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五百一十六章 断章取义也,小道耳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朱祁钰和胡濙漫步在了大明朝阳门外的街头,因为一些忌讳的原因,朱祁钰并没有走到河边,只是远远张望着通惠河上,那一长排的旗杆。

几乎所有的旗杆都变得光秃秃起来,虽然通州的知县和顺天府的官员,想尽了办法,但是最终,都没有办法把黑眚的尸体,风吹日晒的保存这么久,现在只剩下了绳索。

但是没人敢说,旗杆无用,请陛下撤回去。

那不是跟陛下说,把他自己个挂上去吗?

那些旗杆就那样笔挺的指着天空,那是朱祁钰登基前的一道监国诏。

“今天不是要和尼古劳兹谈到很晚吗?为何过来寻咱来了?”朱祁钰又走了几步,在一个八角亭前的石凳坐了下来,这是一处英烈祠。

英烈祠外加了一个秋千,英烈祠内有花,有瓜果,有祭品。

胡濙将自己和尼古劳兹的讨论说的很详细,他对于东、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报以同情。

罗马已经寿终正寝了。

再往西一些的那个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没多少关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胡濙总结性的说道:“一个族群,在明确的知晓另外一个族群,刚刚应对了一场灭国之灾,如何调整自身的应对措施,以确保群体利益不受损?”

“这种应对措施是否存在错误?”

“如果存在错误,那么这个群体是否意识到这种错误?”

“这是大明大思辨的重要环节之一。”

胡濙抛开了种族、政体、文化等等差异,来讨论大明的人丁政策,是朱祁钰完全没料到的。

没想到胡濙有一天会抛开事实不谈。

朱祁钰眉头紧皱的说道:“据朕了解,大明,或者说中原王朝从来都没有这种人口自我衰亡的困扰。”

“事实上,无论是东汉末年的大乱,还是宋亡之后的沉浮,都没有这种自绝生路的时候。”

胡濙却沉默了许久,才开口说道:“陛下,事实上是有的。”

“永嘉之乱就是这么发生的,和东、西罗马一样,中原王朝差点亡于胡人之手。”

永嘉之乱,就是后世各种文章之中的五胡乱华,其实一直到民国之前,历史给五胡乱华的代号都是永嘉之乱,或者东晋十六国,五胡十六国。

到了民国,伪满洲国建立,为了制造离心力,日寇发明了这个词,进而意图肢解中国的向心力。

大概存的心思是五胡、胡元、鞑清乱得,他日寇怎么就乱不得的想法。

“陛下以为,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应当从何时开始算呢?”胡濙问了一个古怪的问题。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 换源App】

朱祁钰认真的想了想说道:“应当从东汉末年,黄巾军算起,而不应该西晋末年,三马同槽,司马氏代曹后,并没有守住江山。”

“永嘉年间的西晋的晋怀帝和晋愍帝被俘,只是魏晋南北朝荒唐的一部分罢了。”

胡濙俯首高声说道:“陛下圣明,陛下以为,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原因是什么呢?”

朱祁钰看着落叶频频的小路想了想说道:“朕以为,东汉末年人口日益增长,士族不断坐大,豪强并起,民不聊生,民无以为生机,最终不得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搏命。”

“但凡有口吃的,他们也不至于走上死路。”

“朕私以为如此。”

“然也。”胡濙一看陛下没有同情汉献帝的遭遇,而是站在了百姓的立场,就知道陛下还是那个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陛下。

这就很容易奏对了,至少胡濙知道自己屁股该坐在哪里。

如果陛下同情汉献帝的悲惨遭遇,和司马氏的无奈之举,胡濙会把话说的委婉点。

但是陛下一开口,胡濙就知道屁股还是坐在百姓这头儿,那他说话就不会那么客气了。

胡濙满是感慨的说道:“东汉末年从黄巾军算起,一直到司马炎平定东吴,打了整整一百年,万民凋零。”

“可是打完了之后,百姓们依旧不肯繁衍生息,当时北方、胡汉杂居,而南方则是蛮汉杂居。”

“司马氏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是听从朝臣们的谏言,将胡人迁徙出疆域,以江统等人的《徙戎论》为主,驱逐胡戎。第二个选择就是贾南风为主的已夷为兵。”

“最终司马氏选择了已夷为兵。”

“然后汹涌的西晋八王之乱,让刚刚安定二十余年的中原打的千疮百孔,胡人内迁成了可怕的威势。”

“最后酿成了西晋末年,两帝北狩的悲惨遭遇。”

朱祁钰一愣,这似乎和西罗马的灭亡方式极其相似,都是已夷为兵,最终被已夷为兵的蛮族占了皇帝的宝座。

司马氏的选择是司马氏无能的表现,历朝历代对司马家的评价都差到了极点,实在是大一统王朝里,属西晋拉了。

“没人可用,是当时的困局之一,按理来说战争已经结束了,可是二十年了,这人口却迟迟上不去,陛下可知其中根由?”胡濙询问道。

朱祁钰回忆了一下说道:“魏晋南北朝最出名的就是七姓十家了吧。”

“九品中正制让士族把持了朝政,而地方土地兼并,在西晋建立之后,就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魏晋南北朝是最像罗马法家长制的时代,是宗族制完全大于科层制的时代,是晋元帝要被琅琊王氏“册封”的时代。

西晋灭亡的理由和西罗马几乎相同,甚至连过程都是相似的,都是本族百姓不肯繁衍,不得不让蛮族充斥军营,最后蛮族破城,最后废掉了皇帝。

胡濙嘴角嘴角抽搐了下说道:“所以,中原王朝也经历过那个时间,北方承平超过了五十年,本来三代人,应该繁衍起来了!”

“可是一直到永嘉之乱,汉人的人丁稀少到无人可用的地步。”

“这是西晋的失道。”

朱祁钰颇为认同的说道:“朕收回之前那句断言,胡尚书说的问题的确需要警惕。”

“后来苻坚给魏晋南北朝乱糟糟的世道,开出了药方,他希望用仁政来缓和矛盾,以为仁者无敌。”

“他灭燕之后依旧给慕容暐、大将军慕容垂为高官,还手握实权,灭掉姚襄后,同样分封羌人的首领姚苌为长官。”

“最终都成了苻坚的催命符。”

“淝水之战,投鞭断流,最后被杀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苻坚最终被姚苌所杀。”

前秦天王苻坚给出的药方是建立一个因为仁政,各族其乐融融的天下,但是他失败了,他的药方灵不灵不知道,但是一场军事冒险的时代,把苻坚送上了断头台。

苻坚非常喜欢一篇文章,叫孟子见梁襄王。

梁襄王问孟子,这乱糟糟的世道,怎么样才能勘定?

孟子说:定于一,一统天下。

梁襄王再问:怎么样才能一统?

孟子曰:不嗜杀者,能一也。

在魏晋南北朝的征伐年间,屠城就跟家常便饭一样常见,各种把人当军粮更是层出不穷。

但是苻坚征战一生,未曾大屠一城一地。

前秦天王福建,的确是仁君典范,最后也因为这个仁字,最后,被他宽宥的羌人姚苌杀掉了这位仁君。

胡濙在跟陛下讨论魏晋南北朝的大思辨,这是苻坚的思辨。

“陛下,最后府兵制的出现,就是陛下所说的劳动资料的变革,最终奠定了唐之鼎盛。”

魏晋南北朝的思辨进行了四百余年,真的从头说到位,怕是要说道明年中秋节也说不完。

胡尚书并不打算打扰陛下陪泰安宫的家人过中秋,所以选择了长话短说。

本来唐朝之鼎盛,应该在隋炀帝杨广手中绽放,可惜杨广梦忆江南好。

隋朝的建立,是中原王朝四百年的大思辨的结果,在这四百年的时间里,地方离心力的彻底破产,世家大族的末日随着府兵制的到来,慢慢走上了终结的道路。

生产资料的改变,导致了生产关系的改变。

杨广就是什么都不做,他带着四百年大思辨的成果,也能混个千古完人之类的当当,可惜最后成为了网庙十哲。

胡濙稍微犹豫了下,眼神变得锐利了几分说道:“陛下,其实正统年间,人丁并不兴旺。”

“寰宇通志修了一部分了,臣看了许多地方志书,二十岁到六岁的人口,不足宣德十年出生,也就是三十岁到二十岁年龄段人口数的一半。”

“正统年间还算了不到十五岁的成丁。”

朱祁钰陡然瞪大了眼睛,眉头紧蹙的说道:“啥玩意儿?!”

度数旁通以来,朱祁钰要求将人口分年龄统计。

十五岁以下,十五岁到三十岁,三十岁到四十岁,四十岁以下等计数。

寰宇通志还要修个几年,尤其是人丁核查这件事,是大明朝考成法重中之重。

结果现在胡濙告诉他,大明正统年间人口不增反减,让朱祁钰瞪大了眼睛。

胡濙犹豫了下问道:“陛下当初李贤上书,请求裁撤鞑官、鞑军,稽戾王不从。”

这件旧事朱祁钰当然知道。

土木堡天变之中,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就是大明的鞑官,他们带领的鞑靼马队,前往鹞儿岭拒敌。

朱祁钰当时心里有点疑问,是不是这些个鞑官带着鞑军,不肯力战,才搞出的土木堡惊变?

于谦在京师之战打完之后,巡视边防,朱祁钰还专门叮嘱于谦去鹞儿岭看了看。

尸体是不会撒谎的,鞑靼马队全军覆没。

胡人恭顺侯吴克忠伤了一条腿,被打下了马,但是拖着半个身子还在射箭,最后箭矢射尽力竭被刺死。

吴克忠和吴克勤死在了鹞儿岭,都督吴克勤更是身中十数创而亡。

朱祁钰将土木堡之战前前后后研究过许多次,大明军在撤退途中,突然转向,稽戾王忽然驻跸意决战,是导致了土木堡惨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土木堡惊变跟鞑官没多少关系,朱祁钰在得到了于谦的调查之后,没有为难吴克忠和吴克勤的后人。

但是胡濙说到这件事,让朱祁钰的眉头紧皱了起来,李贤难道是在空谈吗?

还是说,当时的鞑军、鞑官人数太多,引起了朝中的非议?

胡濙从翰林院拿来了一本修了半截的寰宇通志,递给了陛下。

“丁不足半,国无丁可用亦无役可派?”朱祁钰看完了这本半截的寰宇通志,这是江苏省部分。

正如胡濙所言,壮丁不到一半,大明没有成丁可以用。

朱祁钰眉头紧蹙的说道:“可是朕看到不是这样啊,朕京师之战、河套之战、平定南衙叛乱、建设水师,没见缺少人手啊。”

“尤其是河套地区,还有百姓自发前往。”

“湖广还有三十多万的苗民躲在大山里,不肯出来,朕到现在没啥好法子解决,只能用农庄法一点点解套。”

“人地矛盾闹到朕面前了啊,这不是说大明人口多到放不下了吗?”

朱祁钰问了一大串,这么久了,他干什么都是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完全没感觉到人丁上的危急。

可是数字是冰冷的。

胡濙老神在在带着莫名其妙的笑容,他没说话,而是看着秋风吹拂着落叶,飘落到地上。

他相信英明的陛下能够想明白这个问题。

朱祁钰终于回过味来,将手中的半本寰宇通志扔在了胡濙身上,嗤之以鼻的说道:“好你个胡濙!差点就上了你这个老狐狸的大当了!”

“哎呦!”胡濙赶紧接过了那半本寰宇通志。

胡濙给朱祁钰下了个套。

他打一开始说的参考系就是宣德年间。

可没说大明没有人地矛盾,也没说大明人口少,只是在说,正统年间冬日之序的带来的恐怖影响。

随着前段时间的六部尚书联合文渊阁、都察院、翰林院上万言书言政令得失以来,都有了极大的改观。

胡濙满是笑容的说道:“陛下,这就是文人的常见的路数,断章取义也,小道耳。”

半本寰宇通志,可不就是断章取义吗?

朱祁钰斟酌了下说道:“但是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探讨下的,得让百姓乐意生孩子,就得拿出真金白银来,让他们感觉到日子在变好,否则说再多就是白扯。”

“就是你说的那两个字,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