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七百四十三章 公权和私权的界限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漳州香料厂的七个人,做出了樟脑丸和万金油,是否值得朱祁玉赐下奇功牌?

自然值得。

因为樟脑丸可以驱虫。

大明最尊贵的亲王,襄王殿下在贵州的时候,曾经因为蚊虫叮咬患上了疟疾,持续发烧了将近一个月,一只脚都踏进了鬼门关,才挺过来没有以身殉国。

可想而知,樟脑丸的驱虫,对大明的益处,那是生万民之物。

朱祁玉的车驾继续向前,他走的并不是很快,因为扈从的三千缇骑有近半数乔装打扮,四处风闻言事去了。

大明皇帝陛下的南巡是务实的,是要深入基层了解详情的,而陛下最讨厌的就是粉饰太平。

如果是因为能力不足,或者问题根深蒂固导致出现了问题,大皇帝并不怕事儿,甚至会给予帮助。

就比如姚龙搞定不了江西的学阀,大皇帝就亲自前往江西解决。

大皇帝讨厌粉饰太平,是因为这种层层遮遮掩掩,搞出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假象,是将问题一点点掩盖,小病也拖成大病,最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早诊断、早治疗、早痊愈,是朱祁玉一贯政治主张,所以在南巡的路上,朱祁玉一直散出了自己的缇骑,在风闻言事。

南衙的遮奢豪户的感觉没有错,真的有把刀在他们的脖子架着,一旦发现不法事儿,朱祁玉绝不会手下留情。

其实陈镒、滕昭等地方官员的奏禀,也反应出了福建现存的最大问题,那就是成丁太少了。

福建诸府,遍地跑的都是些孩子。

本就不多的青壮劳力,为了多赚些钱,跑到了琉球、鸡笼去伐木开荒,而福建就出现了青壮劳力缺失,所以才会向四邻挖墙角。

这是地方之间的竞争,地方之间的竞争,是有益于大明发展的,朱祁玉乐见其成。

十余日之后,朱祁玉来到了福州府驻跸,连日舟车劳顿,朱祁玉会在福州府驻跸休整十余日,再行南下。

“商辂不是在修稽戾王实录吗?”朱祁玉敲着桌子说道:“修了这么久,这修了快半年了吧,还没修出什么吗?”

“陛下,不大好修啊。”兴安选择了实话实说,正统一十四年的实录,真的不大好修。

这哪里是修史,这分明是自宣德元年至景泰元年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这个决议是对稽戾王执政十四年的全面总结,这里面涉及到了太多太多定性的问题。

即便是更接近中立叙事的、记实史书的实录,也是非常非常难写。

有些东西非常模湖,比如三杨问题,是将三杨作为一个整体并提,还是将杨士奇单独列出来叙述?

有些地方是否要使用春秋笔法?比如稽戾王在塞外给胡人弹琴,取胡人为妻,还生了个儿子,现在仍在稽王府,这些老朱家的丑闻,要不要一笔一划的写到史书之中?

有些地方则是立场问题,譬如三征麓川又谋朝作乱的王骥等人是否如实记录其功勋?徐有贞是否是奸臣?袁彬、杨翰等缇骑是否忠君?废除朱见深太子时廷议签字是否如实记录?

有些已经成为了历史,有一些正在进行,比如组建了大明第一支炮兵、五次扈从太宗文皇帝北伐、最后为大明战死在交趾的安远侯柳升的儿子柳溥,眼下大明郡县安南正在进行,如何对柳溥定性?

还有一些为尊者讳之事,比如陛下还是郕王的时候,在京师可是以风流着称,韵事一件又一件,要不要写到实录之中?

原则上,史官当然应该保持中立客观。

可是,在帝制之下,写一本被当今陛下斩于太庙的废皇帝,稽戾王的实录,史官想要中立客观,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真的很难做到。

朱祁玉一乐,商辂这位三元及第的状元郎,修这么一本实录,的确是非常为难。

得亏还有个大明常青树,礼部尚书胡濙,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否则商辂还不如辞官回乡来的轻松。

“慢慢修,不着急,可以一直修到朕上天之后,只要他活的比朕久。”

朱祁玉面色变得严肃的说道:“告诉商辂,福建叶宗留和邓茂七的百万民乱,是官逼民反!朕当初对福建左布政宋彰的定性,一定要如实记录。”

“不是大明百姓对不起大明,是大明对不起百姓。这个是绝对不能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

“如果宋彰不把手伸向百姓最后一把米,好端端的日子不过,吃饱了撑的,那么多百姓跟着一起造反?”

朱祁玉点着桌子强调道:“修养生息十余年,福建天天挖其他兄弟省份的墙角,依旧是壮丁不足,满大街都是六岁到八岁的孩子!”

“全都是孩子!

要说稽戾王执政十四年,最大的过错自然是土木堡之战军事冒险,导致大明精锐尽丧。大明风雨飘摇危在旦夕的时候,稽戾王依旧亲自叩门,大明更有倾覆之危。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 换源App】

那么稽戾王执政十四年,受到伤害最深的就是福建,十年匆匆过去,福建依旧是民生凋零,满眼望过去全是孩子,全是孩子是希望,也是时代的悲剧。

朱祁玉南巡至福建,一直走的很慢很慢,就想知道这个伤疤,是否恢复。

这道刻在大明身上的这道伤痕,仅仅是刚刚结痂,依旧在流着血。

痛彻骨髓的伤痕。

“臣领旨。”兴安拿出了备忘录记下了此事,并且会飞鸽传书回京,传递陛下的最高指示。

这算不算是陛下干预修史?

这在大明不算什么,毕竟当年文皇帝将建文朝修的明太祖实录全部废除毁掉之后,又修了一遍。

大明皇帝干预修史而已,不算是什么大事,说起来,也是祖宗成法。

“陛下,夜深了。”兴安端出来一个盘子,上面放着三个牌子,分别是郑氏女、阮氏女和高婕妤。

没有侍寝的宫女,自然不会给嫔妃,但是陛下既然留下了,兴安就把牌子给挂上了,全看陛下的心意。

“把安南来的两个女子先撤了牌子吧。”朱祁玉拿起了高婕妤的牌子。

眼下朱祁玉正要郡县安南,在没有结果之前,并不会和这两个女子产生什么瓜葛,若是大明完胜,则都丢给襄王便是。

高婕妤得知陛下要来之后,满心欢喜,她可是从冉思娘那里学了一些取悦陛下的法子,当然她年龄尚小,有些还是放不开的。

次日的清晨,阳光明媚,朱祁玉用过早膳之后,便前往了福州造船厂,这是当年陈懋在福建建设的船厂,朱祁玉看到了海宁号和庐江号的身影,他们将在这里休整补给之后,再次南下。

对于帝国水师,朱祁玉是颇为自豪的,虽然它和全胜时期的帝国水师,仍然有巨大的差距。

但是这武装到了牙齿的炮舰,还是让朱祁玉格外心安。

巡抚滕昭看着那如同一座小山一样的两艘宝船,再看看自己福州造船厂,只能说定位不同,命运不同,福州造船厂主要是建造遮洋船,负责海漕,这么威风的战舰,他们福建造不出来。

“陛下,臣有一个疑虑。”滕昭十分恭敬的说道。

滕昭并不是陛下的股肱之臣,在他的心里,陛下就是当空的太阳一样耀眼,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

这一点,和大多数从未直接接触过陛下的臣子们的感觉是相同的,滕昭和大多数人一样坚信着,在陛下的带领下,大明真的会再次伟大。

滕昭也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所有心血,去贯彻陛下的意志。

滕昭的家中有一个神武大帝的凋像,作为儒学士,他当然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他敬的是神武大帝,更是敬的神武大帝的人间行走,大明皇帝陛下。

所以心里有疑惑的时候,他就趁着好不容易的机会,向陛下请教解惑。

“哦,什么疑问?”朱祁玉笑着问道。

滕昭面色疑惑的说道:“陛下,襄王殿下言公私确权,臣实在是愚钝,公权和私权的界限,又在何处呢?”

朱祁玉笑着说道:“问得好啊。”

“当私权危害到了他人利益之时,就是公权需要介入之时;当私权没有危害到他人利益之时,则公权无须介入。”

“你比如说,明知道景阳冈有老虎,武松还要前往,难道衙役还要把武松绑到衙门,把他收监吗?”

“武松进山这个行为,不会危害到他人利益的时候,公权不需介入。”

“但是你比如说,水浒传二十七回,孙二娘用蒙汗药药了来往行人,然后将大块好肉切成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儿包馒头,公权就需要介入了。”

“不害群则劝教,害群则用刑名,此为公私界限,若是过界,则是失道。”

建宁府的印刷业是极为发达的,《水浒传》满大街都是,朱祁玉用两个水浒传的例子,去解释了公私确权,公权的界限。

害群的行为,就需要公权介入;

不害群的行为,就只能劝教。

滕昭认真的思考了许久,才俯首说道:“谨遵陛下教诲,臣明白了。”

“真的明白了?”朱祁玉笑着问道。

滕昭俯首说道:“奸商囤货居奇,则害群,譬如陛下在南京的煤炸之战;缙绅朘剥百姓,则害群,譬如松江府高昌乡杨缙绅;商贾为私利破坏海贸,则害群,譬如福建八府商贾鼓噪乡民纵火烧船。”

“害群则侵犯公权,朝廷法度就应主持公义。”

“然也。”朱祁玉满意的点了点头,公权和私权的界限,就在于是否危害公共的、群体的、他人的利益去界定。

这也是朝廷的责任所在。

襄王朱瞻墡在探索公德私德、公权私权的时候,只是讨论利群,倡导利群,却没有讨论害群,禁止害群。

若是以害群去定性公德、公权的界限,便变得清晰和明朗起来。

比如在前年,松江府爆发了瘟病,李宾言下令封禁坊郭,虽然百姓们的生活变得困难了一些,甚至连松江府新港的船只都暂时停下,遮天蔽日的船帆消失不见。

但是李宾言要是不管不顾,任由瘟病蔓延,那就是李宾言失职,就是害群,哪怕再多的圣卷,朱祁玉也只能挥泪斩马谡了。

公德和公权,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是在景泰年间的大思辨中,老瓶装新酒,这旧瓶子到底是装了新酒,滕昭有不理解,不明白,品不出味儿来,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儿。

公德和公权,都是建立在利群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概念、理论。

当国家或者其他集体活动,为了控制、监管和禁止害群行为时,必然会产生不同烈度的、具有负面效应的活动,这些活动,是正当的。

在所有维护利群行为,控制和监管害群行为的情况中,公权的行使,必然会侵犯到个人自由和私权的行使,这些情况也应当视作是正当的和公权的界限之内。

什么是公权的界限之外?

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就是界限之外。

比如李宾言在结束封禁坊郭之后,立刻对一批居中倒买倒卖柴米油盐的五城兵马司校尉和一大批奸商进行了查处,并且移交给了五军都护府和兵部去处置。

于谦在旁边听完了这番奏对,一时间五味成杂,他一直知道陛下睿哲天成,今日听君一席话,于谦才知道陛下如此的高瞻远瞩。

虽然陛下在军事上,并没有太多的天赋,但是并不影响陛下的英明。

陛下在治国上,理解之深刻,让人望而生叹。

滕昭有些失神的思索了片刻,喃喃自语道:“臣有惑。”

“臣不理解,譬如大明外逃的那些富户,海外弃民,他们在吕宋诸岛上圈地,设置了篱笆、陷马坑、甚至架上了弩车,阻拦蛮人在他们世世代代、人人可用的土地活动,这是不是在侵犯蛮人私权?”

朱祁玉认真的品味了一番,大明独有的高道德劣势,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

这味儿,太正宗了。

美利坚的移民,从来不会思考,他们是否侵犯了印第安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也不会思考是否侵犯了印第安人的私权。

美利坚的移民,时常感恩耶叔,赐给了他们应许之地。

朱祁玉笑着说道:“你其实想问的是鸡笼岛开荒事,而不是海外弃民在吕宋的行径。”

“鸡笼岛上的蛮人,不能在他们世代居住之地活动,失去了家园,咱们大明的开荒行为,是否侵犯了这些蛮人私权。”

滕昭俯首说道:“是。”

“这个很好理解。”朱祁玉十分肯定的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