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七百五十一章 工匠贵族化?还有这种好事?!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于谦对于陛下是圣明的这件事,始终如一的坚定。

对于堵不如疏的政治智慧,于谦同样高度赞同和拥护。

但是有些问题还在摆在了桌面上,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大明未来该何去何从。

“于少保还是有担心。”朱祁玉示意兴安上了两杯好茶,要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去说,去讨论。

理越辩越明。

朱祁玉认真的思考了一下,他笑着说道:“于少保的担心,朕以为第一个就是担心工匠们逐渐成为贵族对吧。”

“是。”于谦点头,他对此颇为担心,他坐直了身子,身体半前倾,眼睛炯炯有神的说道:“事实上,石景厂、兵仗局等工匠们,尤其是拥有匠爵的上层工匠,已经成为了贵人。”

“他们读书识字明理,有着优握的经济和社会地位,通常还充当着缓和劳资矛盾的政治力量。”

贵族的首要特点是世袭罔替,世券在手,子孙后代皆受皇恩百姓供养;其次就是拥有司法、赋税、徭役等特权;还拥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走到哪里,都得被人尊称一声爷。

于谦所言的工匠贵族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工匠这个阶级本身,就不是一个均匀的同质的整体,而是由不同性质、不同利益的众多群体所组成,这就造成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

大明的工匠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熟练工,一种是非熟练工。

熟练工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流动性低,专业性高,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生活优握,甚至参与到了部分的政治活动之中。

比较典型的就是兵仗局的银工、石景厂的钢铁工、炮药局的火药工、三经厂的凋版工、织造局的秀娘、棋盘园的木匠等等。

棋盘园的工匠们之所以敢和东家们议价,是他们不可替代,同样到哪里都能吃饱饭,甚至能吃的更多,所以才能议价。

而非熟练工的工作具有高替代性,流动性高,专业性低,对技术的要求也很低,生活困苦,只关心自己的衣食住行,因为失地,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没有。

比如码头的装卸工、煤井司下窑搏命的煤工、漕运拖船的纤夫、拉货的车夫、挖河开沟的民夫力士等等,朱祁玉遇到的柳七就是典型的非熟练工,而在辽东厂的徐四七就是典型的熟练工。

朱祁玉摇头说道:“工匠的贵族化是可预见的,甚至是一种必然和趋势,在朕看来是利大于弊的。”

“我们暂且抛开工匠是否贵族化这个事实不谈,从其他的方面去考虑。”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士农工商,国之柱石民也。从最早的世官制起,客卿制、举荐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权力的掌控者,在不断的向下沉淀,工匠出身的权力掌控者,在历代中原王朝中始终缺位。”

补充短板,比如工部尚书石璞在称病之后,朱祁玉就安排了工匠出身的王卺递补了工部尚书一职,目的也是补充“工”在中原王朝始终如一的缺位。

这个缺位的原因真的追朔,要追朔到墨家和儒家争道了。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工匠无疑是最好的预备役,他们既有力量,也有组织,更是天生的守序者,不遵守规则的工匠,在生产中,都死伤在了生产事故之中了,也就等同于秦汉隋唐时的良家子。”

“从经济上来看,对内,劳动者是最广大的消费者,而所谓的贵族化,从国内市场来看,他们是积极的、踊跃的、旷日持久的消费者,是广大而厚重的内需基本盘。”

“对外,为了维持工匠贵族化后的利益,整个大明,都需要从**与八荒之地,获得足够的资源,来满足工匠利益诉求,如果无法满足,则是深陷矛盾不可自拔。”

“从这次的棋盘园木工厂的罢工来看,工匠们,可不好对付啊。”

“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说,他们读书识字明理,正是生产力提高后体现的需求,从水利螺旋压扎机、飞梭、钦天监十大历局的地动仪、十八种齿轮套件、八十锭的棉纺车等等来看,工匠所谓的贵族化,是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基础,才能够不断的提高文化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两宋文化兴盛的原因,完全的得益于繁华的经济基础。

于谦认真的思量许久俯首说道:“陛下圣明。”

陛下不止一次证明了自己才是对的,这一点连流落到了交趾的柳溥都深表赞同,如果柳溥能够早一点领悟到陛下是对的,他也不至于现在如此不堪。

而陛下从四个角度去考量工匠贵族化是否合理,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一以贯之的,而非临时起意。

“那么,工匠真的贵族化了吗?”朱祁玉摇头说道:“朕以为不然。”

工匠贵族化?

其实工匠只是中产,而不是贵族。

“倘若一个工匠当街杀人,即便他的匠爵是大工匠,知府衙门在判的时候,依旧要判其斩立决,送大理寺三次复奏,而后秋后问斩,更遑论大工匠本身就是守序者本身。”

“但是一个世勋当街杀人,这个世勋就可以通过议、请、减、当、免,来免死,即便是最严苛的法学士去断桉,亦是如此。”

司法特权。

商鞅是秦国严刑峻法的代表,甚至作法自毙,商鞅因为逃亡住宿需要验看身份而被抓捕,自己的法条害了自己的命。

即便是商鞅,面对还是太子的秦惠文王嬴驷当街杀人,商鞅也只能处罚太子的老师,而无法处罚太子。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只是法家美好的愿景。

工匠缺少了明显的贵族特权,在司法、徭役、税赋上,都没有得到任何一丝一毫的优待,甚至比之缙绅尚有不足,何谈贵族化?

于谦则眉头紧皱的说道:“陛下所言有理,但是臣依旧认为工匠有贵族化的可能,并且正在发生。”

在于谦看来,陛下有意让工匠阶级平替缙绅阶级,完成对阶级平替,这个过程中,一些过去走过的弯路,是必须要避免的。

比如司法、徭役和税赋上的特权。

朱祁玉想了想说道:“朕并不否认这种可能和现象,而且朕以为是一种必然和趋势,无论怎么看,都要比只会收租的缙绅要强的多。”

只知道收租,只想着如何钻朝廷的空子,研究怎么收租的缙绅,绝对是一种落后的、倒退的社会现象。

相比较之下,朱祁玉更愿意给工匠们一些司法上的格外优待,比如给的劳动报酬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时候,工匠们有罢工的权力,通过司法和行政,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罢工自由,是社会运行的阀门和闸口,每一次的罢工,都会缓解积压的阶级矛盾,不至于让阶级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最后毁灭所有。

这一点上,苏太祖在苏维埃建立之后,曾经回答过一个问题,在工人国家里罢工的工人,是对自己进行罢工吗?

对此苏太祖明确表示:在工人国家里工人采用罢工斗争,其原因是工人国家仍存在弊病,存在着各种封建和资本的残留,在夺取了政权之后,仍需继续斗争。(苏太祖文集第四卷)。

到了苏慈宗的时候,苏慈宗虽然没有禁止罢工,但是仍然将罢工视作违纪、旷工和破坏行为,严厉禁止。

这一点,并非苏慈宗背弃了工人,而是在苏慈宗时代,国际局势的变得更加紧张,三德子民粹高涨,整个欧洲坐在火药桶上,苏慈宗只能选择这种手段,加速工业化进程。

最后也证明,苏慈宗在国际局势判断的精准,因为没过多久,三德子就开始入侵苏联,残酷的卫国战争打响了。

这也是苏慈宗坟头上的垃圾之一。

朱祁玉虽然没有赋予匠爵任何的司法特权,但是他在司法上,支持和保护工匠们的利益。

大明并没有什么迫在眉睫、火烧眉毛的压力,不必牺牲工匠、农夫的劳动利益,去加速工业化进程。

于谦端着茶盏,慢慢的品茶,慢慢的思考,他在思考国家之制,在思考大明朝日后五十年,甚至百年的未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无长策,必有灾殃。

于谦放下了茶盏,颇为认真的说道:“臣其实还有担心的地方,眼下大明官厂越来越多,日后这大明的官厂,要是学了两宋的官厂,其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于谦的第二个担心。

大明的官吏世勋特别喜欢拿两宋作为历史借鉴,比如杨洪当年就喜欢拿两宋的重文轻武说事,劝谏君上不要重文轻武;

而户部尚书金廉,也喜欢那两宋的官办专营,民生嗟叹说事,劝谏君上不要随意加税,不要与百姓争利;

刑部尚书俞士悦也喜欢拿两宋提刑官尸检来批判两宋的风力阻挠刑名,事实和真相不重要,而是风力舆情重要。

这种整体乳宋的习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这其实怪大明太祖高皇帝。

在洪武二年,元顺帝跑到了草原上继续苟延残喘,朱元章一席话语,让北元朝廷君臣集体破了大防!

北元小朝廷的朝臣们,纷纷请命,要元顺帝杖杀明使,反攻中原,不死不休!

连元大都拱手让人的北元小朝廷为何破防?甚至要斩杀来使,杀的天崩地裂?

就是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章派遣使者下了份诏书,说:【朕今为君熟计,当限地朔漠,修德顺天,效宋世南渡之后,保守其方,弗绝其祀。母为轻动,自贻厥祸。】

意思是:咱为你元顺帝考虑好了,你应该像南宋朝廷南渡之后一样,画出漠北疆域,修身养性,顺应天命,不仅能当一方诸侯,宗庙也不会断绝,不要再折腾了,若果折腾的话,后果自负。

这一句‘效宋世难度之后’,让北元小朝廷的君臣极其破了大防。

要知道元朝的建立有两个根基,第一个就是忽必烈搞出了北方蒙贵人、汉贵人、金贵人联合体,和阿里不哥争汗位。第二个根基就是南下消灭了南宋,建立了大一统王朝。

朱元章一席话语,可谓是精准的命中了北元朝廷的痛脚,意思是北元这小朝廷还不如南宋,这一席话语既乳了元,也乳了宋,主要还是乳元。

翻译翻译就是,这北元小朝廷还不如一坨屎。

但是从当时的大明和北元小朝廷的反应来看,即便是北元都快被打散架了,在共同的认知里,南宋也是弟中弟,是那一坨屎。

所以于谦把两宋的官营专营当做历史教训拿出来所,是合乎情理的,当年朱元章在洪武年间废除了十八官厂,也是想着与民修养生息。

一斤在大明只要六枚飞钱的水洗煤,在两宋的时候,需要两百文一斤,柴米油盐,柴字当头,可见当时民生多么苦楚。

除了粪霸、卖官田、坊郭户的屋税等等之外,宋朝的税赋重要来源之一,是酒托。

两宋的酒是专卖的,并不是禁酒,而是禁止酒出现在市集,所有的酒肆都是南宋朝廷的买卖,为了卖酒,专门形成了两宋的一种特殊工种,酒妓。

是所谓: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搛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

一个酒肆豢养数十位酒妓,个个都是容貌昳丽,身段丰饶,琴棋书画各有所长,而一名酒妓的销售额一年能达到近百两银子。

比如苏东坡身边的“眼若晨曦,脸似春园”的王朝云,就是酒妓出身。

仅仅依靠酒妓当垆卖酒,在宋真宗天禧年间,一年酒税就超过了一千万贯的财政收入,占整个朝廷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

在发财这件事上,即便是朱祁玉也只能伸出大拇指给两宋的肉食者们,他远不及也。

“大明不会的。”朱祁玉首先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大明压根就没有那个基础。

于谦是百官之首,是执牛耳者,他自己问,其实是大明朝臣们心中的疑问。

一来是祖宗成法,圣明神武的高皇帝取消了官厂,而当今陛下又恢复了,即便是有胡尚书高呼开辟之举,但依旧是有许多朝臣心里犯滴咕。

二来这种官办专营,必然会走向僵化和臃肿,到时候一匹棉布的成本会居高不下,最终为了让官厂走下去,必然会出现一系列政策,来保障官厂的顺利运行,最后就变成了大明最不愿意成为的样子,两宋模样。

朱祁玉重重的叹了口气说道:“不是朕笑话咱大明的士大夫们,他们要是能有搞出两宋专营那等本事,朕也就能歇歇了。”

“咱大明有三种专营,盐铁茶,铁在官厂被废除之后,形同虚设,再无明令。”

“还有这茶禁,早在永乐年间,太宗文皇帝就批了不设茶禁,取消了巡茶御史,以十分为率,六分听其货卖,四分验收入官。官办转为民办,只在钞关抽分。”

“还有这个盐引,被咱们大明经营成何等模样了?还用咱展开说吗?”

“咱们的窝本就是朝廷发的盐引,居然和私盐贩子的盐引,打的有来有回。私盐贩子的盐引,比咱朝廷的盐引还要坚挺,能够兑付。”

朱祁玉说起大明赚钱能力就头疼,就大明的基因里,就没有赚钱的这个基因,临到了大明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穷死。

科层制官僚,还担心大明的官营会不会变成两宋,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再做那个美梦也不迟。

“那倒也是。”于谦明白陛下说的话,大明群臣的确是有点杞人忧天,庸人自扰了。

但凡大明发财的本事,有陛下的十分之一,大明朝廷也不用每年都去内帑拆借了,搞得内帑的太监们,整日里用鼻孔看人。

“于少保还有担心吗?”朱祁玉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