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六百九十六章 陛下为何谋反?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六百九十六章 陛下为何谋反?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5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于谦看完了徐有贞的草稿,是爱不释手,他知道徐有贞为何两个月不面圣了,也明白了徐有贞为何不打算回朝堂了。

就这草稿上的一百余处桥梁,真的建成了,天堑变通途,大明南北将真正的变为一体,互通有无。

“还是太难了。”于谦放下了草稿,徐有贞的设计并没有那么多花里花哨,而且确实可行,是可以实现的。

但问题是,大明造不起。

没有那么的钢铁、没有那么多的水泥,甚至钢铁和水泥的质量也达不到徐有贞的要求。

于谦十分郑重的拍着徐有贞的草稿说道:“我们可以先做的简单一些,比如在乌江、岷江、汉水、赣江、钱塘江等地,从水浅之地开始营建,一点点的做。”

徐有贞不住的点头,回答道:“嗯,于少保所言,也是我的想法。”

退而求其次,在一些水浅的地方,进行造桥,一点点培养产业工匠、一点点进行技术积累、一点点提高钢料泥料的质量,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最后,在长江上建造一座座大桥。

于谦和徐有贞少有的在这件事上达成了一致,而后双方就四万里长江主干道的疏浚,碰了个头,于谦着重强调了为何要疏浚四万里水路,而徐有贞从技术的角度,说明了技术的难点,同时保证在五年之内,将四万里水路疏浚完成。

徐有贞起身告别之际,说道:“自古变法者,善终者寥寥,徐某告退,于少保珍重。”

徐有贞仍然是典型的保守派,他认为陛下就是什么都不做,大明也会更好,他总觉得,过犹不及。

只是他忘记了,当初在张秋的时候,他和陈镒二人,为何要带着百姓吊死了缙绅,打开了那些粮仓,赈济灾民。

有些事,一旦开始,便没有了退路可言。

“珍重。”于谦站了起来送行,走到门前时,他忽然开口说道:“徐巡抚,过七日,陛下要在新港设宴送行,你介时仍在松江府吗?”

徐有贞犹豫了下,欲言又止,思索了片刻说道:“在,这月余都要在松江府确定物料扑买事。”

“到时一起去看看如何?”于谦发出了邀请。

管他是否是政敌,先拉上贼船再说。

徐有贞知道推却不得说道:“一定会去的。”

徐有贞也是朝堂狗斗的老手了,他知道这次陛下要送什么人,也知道于谦为何非要拉他上贼船。

日后被人编排,日后被人谩骂,他徐有贞也是榜上有名,而且还是个大叛徒的形象。

徐有贞有拒绝的余地吗?他没有。

他只要想完成四万里水路疏浚、二十万里水路疏浚、数以千计的江河大桥的落成、上百座长江大桥从图纸变成现实,他就没有办法拒绝。

徐有贞也想明白了,骂就骂呗,又不掉几斤肉。

反正他赤着脚、穿着蓑衣和陈镒在河套治水,变成抠脚大汉之后,早已经斯文扫地了。

既然早就背叛了自己的所出的阶级,选择了背叛,那就背叛到底。

于谦笑容满面的看着徐有贞的背景,这人一旦有所求,就很好被利用了,而且被利用后,还心甘情愿,唾面自干。

当然,好听点,也可以说徐有贞迷途知返。

想要变法成功的核心是什么?

消灭一个阶级,就要有新的阶级填补,想要让一个政令能够顺利推行,并且持续,消灭一群肉食者,就要创造一批既得利益者。

商鞅变法严重伤害了贵族利益,但是他创造了一个军功名田的利益集体。

通衢九省的二十万里水路疏浚,是为了创造九省之地的利益既得者,他们享受了开海的好处,日后就是东南海商支持下再次掀起禁海风力事,反对禁海的风力强过对方。

于谦是为了让陛下开海大计,不会人亡政息。

时光荏冉匆匆而过,七日的时间很短很短,大明松江府别苑的御书房内,朱祁玉手里拿着一些卷宗,正在朱批。

这都是松江府、应天府、浙江、湖广、江苏、凤阳等地查获的一批拆股认筹的庄家桉件。

费亦应因为把海船拆股认筹,搞得风生水起,最终被魏国公徐承宗放弃。

而后,将商舶拆股认筹,就列入了朝廷的打击目标。

如果说拆股认筹是将出海远洋的风险,平均均摊到了每一个认筹的股东身上。

那么按理来说,出海远洋的利益,是不是也该均摊到每个认筹的股东身上?

这么简单的逻辑,不出意外的出了意外。

因为大多数的拆股认筹的商舶,在海上转一圈回到大明之后,不仅不赚钱,还赔钱了…

一本万利的海贸事,船全须全尾的回到了大明,船舱里是堆积如山一样的白银、香料、粮食。

可就是赔了!

问题就出在了账目二字上,他们故意做高了成本,降低了盈利,出海转一圈,压根不给认筹的小商小贩们分哪怕一厘一毫的红利。

风险你来担,利润我来拿。

这种狗罕见的把戏,是李宾言、李贤、徐承宗提前预料到的情况,商舶私下拆股认筹,就变成了朝廷打击的重点对象。

大明造船业可谓是大明冬序之下,仍然如火如荼进行的产业,其衍生出的产业链,养活了不知道多少上游和下游的产业。

以造船业为驱动,本来也是一件好事。

可是这件美事,也不出意外的出现了意外。

夏时正这个被送进了大明解刳院的家伙,搞出了一套差点击垮大明造船业的买卖来,夏时正把造船事,弄成了期货。

商场如战场,战场上船越大,火力越强,越占便宜,海贸事也是如此,商舶越大,赚得越多。

夏时正名下的四个造船厂,搞出了一个三千料的三桅大船来,这船大归大,可是如此吨位,却只有个三桅,那能动弹,就算造好了,在海上也只是能动。

这船夏时正压根就没造,他长期从事海贸,能不知道三桅的三千料船根本不能海贸?

所以他将只存在账面上的船,进行了拆股认筹并且许以厚利预售。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找了许多的托儿,不断哄抬着拆除股的票证的价格,反复发票收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这个期货船连造都没造,压根就没办法交付,已经酝酿了两年之久,这盖子终于捂不住了。

夏时正有两条选择,第一条是逃,第二条自然是想办法让盖子继续捂下去。

正值大皇帝南巡,就是夏时正不搞刺王杀驾,他的下场也是解刳院,夏时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剑走偏锋,想要搞个大新闻出来。

朱祁玉合上了奏疏,啧啧称奇的说道:“这帮家伙,总是能够把风险均摊到百姓的头上,还真是熟练啊。”

“他其实明明可以抢的,他还搞出了一个期货船来骗。”

兴安想了想说道:“抢只能让人倾家荡产,可是骗可以把人骗的负债累累。”

“好多人为了抢这拆股认筹的票证,把自己的田地、房子质押给了钱庄借钱。”

“钱庄可不管他是不是假的,钱庄收不到利钱,就要去破门灭户的催收了,再收不到,就收地收房了。”

朱祁玉嘴角抽动了下说道:“有理。”

兴安说的很有道理,打家劫舍的流匪们,顶多把人抢的干干净净,可是这夏时正造船,可是把人骗的负债累累。

朱祁玉站起身来说道:“午宴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就去新港吧。”

他今天要去给那群逃离大明的肉食者,礼送出境。

刘天和得到了登船通知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居然是直接在新港登船。

叶衷行实在是太大胆了!

刘天和一早就派了人在新港附近转悠,但是他并没有看到有扎眼的人物,而后刘天和发现了叶衷行的身影后,确定了的确是登船日。

“刘商总来了。”叶衷行看着走过来的刘天和,皮笑肉不笑的说着客套的话。

“叶商总是不是胆子太大了些,这可是大白天啊。”刘天和神色匆匆的说道。

叶衷行反而满不在乎的说道:“新港全是李巡抚的人,我都不怕,你怕什么?”

“刘商总,这次不走,下一船得半个月后了,下一船再不走,这信风就过了,就等下年四月份了,你今天走不走?”

“不走。”刘天和勐的摇头说道:“我今天来是有一批货到港,过来接收的。”

刘天和还是不信任叶衷行,他得等等看。

叶衷行听闻之后,就失去了和刘天和谈话的兴趣,而是招呼着要走的人上船。

整个上船的过程,井然有序,而且答应护航的战座船就停在不远处,等待着船舶开船。

朱祁玉、于谦、徐承宗、徐有贞等一干朝臣,都在新港的观澜阁的五楼静静的看着登船之人。

长约一百一十余丈的栈桥从新港的岸基伸向了大海,宽余十丈有余的栈桥外是铁索护栏,桥面上站满了登船之人。

观澜阁是八角亭阁,就建在半圆形的防洪堤之内,海风吹拂着阁楼挂着的风铃发出了悦耳的声响。

朱祁玉伸着手,慢慢紧握,在他的视角里,刚好能抓住那些要逃离的人。

“兴安,酒。”朱祁玉松开了手,将一杯好酒,倒下了四楼的屋檐之上,全当是送行。

李宾言有些生闷气一样,愤愤不平的说道:“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走?那么高的抽分,五成的家当,居然都舍得!”

“大明有什么不好的!他们只要不贪赃枉法,踏踏实实的做生意,安安稳稳的有何不可?非要出海去?”

李宾言还是那个李宾言,别人早就已经想明白的问题,他想不明白也就罢了,还当着陛下的面儿问了出来。

这些人为何执意要走,无论怎么劝,都劝不住。

朱祁玉负手而立,并没有说话,大家都很安静的看着船锚起锚,牵引的船舶将大船缓缓的脱离了港口,而大船升起了船帆,脱离了牵引的船舶,向着辽阔的海面而去。

“为什么要出海?你自己都说了,要遵纪守法的做生意了,他们怕啊。”朱祁玉回答了李宾言的问题,但是似乎又什么都没说。

李宾言还是有些湖涂,但是也没有再问下去。

叶衷行缓步上楼,将一本厚重的账目,递给了兴安,恭敬的说道:“陛下,此番抽分,实收八百三十二万四千六十七银币。”

“嗯,很好,入席吧。”朱祁玉点头,示意计省将账本拿走核算,要和松江市舶司再次记账,多次核算。

王振当初是一千两一次可以吃席,朱祁玉这边价格高了些,毕竟他是皇帝。

八百万银币,叶衷行有资格入席了。

朱祁玉拿起了酒爵大手一挥说道:“开席!”

作为皇帝,朱祁玉仍然是非常谨慎,不随便服用水食。

他得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否则下场不是脑洞大开,就是心花怒放。

李宾言的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回答起来并不容易。

这个问题的答桉,可以归咎为六个字:陛下为何谋反?

秦始皇迁徙天下十二万富户以充咸阳,把六国旧贵迁到咸阳,给秦国的军功爵将士腾地方。

汉武帝下《迁茂陵令》,迁天下三百万钱以上的富户移居茂陵。

而后汉武帝又颁布了《算缗令》,一千钱收一算,一算为一百二十钱。

天下豪强巨贾,怎么可能坐以待毙?纷纷隐匿资财,汉武帝又颁布了《告缗令》,鼓励告发算缗不实。

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算缗令配合告缗令的组合拳,打的这些个豪强富户,措手不及。

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打击隐匿人口的寺庙,捣毁寺庙,废除淫祀,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打击豪强士族,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建立了第一个寒门掌机要的朝代。

在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大思辨中,出现了均田制建立的府兵制,也正是因为均田制,让隋唐的国力鼎盛。

而到了大明朝,大明太祖高皇帝更是行军卫法,设立登闻鼓,鼓励百姓将贪腐官吏扭送京师,常熟县老农陈寿六将常熟县令顾英五花大绑,送到了南京,敲响了登闻鼓。

朱元章闻之欣喜若狂,不但亲自接见了陈寿六,还赏赐了二十锭宝钞,免除了陈寿六一家三年的赋税,并且下旨常熟地面,不得为难陈寿六。

这新港百丈栈道上要逃走的人,并非没有抵抗过,做了一切,发现还是斗不过大明皇帝。

一旦严刑峻法的敕谕从天而降,再逃就来不及了。

“陛下,鸽路有消息,倭国的山野袁公方来信儿了。”兴安从小黄门手里拿过了书信,查验之后,递给了陛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