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七十九章 朕,要多生儿子!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七十九章 朕,要多生儿子!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5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今天又是上朝的日子,也是京师之战爆发以来的第一次上朝。

瓦剌人从紫荆关而入,一直到紫禁城下,再到仓皇逃窜,一共不到七天的时间。

天色未亮,地平线泛着鱼肚白的时候,他已经来到了午门之外,这一次他刚到城下,城门缓缓打开,上朝的钟声才慢慢响起。

与上次截然不同的是,上一次,他也要等在门外等钟声响过三次,才能入宫。

朱祁钰在奉天殿下,翻身下马,静静的等待着在廷文武入宫。

他看了一眼身侧的珠帘,这一次里面没有了孙太后,也没有了钱太上皇后,空无一人。

朱祁钰重重的吐了口气,坐在了龙椅之上。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群臣行稽首礼,拜见了大明皇帝朱祁钰。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成敬阴阳顿挫的高声喊着。

吏部尚书王直,立刻站出来大声的喊道:“臣,为陛下贺!”

“瓦剌西虏大兴刀兵,汹汹至京师城下,三战皆负,甚至连瓦剌太师也先的亲弟弟孛罗也被陛下手刃!”

“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王直说完,群臣立刻长揖俯首大声喊道:“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朱祁钰满是嗤笑的摇了摇头,就连一向要南迁的徐有贞也在恭贺的队伍中,只是他面色有些怪异的问道:“王尚书,朕何时阵斩了也先胞弟孛罗?”

孛罗死了?

他是上前线打仗去了,不过是去夺朱祁镇的龙旗大纛而去,也未曾对孛罗下手,何来阵斩孛罗一说?

于谦看朱祁钰一脸茫然,站出来说道:“陛下带十三骑探敌营,城头大将军炮轰鸣之下,孛罗不知道是炸死了,还是被陛下砍死了。”

“瓦剌步战,才溃散四散而逃。”

“原来如此。”朱祁钰这才点了点头,这才了然,为何瓦剌步战,那么的不堪一击,突然就散架了。

德胜门外一战,与步战接敌这份功劳,的确是要算在朱祁钰本人身上的。

德胜门大战,他可没有简简单单的参与,而是冲锋在前,阻敌在后,尽全功,这份功劳自然要算在自己头上。

给别人论功行赏,他自己皇帝就没有功劳了?

没人给他论功行赏,但是做了什么,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射杀朱祁镇龙旗大纛执旗手的是他带领的十三骑,骚扰周旋瓦剌步战的也是他带领的锦衣卫缇骑,德胜门外的上半场,的确是朱祁钰本人打下的,孛罗死于炮火之下,的确得算在他的头上。

他平静的说道:“区区小贼耳,不足挂齿,兴安,宣旨。”

兴安身边有个小黄门,手里端着一个盘子上面一大堆的圣旨,这些都是册封的圣旨,具本开列诸将校功绩,封赏诸将。

“朕以凉德嗣承大统,仰惟祖宗创业之艰,宵旰孳孳,勉图治理,以大兄太上皇帝銮舆未复,痛恨日深,方诘兵数十万,欲以问罪于虏。”

“而虏以使来请迎复者屡皆诈,太上皇帝诏旨,谓若重遗金帛以来,虏必款送还京。”

“朝廷固疑其诳,而于礼难辞,拒悉勉从之,奈何其计愈行而诳愈笃……”

这段诏书是给京师保卫战定调儿,胜利者是不会被审判的,胜者为王,自然可以将事情定性。

首先必然是瓦剌入侵,这一性质。

其实从朱祁镇被俘开始,派遣使者送去金银之物,再到宣府、大同扣门之举,最后到德胜门外想要让于谦和石亨迎驾之事,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尤其是朱叫门的龙旗大撵出现在了德胜门外,大明新皇帝不得不亲自上阵,这件事更是着墨极多。

这道圣旨,会通过驿站,通传全国各地,告诉大明的百姓,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宣读册封圣旨就用了小半个时辰。

王直一直等到了旨意宣读完毕,才起身出列说道:“陛下,臣有大事启奏,陛下,该移宫了。”

“陛下乃大明英主,却一直住在王府里,坊间多有传闻,臣斗胆,还请陛下移宫。”

王直作为文官之首,并没有觉得这份圣旨,有任何的不妥。

太上皇做的,陛下自然说的。

太上皇带着二十万精锐,在廷文武七十余人,征战迤北,一战被打的全军覆没。

大明新皇帝带着一群京师老营2万人,备操军、备倭军20万,打的也先抱头鼠窜。

而且不是依托于城墙有利地形,是在城外与敌接战!

为什么说不得呢?!

王直作为吏部主事,文官之魁首,压根对圣旨的任何反对的意思。

反而觉得陛下该移宫了,一直住在郕王府算怎么回事?

朱祁钰则看着王直,一言不发,坊间传闻,其实只是托词罢了。

之前朱祁钰一直住在郕王府里,也没见王直请求移宫,现在京师保卫战打完了,开始请旨移宫了。

算是以王直为首的大明文吏,认可了朱祁钰这个皇帝。

朱祁钰却不太想同意,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唐明皇李隆基要住在兴庆宫内,而不是移宫到太极宫或者大明宫。

太极宫是隋宫旧址,唐初李渊、李世民都在太极宫,大明宫是李世民为了安置李渊建的宫殿,而后李渊病逝,大明宫停建,随后在武则天手中兴建。

之后大明宫就成为了大唐的政治中心,但是李隆基偏不住在大明宫或者太极宫,而是在自己的藩王旧址上翻盖了兴庆宫,一直在安史之乱之前,都住在兴庆宫内。

这是为何?

朱祁钰本身是庶皇帝,这皇位乃是群臣共举,那封来自迤北的禅让诏书,连个印都没落,在廷文武,都心知肚明,那是假的。

在朱祁钰看来,这皇宫,就是群臣立的猪舍罢了。

他们想要养猪,而朱祁钰偏不想当那头任人摆布的猪。

住进了皇宫之后,他还能那么方便的接见于谦、金濂等朝臣们?

不能,他必须通过文渊阁才能召见。

住进了皇宫之后,他还能那么方便的跑去王恭厂炼钢吗?

不能,天子至尊,岂可轻涉险地?做这等工匠所做的事?

住进皇宫之后,宫里的宫宦盘根交错,兴安梳理了这么久,也没梳理干净。

朱祁钰思来想去,还是太过于危险了。

在原来的历史线中,他现在一岁的儿子朱见济,会在景泰三年被册封为太子,六岁的时候,突然夭折。

而且明代宗执政八年时间里,一个孩子没有出生,在郕王府的时候,却是子嗣频出。

是风水?还是另有隐情?

难不成是明代宗太忙了?忙于振兴大明,忙于让大明再次伟大,没空造娃?

可是明代宗八年的时间纳了一个唐贵妃,还纳了一个妓女为妃子,就是为了生孩子,可是为什么就是没有呢?

皇帝,在为尊者讳的时代里,是没有错的,也是不能错的。

即便是土木堡大败,也依旧是说王振的锅,朱叫门无罪。

但是皇帝有一件事是绝对有罪的。

那就是没有子嗣。

没有子嗣,朝臣就无法为了皇帝披肝沥胆,没有子嗣,朝臣们就会心思不定,没有子嗣,朝臣就会千奇百怪。

生儿子,不仅要生,而且要多生!

纵情声色,肯定会被朝臣们说这是亡国之君!

那不生,必然是亡国之君。

其实,时间线再拉长一些,正德皇帝朱厚照,会两次落水,无子嗣,嘉靖皇帝朱厚熜,会被宫女刺杀,天启皇帝朱由校也会突然落水。

朱祁钰住进皇宫之后,他将失去自己宝贵的…自由。

自由!

“朕在郕王府里住习惯了,此事勿议,朕意已决。”朱祁钰毫不客气的回答道。

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移宫之事。

郕王府的校尉、宫宦、都是他的人,他用的也放心,老婆、孩子也安心,跟着朱祁钰拼命的十二骑,就住在郕王府的外院。

只要不是于谦带着京营的人跟他火并,他在郕王府远比皇宫安全的多。

于谦会吗?

朱祁钰当然知道不会。

“这陛下,这不成…”王直还要再说,却被朱祁钰直接打断了!

朱祁钰不动声色,平静的问道:“王尚书,就这么好奇朕每天吃几碗饭吗?”

“臣不敢!”王直听到朱祁钰如此说,吓得立刻趴在了地上,瑟瑟发抖。

这话太诛心了。

朱祁钰的话虽然平静,但是已经带上了怒气,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这可是个冲锋陷阵的马上皇帝,哪怕是庶皇帝,谁敢造次?

“平身吧。”朱祁钰摇头,这王直还没过一个回合,就直接跪了。

没劲儿。

王直擦了擦额头的汗站了起来,俯首说道:“谢…陛下隆恩。”

于谦站在旁边眼观鼻、鼻观心,仿若是没有看到这一幕一样,出列说道:“陛下,昨闻探事人来报,也先大选人马,有再犯我国之谋。”

“伏乞陛下,赐臣亲到边方,料度机宜,设计破敌,必不误国。”

朱祁钰闻言一愣,于谦居然要亲自去边方巡查?

京营大军二十万的兵权,这就直接交了?

他满是疑惑的说道:“于少保,你昨天不是说杨王和武清侯年后去,就可以了,为何还要亲去?”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臣前往山外九州巡查,也是为了安边养民。”

于谦的安边养民,其实更多的是为了朱祁钰的农庄法,他昨天跟杨洪打了招呼,再次思前想后,还是决定亲自前往看看。

再有就是还兵权了。

自己都离京了,这十团营新京营的指挥权,陛下给谁就是谁的了。

能交给谁呢?

于谦叹了口气,英国公张辅殉国,英国公府上张辅还有俩兄弟,但是却是狗肉不上桌,难登大雅之堂。

陛下有能用的人吗?

朱祁钰听出了意思,略有些担心的说道:“一切便宜,任卿裁度,于少保有痰疾之症,塞外多尘,出塞还是多加注意才是。”

“前往山外九州之前,太医院有良医二人,乃是天下名医,先行诊治之后,再言出行之事。”

于谦一时间心头五味陈杂,说不感动,那是假的。

他在陛下面前,就只咳嗽过一次,还是因为土木堡惊变之后,他需要安排之事过多,才火炎干上,咳嗽不止,随后每次面圣,他都压着。

可他完全没想到陛下居然记得。

“谢陛下垂怜。”于谦俯首归班,感慨良多。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于他而言,这可能比少保的头衔还要重要一些。

少保这两个字,是对功勋的封赏,而这句出塞多尘,则是陛下的私情的信任。

大明得此君,真乃是天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