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七百九十五章 读书人的心比墨还黑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胡濙的判断是杞人忧天吗?

明明距离大明数万里之遥,远离文明的中心,并且和大明并无交际的泰西蛮荒之地,会来抢劫大明吗?

胡濙的判断是基于越来越繁忙的海上贸易。

大明的官船仍然未至慢八撒,甚至没有达到永乐年间的巅峰疆域,但是大明的商船已经开始了扩张之路,达到了历朝历代之最,并且正在挤占大食人和波斯人商贾的领地。

来自慢八撒的象牙已经出现在了松江府市舶司的商行之中,而犀牛角杯器,更是有一两牛角二两金的说法。

泰西和大明有交际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有交际就会有碰撞、摩擦,甚至是冲突,大明势强他们自然不能,但是大明势弱,这群强盗会露出怎么样狰狞的面孔?

胡濙顿了下,他知道自己说的在某些人看来不着边际,但是他还是继续解释道:“陛下,无论是大食人还是波斯人,他们在贩卖昆仑奴的时候,都会将其阉割后,贩售各地,以此来保证对这种货物的垄断。”

“但是那些威尼斯商人抓捕昆仑奴后,并不会阉割,没有阉割的昆仑奴,活的更久,也更加强壮。为了获利更高,威尼斯商人甚至会和昆仑奴繁衍后人。”

“所以罗马人要吊死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是一个专用的名词,在泰西特指奸商。并不是单纯指来自威尼斯的商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威尼斯的商贸往来频繁,商贾众多,来自四面八方。

威尼斯商人这个名词,是指为了盈利不择手段、囤货居奇之人,比如把黑面包卖到四千两百亿马克,把一公斤黄油卖到六万亿马克,或者为了获利与昆仑奴繁衍后代。

胡濙十分确切的说道:“泰西之人,豺狼虎豹也。”

胡濙的担忧自然不是杞人忧天,中原这片土地势弱之后,这群豺狼虎豹如何对中原分而食之,又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多么沉重且无法愈合的伤痛,朱祁玉非常清楚。

之前胡濙说文明真的会灭亡,而朱祁玉就对胡濙的说辞表示了赞同,而那段人间炼狱一样的百年屈辱史,中原文明之火,摇摇欲坠,几欲熄灭。

而胡濙对泰西之人的判断,朱祁玉也深表赞同。

“于少保以为呢?”朱祁玉看向了于谦,胡濙对泰西的了解大抵来自尼古劳兹和王复在西域的情报收集,还有大明重开丝绸之路后,往来商贾的情报。

虽然也只是管中窥豹,但信息已经足够全面,并且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判断了。

于谦眉头紧蹙的说道:“莫斯科公国,给金帐汗国收税而强大起来,在莫斯科公国之中,有大量的鞑靼人,一旦斯拉夫人和瓦剌人联合起来,康国、西域、漠北、甚至是漠南,都有倾覆之危。”

“虽然不太可能,但是的确有这种可能,所以臣以为胡尚书所言极善。”

于谦同意胡濙的说辞,斯拉夫人和泰西的日耳曼、法兰克、昂撒逊人打的越是凶残越好,只要他们一方不能消灭彼此,就会一直打下去,这符合大明在西域的利益。

朱祁玉这才点头说道:“朕以为如此甚好。”

“陛下要宣见尹凡三世,礼部应如何其沟通?”胡濙问起了具体的事务,大方针敲定之后,如何实施,就是接下来的议题。

朱祁玉笑着说道:“有的时候,做坏事说好话更管用。杀君马者,路旁儿也。”

想要杀死一个人一定要骂吗?

其实不是,而是捧。

朱祁玉说的杀君马者,路旁儿也,出自东汉末年文人应劭写的《风俗通》,大约和《尹索寓言》、《天方夜谭》一样的民间风俗故事会。

东汉时候,高官食用厚禄,他们的马也长得膘肥体壮,有一次某大员出行,围观的人纷纷拍手叫好,骑者就不断催动马匹,结果骑者的骑术不精,马匹力竭而亡。

想要做事,不一定要骂,也可以夸。

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让被赞扬者变得虚荣自负,招致他人反感,使被称赞的人,在言语之下逐渐迷失自我,最终走向毁灭。

有时候想要毁掉一个人,你只需要夸他就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知之明,是一种很少有人拥有的大智慧。

比如大明皇帝就不擅长指挥作战,所以干脆就直接不参与,只是上前线为军事行动做充分保障、鼓舞士气。

“臣以为不妥。”胡濙往前探了探身子说道:“陛下,这夸赞之事,礼部来说,陛下还是以劝谕为主。”

胡濙的意思很明确,这种脏活累活,陛下出面干不合适,还是他们这些读书人做合适些,一来,他们很擅长此道;二来,则是政治余地。

第三个原因则是陛下是大明的皇帝,皇帝作为亿兆瞻仰之人,就必须是英名无损,功业无垢,是道德的高地,是完美的化身,即便是为了皇位杀兄这等违反了五常大伦之事,那也要说成大义灭亲。

“臣也以为这些事,还是臣来做便是。”于谦也是认为不妥,颇为郑重的劝谏。

陛下英名无损,功业无垢,是于谦实现他天下人人为私,陛下一人公耳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最重要的保证。

这是礼制,于谦和胡濙从来没有超脱千年来,君君臣臣的框架。

朱祁玉虽然很想亲自拱火看看热闹,但最终还是从善如流、良言嘉纳。

脏活累活,臣子来做,美名赞誉,皇帝承担。

而此时的尹凡三世,正在大明会同馆驿内,焦急的等待着大明方面的决定,他很想要见到那个如同人间神祇的大明皇帝,他迫切的想要见到,那个将大明从最危难时刻解救的人,是何等模样。

尹凡三世从撒马尔罕来到大明的路上,非常的顺利,他本身是个很胆小的人,但是这一路上,他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惊吓。

从撒马尔罕到大明京师的这段一万两千里的路,比他从莫斯科到撒马尔罕那六千里路,走的还要顺利。

从撒马尔罕出发,到碎叶城,而后顺着商道至轮台城,就到了大明的统治范围,而后尹凡三世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繁华。

即便是在君士坦丁堡,他都没有见到过的繁华。

尹凡三世写了很多的游记,记录了撒马尔罕与碎叶城的大学堂如何让人向往;记录了王复在赫拉特之战中的英勇;记录了康国局势复杂和大明千丝万缕的关系;

记录了驼铃声下的商队在大漠之中的斜影;记录了繁忙的粟特商人的狡诈与精明;

记录了嘉峪关长河落日圆的宏伟;记录了河西走廊的天地一色,山城伫立;记录了河套之地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繁华之后,只有更加繁华,尹凡三世到了大明之后,游记越写越厚,越写越多,几乎到了词穷的地步。

而这一路上,他听到的最多的就是大明皇帝的故事,故事千变万化,从每个人口中诉说的故事,都不尽相同。

在他看来,大明的皇帝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和大明的先帝一样,有自己的爱好。

大明皇帝喜欢钓‘鱼’,但如常因为备受关注而钓不到鱼,可这个有趣的人,从来没有因为钓不到而放弃这个爱好。

“笃笃笃。”鸿胪寺卿、海事堂祭酒马欢敲开了尹凡三世的门,笑着说道:“我带来了好消息,陛下准备接见你了。”

通事将话翻译给了尹凡三世。

海事堂的前身是通事堂,陛下给了六万银币筹建,马欢作为通事堂祭酒,自然会说希腊语和拉丁语,而尹凡三世所在的莫斯科大公国信仰东正教,自诩罗马正朔,也说希腊语和拉丁语。

马欢自然可以和尹凡三世直接沟通,但是此刻的他代表大明朝廷而言,就会说汉话,而后让通事看似多此一举的翻译。

这是一种礼制。

“我需要准备什么吗?”尹凡三世颇为激动的问道。

马欢摇头说道:“如果说要准备什么,那就记住一句话,陛下是对的。”

尹凡三世愕然,他万万没料到,会得到这样一句忠告。

“我记下了。”尹凡很是客气的说道。

马欢简单的通知之后,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转身离开,胡濙将事情交待了下来,马欢并没有刻意为之,太过刻意反而适得其反,而是换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办法。

尹凡一直申请前往四夷馆就学,到了那里,自然有人完成胡濙的交待。

大明作为众多藩属国的宗主国,如果去称赞一群尚未开化的蛮夷,实在是不合时宜,但是到了四夷馆这种都是蛮夷的地方,让蛮夷去称赞蛮夷,让蛮夷去拱火蛮夷,就变的合情合理起来。

大明皇帝朱祁玉知道后,只能说,读书人的心,比墨还要黑,比豺狼还要凶狠。

尹凡颇为兴奋的掏出了纸笔继续写着自己的游记:

【来到大明京师已经月余,那个名字已经听到让人疲惫的陛下,在一个月前回到了顺天府,这位有趣的陛下一回来,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争论的议题是:大气是否有重量的问题。】

【这种争论,似乎不仅仅是关于真相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大明礼教文化之事,反对的人似乎不仅仅在反对议题,而赞成的人,似乎也不仅仅在赞成议题。】

【这个议题本身变得不再重要,更像是在文化之上,旧秩序和新秩序激烈冲突的缩影,若是在这个议题中得胜,那文化之上的新时代,便会来临。】

【我认为这种激烈冲突是有益文化的进步,正如大明皇帝所说的那般,理越辩越明。】

【随着实践派的人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了空气真的存在重量和重量必然带来的压强,结果越越来越清晰,守旧派正在败退,而那位在幕后的皇帝,似乎在等待某个时机,将这个议题以最有利于他的方式结束。】

【这位有趣的陛下,很擅长如此,即在每件事上获得最佳收益。】

尹凡三世写到了这里,眉头紧蹙,而后继续写道:【我的记录让人误会,这种谋求最佳收益,是为了实现皇帝的政治主张,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这也是这位皇帝被大多数人拥戴的原因。】

【据我所知,这位皇帝非常的节俭,并不喜欢奢侈。】

尹凡三世没有记录皇帝陛下的大礼服只有一套这件事,在他看来,完全是以讹传讹。

【从陛下回京之后,申请觐见,已经近一个月的时间,仍然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果然天下所有的官僚都是一个模样,办事缓慢而且规矩很多。】

【有几个好消息。】

【今天终于得到了大明礼部的回复,说是已经呈送陛下,仅仅是那些觐见的礼仪,都是让人非常头疼的事,礼部的人要求太过于严苛,我已经练习了半个月的时间,幸好,得到了允许觐见,练习的时间不算白费功夫。】

【我获得了前往四夷馆就学的机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希望可以学习到大明的长处,并且将这些长处带回莫斯科,建立一个稳定而长久的全俄王国。】

【大明对泰西同样的厌恶,大明皇帝迎娶了罗马帝国的嫡女埃来娜,并且孕育了一个皇子,这个皇子在法理上有罗马帝国和万王之王的继承权,如果他能够做到的话。】

【这样一来全俄王国和大明有一定的共同话题,日后全俄王国和大明的远征军、康国的和解,就有了些许的可能。】

【我不喜欢战争,我也不擅长战争。】

尹凡停笔,看向了那巍峨的皇城,他对在大明的生活充满了向往,虽然四夷馆昂贵的学费,让他略微有些心疼,但是一想到可以学到东西,就变的轻松了许多。

大明四夷馆是专门面对外番设立的学堂,把原来国子监的外番安置其中,本来不收费,但是景泰年间起,四夷馆移至天津卫后,就开始收取每年等同于两万两白银的学费。

这笔昂贵的学费让尹凡的经费耗去了大半,但他因为出色的希腊语和拉丁语,得到了一个在尼古劳兹手下翻译罗马文牍的机会。

这个机会在尹凡看来,比白银和黄金还要珍贵。

那些文牍,是在罗马消亡之前,莫斯科大公国想都不敢想而又梦寐以求之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