草民为这事跑了草塘县衙,去了镇雄府府衙,也到了四川之所找到了布政使,为这事,草民丢了功名。”

“王尚书?”朱祁钰有些疑惑的看向了王直。

这李燧都已经被革除功名了,是如何参加会试的?

王直俯首说道:“陛下,四川的确是递了革除李燧功名的陈条,是以敛钱为名。”

“但是臣查了半天,李燧进京,是破产走了五千里路,未有敛财之举。”

胡濙赶忙说道:“科举,为国取士,自然不能儿戏,这还在查,既然进京参考,臣不敢私,五千里路,路途遥远,臣就让他入了贡院,参加了会试。”

大明革除举人的功名也是要走流程的,这个流程也要经过查补,除了在吏部过一遍,还得到礼部过一遍,这一来二去,流程没个半年时间,压根走不完。

如果放在正统年间,就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办个加急,比如多给点孝敬,同榜同乡同师递个话。

总之就是人情世故。

显然礼部和吏部都没有打算革除李燧的功名。

所以李燧的参考是符合规则的。

大明的秀才如果换算成银两购买,需要多少钱?

金花银一千两,代考作弊至少也要五百两。

举人那就不是钱能买到的了。

“草民找到了四川监察御史陈情,可是四川监察御史总是推脱,今日说有事;明日说不闻其详,等闲不能起参;后日又说草民借机生事。”李燧继续说道。

他是一层一层找上来了的,在地方解决不了,才打算入京来寻找解决的法子。

大理寺卿夏衡赶忙俯首说道:“陛下,这件事归都察院官,稽查百官是都察院的职责。”

俞士悦面色轻松了起来,今天这登闻鼓突然响了起来,那是鸣冤,他刑部能逃得了干系?

结果不是刑狱冤案,他暗呼侥幸。

登闻鼓响起来的时候,俞士悦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这谁啊,有冤情就说,干嘛敲那个鼓?

这说了半天,跟他们刑部没有多少关系。

朱祁钰看向了都察院总宪陈镒。

陈镒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事儿!

根本没人跟他提过,这涉及到了四川一省的大事,他居然在登闻鼓响起之前,一点都不知道。

他无奈说道:“陛下,臣不知其详,臣有失察之罪,陛下,把臣外放为官吧!”

这总宪的位子,不能再坐下去了,再坐下去,命就没了。

王文憋着笑,他就坐了几天都察院总宪的位置,就替了陈循到文渊阁做大学士了。

这活儿虽然辛苦,但是可比都察院安稳多了。

都察院什么鬼样子,朱祁钰倒是清楚,他当初下旨申饬,不让违反宵禁,就有三人抗旨不遵,和会昌伯一起喝酒到了深夜,甚至还推搡辱骂五城兵马司的宵禁军卒。

朱祁钰挥了挥手示意陈镒归班,对着李燧说道:“你继续说。”

李燧振声说道:“陛下,这戥头一户两收,再加上层层摊派下去,可不就是一钱八分,到了百姓头上一年至少就是五钱银子了。”

“五钱银子,陛下百姓劳作一日不过铜钱二三十文,攒齐这五钱的银子得多少时日?”

“各级官僚,借用陛下之威名、威势,搜刮百姓,搜刮上来的东西,上司得一半,州县揣到自己兜里的也占了一半。”

“刚开始干这些事情的时候,还有所顾忌,干了一年二年,成为旧例,再换一任,就开始萧规曹随,经过十年二十年,就变的名正言顺了起来。”

朱祁钰满是笑容的说道:“这件事,朕已经知道了,你先去东华门看榜,不看也没事,朕告诉你,你会试中了。”

“好了,退下准备殿试之事吧。”

“陛下…”李燧还要争辩,胡濙不停的给李燧打眼色,示意他先走。

李燧不知道陛下的秉性,胡濙能不知道?

陛下现在说话平静,对李燧笑着说话,是怕寒了李燧这个新晋进士的心,是在保护李燧。

这件事陛下既然知道了,自然没有不管的道理。

李燧虽然不懂,但是还是俯首告退。

奉天殿内十分的安静,只有风吹打罗幕的声音。

朱祁钰看着李燧离开的背影,陷入了思考之中。

民变是怎么产生的?

不都是像李燧这般,在地方闹不明白,到了京师闹腾,在京师闹腾,结果进了京,却也是闹腾不明白。

四川监察御史什么反应?一推四五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等时日一长,百姓们知道了,这种事控诉无门,也就默默的受这个气,不再想办法控诉。

各级官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所顾忌,后来是萧规曹随,最后就变成了理直气壮,归根到底,官僚们发现,百姓并不能拿他们怎么样,可不就是名正言顺?

百姓就这么受气,就跟个高压锅一样,等到受不了,可不就是民变了吗?

堵不如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些道理,就是刚读完蒙学的士大夫都会说,可是他们怎么做的?

层层围堵。

在奉天殿沉默了许久之后,朱祁钰开口说道:“朕很庆幸,至少还有人肯说,真到了没人肯说,咱大明,差不多也就亡了。”

这话说的,朝臣们都一头冷汗,陛下的联想能力为何如此丰富?

这私下摊派,可以说是潜规则之一,各地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整肃吏治之事,已经在做了。

“练纲在南衙干的不错,让他去四川去,明年年末,朕会派缇骑去暗中走访。”朱祁钰站起身来,走了两步说道:“那个四川监察御史,革罢吧。”

“尸位素餐。”

朱祁钰走出了奉天殿,看着天日昭昭,这些都是二十多年的沉疴旧疾,需要一点点去改变。

他同时还有一丝的庆幸,他搞创收总是生法子,对于加税总是慎之又慎。

在吏治没有整体清明向好之前,加税就是给百姓头上套枷锁。

这些人,好狠的心。

“陛下,陛下四川急报!”一个缇骑风一样的冲了过来,高声疾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