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五百一十八章 哪有同党?都是陛下的臣子(恭贺“打磨z”成为本书盟主!)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商舶带刀是李宾言搞出来的潜规则,这个规则是当初密州市舶司的无奈之举。

现在李宾言想要将港口之内,不得张弓填药,改为大明海内,不得张弓填药。

“陛下,大明水师已经有二十艘战座船,明年这个时候,又会有两千料福船七艘,战座船四十余艘下海,陛下,应该让商贾们习惯安静的大明海域了。”李宾言认为到时候了。

而朱祁钰认真琢磨了许久说道:“不够,实在是他少了,朕当初在南衙的时候,问过徐承宗,当初永乐年间,一千三百多所巡检司,有超过万艘巡江、巡检、战座船。”

“即便如此,当初也未曾禁止张弓。”

“不妥,万里海塘也是大明海,依旧不安稳。”

南洋、万里海塘都是南海的别称,大明朝在琉球列岛有了战座船和巡检司,可是南洋呢?

鸡笼岛以北,大股倭寇和海盗被平定,可依旧不是很太平,南洋就更不太平。

而且,几十条船,等于没有船!

哪里有什么海疆安全的说法?

李宾言这才意识到自己这话说的有点问题。

万里海塘也是大明海域,彭遂四处立碑,不就是为了确界吗?

宽泛的让所有商贾不得在大明海域内不得张弓填药,是一刀切的懒政,需要进行区别对待。

朱祁钰摇头说道:“还是离港之后,允许张弓填药,以防万一。”

“海盗很猖獗啊,无论海商忠诚与否,都是朕的臣工万民,朕不能让他们在大海上,陷入违反大明律法和保护自身的矛盾之中。”

朱祁钰之所以如此决定,是因为即便是到了后世,有一定的国际秩序的时候,多少海船还被各种海盗骚扰?又诞生了多少安保公司?

朱祁钰可不认为现在海面上是太平的,即便是李宾言认为大明海域已经处于高安区,可是朱祁钰却不这么认为。

“可是陛下,海商势大,名义为商,实际为匪,在海上横行无忌,海船倾覆之后,更是无从查起。”李宾言眉头皱成了山字形。

海商可不是什么善与之辈,他们在海上百无禁忌,名为商实为匪,如此日久,到时候,倭患又起。

“再有五年时间,再议此事吧。”朱祁钰认真考虑之后,依旧不肯听从李宾言的想法。

正因为有人不老老实实的当商贾,在海上劫道,朱祁钰才不肯下这道禁令。

再给大明五年的时间,至少得有上千艘的战座船,有数百艘的宝船之后,再讨论这个问题才合适。

归根到底,还是船太少了。

李宾言认真的琢磨了下,才开口说道:“陛下英明。”

他理解了陛下的想法,即便是海商们不那么忠诚,但是陛下还是把他们当成大明的人。

“朕知道你和李贤都深受势要豪右之迫害,对他们恨之入骨,朕可以理解,可是朕以为,他们在没有入罪之前,是大明人。”朱祁钰说的是法学的基本属性,审慎。

大明律有云:强盗及万恶访犯,新犯死罪,皆三推六问,情真罪当,始上长枷监候。

司法审慎,是中原王朝自周始至今的一种重要的人文精神。

《尚书》曰: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

如果犯了错,不应该由为上者主观的认定有罪,而是审问、查找证据,反复查补之后,确实有罪,才应该处罚。

这是司法审慎的基本态度。

即便是在春秋战国时候,法家追求的大同世界,是一个用法治国,一切一断于法的世界。

但是法家依旧反对有罪推定。

法家的思想集中在了法、势、术、刑、罚、赏、利、公、私、耕、战等内容上,但是无论从哪一点看,法家的任何人都不支持任何的有罪推定。

死刑,也在唐朝之后形成了完善的三复奏的流程,就是为了防止不可挽回的司法悲剧的发生。

在历史上总有些冤案让人扼腕痛惜。

比如南宋初年的赵构杀岳飞的大案之中,秦桧为相十三载,都没有给岳飞编出来一个合适的罪名来,最后只能以莫须有三个字定调。

秦桧查抄了岳飞的府邸,发现了岳飞的甲胄,就想以私藏甲胄定罪。

可是那件甲胄之上,伤痕累累,是御赐之物。

秦法,毫无疑问是法家的代表,当年始皇帝收天下刀兵铸十二金人。

百代皆秦法,并无什么本质的不同,都说始皇帝收天下刀兵,可哪朝哪代都是禁止私藏强弩、甲胄?

嘴上说的不要,可是身体力行的时候,还是很诚实。

私藏一具甲胄、强弩流放三千里,私藏三具甲胄、强弩杀无赦籍家,家属流放。

若是樵夫,带刀劈柴,很合理。

若是猎户,带弓打猎,很合理。

可是私藏甲胄,意欲何为呢?所以,私藏甲胄,往往等同于造反。

朱祁钰接着说道:“前段时间四川成都府眉州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叫王耳的乡农,被怀疑偷了一头牛,在眉州知州的严刑拷打之下,屈打成招,惨遭冤狱。”

“这头儿知州刚判了流放,那头儿,那头牛自己回来了。”

“结果这个眉州知州为了防止被有司考成,更怕屈打被发现,就把这头牛私自打死,坐罪王耳,最终酿成了赭衣半道,群盗满山。”

赭衣,就是囚徒的赤土色衣服,冤狱越来越多,囚犯最后逃跑,到了山上当了群寇。

“后来这王耳跑了,这知州被王耳杀死在了家中,有司前往查补,才知道了这其中详情。”

这个案子里,知州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百姓落草为寇,惶惶不可终日。

四川总兵官方瑛前去平定群寇,查补之后,才只能徒叹奈何,方瑛将王耳押解入京。

事实清楚,王耳也认罪了。

可是所有事,都是因为司法不慎,引发彻头彻尾的悲剧。

但是朱祁钰话锋一转,继续说道:“审慎是必然的,但是也不能变成前宋那般模样,重入轻出,疑狱,汜与众共之,众疑,赦之,那就失去了司法的独立性。”

整个宋代司法,都坚持“重入罪,轻出罪”的传统,不慎放跑了罪犯,不是天大的问题,无辜者蒙冤入狱,才被视为天大的问题。

带宋的司法,将死刑尽量处理为刺配,刺配的尽量处理成流放,流放的处理为杖刑,杖刑从轻为笞。

高喊着刑赏忠厚之至,把司法视若玩物。

稍微有人质疑,就有人裹挟声势,把死刑变成了流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

李宾言思考了许久,终于理解了陛下的话。

陛下这是在训诫。

当初他李宾言在松江市舶司搞钓鱼执法,被陛下批了一句,过犹不及。

时至今日,陛下依然在训诫他,不要再犯那样的错误。

陛下借着海商商舶张弓填药的事儿,说的却是李贤和他,在南衙执法的底线问题。

有案必查,有罪必纠。

但是不能把没有的罪名扣在别人的头上,那是制造冤假错案。

这算是敲打吗?

李宾言认为不是,如果真的要敲打,陛下应当收回他的永乐剑就是了。

陛下是希望李宾言真的堪任左膀右臂的肱骨之臣。

李宾言俯首说道:“臣谨遵圣诲。”

朱祁钰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李宾言听懂了他话里的潜台词。

训诫这件事说的重了,君臣相隙,说的轻了,臣子不当回事儿。

显然李宾言听进去了。

“如若朕在松江市舶司,可能会做的比李爱卿更加过分。”朱祁钰看着李宾言感慨的说道。

他想起了当初的旧事,李宾言当时为何差点栽赃到了解帧期身上?

因为李宾言当时已经怒极。

整个舟山海战,作战一共才死伤了两百余人,结果因为奸商供给的猪肉**,用猪血涂抹掩盖,导致死了三百余人死在了庆功宴上。

换成朱祁钰,怕是要发疯。

整个大明,没人能管得住他,他是皇帝。

“李爱卿。”朱祁钰忽然开口问道。

李宾言赶忙俯首说道:“臣在。”

朱祁钰欲言又止,换了个话头儿问道:“回京之后,见过胡尚书了吗?”

“还未曾见过。”李宾言满是疑虑。

朱祁钰抿了口茶,笑着说道:“一路舟车劳顿,就别再朕这耗着了,去见见胡尚书,然后回家团圆几日,再往南衙。”

李宾言提起了自己的百事大吉盒,俯首告退。

李宾言离开聚贤阁之时,成敬带着一堆人来还剑,这聚贤阁虽然不是皇宫,可是陛下在哪里,哪里就是丹陛,他自然没有资格佩剑觐见。

“李巡抚,这是永乐剑。”成敬先把剑还给了李宾言,然后将奇功牌的大礼包,给了李宾言一份。

主要是三经厂印了一大堆的书籍,一盏明灯,一辆新车驾。

李宾言在舟山海战之中,有总督军务在身,得获奇功牌一枚。

可是李宾言在舟山海战之后,一直未曾回京,牌子是送过去了,可是这大礼包一直没领。

“谢过大珰。”李宾言坐上了新的车架,前往了官邸。

他拿了拜帖,去了胡濙的府上。

胡濙不是很忙,在自己的小阁楼上,见到了李宾言。

“陛下让你来的?”胡濙上下打量了下李宾言,这个儒学士,现在的精气神和过去已经完全不同了。

浑身的煞气。

“是的。”李宾言不知道陛下为何让他来见胡濙,按理来说,他的职务和胡濙没什么瓜葛,要见不是更应该见金濂吗?

他挂的是户部右侍郎的印绶,在松江任巡抚。

胡濙稍微琢磨了下,立刻就懂了。

李宾言身上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了朝堂狗斗术,他就这么回京,在京师这无底潭之中,怕是得淹死。

陛下让李宾言来胡濙这里学狗斗术来了,会用不会没关系,手段必须都要知道。

胡濙坐直了身子,笑着说道:“胡某不才,痴长几岁,有些忠告告诉李巡抚。”

“谢胡尚书。”李宾言赶忙坐直了,他甚至都不知道这一趟到底要来做什么。

胡濙认真的回顾了一下自己的一生,感触良多,他是生在洪武年间,在建文年间出仕,闻达于永乐年间,屹立朝堂四十年的大明常青树。

胡濙十分确切的说道:“任何一件事,在没有尘埃落定的时候,不要相信任何人,只相信你自己。”

“在官场上,没有谁是谁的人。”

“都是陛下的臣子。”

李宾言愣愣的看着胡濙,这啥意思?!

“陈循。”胡濙想到了一个人,陈循,那个穿儒袍进殿,最后被罢官回乡的文渊阁大学士。

陈循就是忘了这一点,所以他临到了,晚节不保,狼狈回了家。

胡濙十分郑重的说道:“你切记,没有谁是谁的人。”

“即便是依靠裙带,节节高升之人,他也是他自己,不是谁的人。”

“这世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党羽,同榜、同乡、同师,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今日的同盟,明日就可能倒戈相向。”

“没有谁,是谁的人的说法,在没揭开锅前,全都可能是敌人,也全都有可能是同盟。”

李宾言瞪大了眼睛,胡尚书这个观点,和他的认知相悖。

那么多同榜、同乡、同师,拉帮结派,朝中山头林立,都是假象?

官场是最大的名利场,可是在这里生存的第一要务,却不是名利,而是谨记自己的身份。

如果薛定谔和胡濙异世相遇,肯定有很多话要说。

薛定谔说在未开箱的时候,没有人知道猫是死死活。

胡濙说在未尘埃落定之时,没有谁是同盟,也没有谁是敌人。

胡濙忽然想起了景泰元年改元的那天,他低声说道:“当初王直其实非常反对废稽王世子的太子位,不肯参与废太子之事,陈循抓着王直的手,在请旨废太子奏疏上签的名。”

李宾言呆滞的问道:“陈循…不是反对废太子吗?!”

胡濙给李宾言续了一杯茶说道:“时至今日,王直依旧是吏部尚书,还在泰安宫里教导皇嗣,可是陈循却离开了朝堂。”

“世事难料。”

“这就是我说的,我们入朝为官,就只是陛下臣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