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八百八十三章 第一站,岘港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八百八十三章 第一站,岘港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5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最后的处置结果下来之后,所有江南地面的势要豪右们不约而同的松了口气,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大明皇帝不满意仅有四家的结果,扩大打击面,可最后结果出来之后,只有吴塔宋氏被砍了人,其他的也不过是流放,这对所有势要豪右而言都是个不错的消息,大明皇帝对正经做买卖的商贾,并没有抱有偏见,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这和当初大船到港,粮食的价格没有飞涨有很大的关系,若是酿成了民不聊生的恶劣后果,也不会等到现在处置了。

在查处哄抬粮价大桉之后,江南的势要之家的目光,不约而同的看向了南下的大明水师。

在大明民间传说中,明太宗文皇帝下西洋的壮举,是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君。

靖难之役后,建文君的尸体一直没有被找到,有人怀疑他可能是南下或者流往海外。在江南笔正的笔下,建文君不但得到中原百姓的爱戴,更得到了海外番国的广泛认可。

大抵就是正统二字,名正言顺。

因此朱棣登基以后,生怕民间说他是乱臣贼子,所以他势必要找到建文君,令后者给予自己以名正言顺的皇帝资格,以利朱棣统治江山,同时与周边各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这种不靠谱的传闻,甚嚣尘上,甚至成为大明七下西洋的显学,包括了胡濙等二十七巡抚巡按天下,在民间传说中,也是朱棣要找自己的侄子建文君的下落。

建文君在宝座上,朱棣都不怕他,不在宝座之上,朱棣为何要怕他?当今陛下可曾有那么一次后悔亲手杀掉稽戾王?

之所以说这种理由荒诞,且不说建文君失道天下,有没有得到中原百姓爱戴,这海外藩国的广泛认可,更是无稽之谈,大明鸿胪寺卿马欢,乃是当年七下西洋亲历之人,他曾经整理过一份在建文四年的诸海外诸番的朝贡次数,四年时间,仅仅七次耳,其中朝鲜每年都要来一趟。

而在永乐三年,也就是第一次下西洋之前,仅仅三年的时间,海外诸番朝贡次数就达到了三十余次,而整个永乐年间,海外藩国共计朝贡超过了四百次,而且永乐年间朝贡次数,不算朝鲜朝贡,

因为彼时,因为文皇帝的后宫里有许多的高丽姬,朝鲜借亲故实朝贡,次数实在是太多了。

朝鲜王给皇帝献高丽姬,绝非单纯的讨好大明皇帝,其背后还有广泛的利益牵扯在内。

大明南下西洋,是为了利益,这显然是毫无疑问的,打通元末乱世导致的海路封闭,为大明生产的商品寻找商路,扩大大明在南洋和西洋军事、政治、经济的影响力,进而安定大明海疆,保护国土安全,才是大明下西洋的原因。

显然这些正经理由,都没有皇家秘闻来的更加有趣。

国丈爷番都指挥唐兴、提督内臣大珰刘永诚带领的官船官贸,仅仅水师就有两百余艘海船,其中海宁号为旗舰,四百料战座舰共计七十二艘,五千料七桅、三千料五桅、千五百料三桅大船大约有一百余艘,其中包括了朝鲜的四艘三桅大船。

这两百余艘的海船完全隶属于大明朝廷的官船,共计有两万七千四百余名船员,仅仅舟师就超过了五百人,如此庞大的官船舰队之外,则是大明的商舶。

浙江、江苏、应天、凤阳、两湖的商舶完全集中在新港随水师南下,而福建、两广等地的商舶,将会在月港、电白港随大明水师南下。

人到一万无边无沿,无可计量,这官船加上商舶,这支南下的舰队,在电白港驻扎之时,便超过了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规模,当然和最大规模的第五次和第六次相比,规模上仍有不如。

当年的那些巨舶宝船,大明已经不会再造了,景泰年间的再下西洋,侧重点亦有不同,现今更加偏重军事。

如此船队在海上行驶,到地贸易,靠港船员规制管理等等,都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儿,好在唐兴知兵,处置起来,还不算吃力。

在六月初,大明南下西洋的船队过月港、电白港,至交趾的岘港停靠。

“夫君志在前往天边,这么大规模的船队,航行缓慢,还不如二三十条战船,乘风破浪来的快活。”今参局比较心疼唐兴,唐兴是那种自由散漫的性子,这种桉牍劳形,对唐兴而言,极为熬人。

从今参局的话里,可以看出,对于大明而言,弄二三十条战船,在今参局心目中,就是最小规模了,再少,多少不符合大明天朝上国的身份,相比较泰西的三两条船的冒险行为,大明行舟,自有天朝上国的规制。

唐兴则是笑着摇头说道:“我可是皇亲国戚,我今日所有享受的自由,都是因为皇亲国戚的身份带来的,既然享受了权利,自然要履行义务,这是公德论里的核心理念,虽然劳累了些,不过还算有趣,算不上熬。”

公德论,大明至德亲王襄王朱瞻墡的大作,影响深远,或许哪天大明会亡,但是公德论一定会万古流芳。

大明的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道德理论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尤其是皇帝带头立墨翟的凋像,还搞了五大堂,十大历局,导致儒学士的地位,正在急速下降,虽然仍是显学,但再不革新,迟早完蛋的火苗已经烧了起来。

作为皇亲国戚的唐兴,当然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在皇帝有命的时候,自然要食君俸,尽君事了。

“说起有趣,我今日才知道,这帮商贾到了海上,原来是这个德行,在地上,虽然也是各种斯文扫地,道德败坏,可是到了海上,这连道德都没有了,今日为了三箱香料,居然几百个舟夫打的你死我活,死伤过十余人。”唐兴不住的摇头,今天他去调停了一起矛盾。

这矛盾是到了交趾三司后,大明的商舶们开始就地贸易,就为了三箱香料,在大明的四方之地岘港,打起了群架,要不是这入港不得张弓填药的惯例仍在,这就不是十余人死伤了。

可想而知,这海上乱成了什么样儿,为了不到百枚银币的货物,就能如此大打出手。

“这海上争利,本就是生死有命,说不定一阵狂风巨浪,将船和人一起吞没,无法则无天,自然百无禁忌了。”今参局端来了热水,伺候着唐兴洗漱。

“娘子,为夫有一事想不明白,这细川胜元非要送两千倭人过来送死,他图什么?”唐兴问起了倭人随行之事。

倭人在大明这支下西洋的舰队里,要做的事儿就是送死。

登岸之后不明情况,倭人作为探路先锋,前往探路;这水源是否有毒、此物能不能食用、此药材是否为太医院所需,倭人先尝尝;若是海上作战,倭人承担的作用就是登船接舷;若是地面作战,这倭人就是敢死队,冲锋在前。

总之,最累的活儿,都是倭人在做。

今参局摇头说道:“倭国眼下这局势,百年之内安稳不下来,细川胜元自然要为了自己家的前途着想,此时正值大明用人之际,大明皇帝爱惜军民,这送死的差事总要有人做,细川胜元投其所好,这个时候出工出力,为自己家的断续存亡谋划罢了。”

“山野袁公方能在倭国站稳脚跟,甚至被倭人视为正君,是因为袁公方再恨倭人,到底还是把倭人当做牛马,细川氏、山名氏,大内氏、室町幕府这些大名们,根本不在意这些足轻的死活,在他们眼里,这些足轻哪里是人,分明都是草芥罢了。”

足轻就是平时耕种、战时送死的农夫,或者是最下等的武士、杂兵。

在倭国大名乱战之中,这些足轻也是死不足惜,倒是山野袁公方这些大明人,还把这些足轻看做财产、牛马,多少还照顾些死活,等闲不会让足轻去送死,即便是只看做牛马,也足够这些足轻们誓死追随了,这也是袁彬、季铎、岳谦、陈福寅能在倭国站稳脚跟,甚至成为一霸的原因。

今参局看的非常清楚。

今参局这个妖妇,可以称得上是室町幕府的定海神针了,甚至可以说是倭国稳定的柱石之一,室町幕府再烂也是秩序,没有了今参局的室町幕府更是烂泥一摊,今参局离开了银阁寺,守护大名们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了战国大名,彼此征战不休。

今参局看到倭国之乱象,知道这一乱,没有两百年,绝对安稳不下来,百年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罢了,细川胜元早做打算,也算寻常。

“娘子恨我吗?把娘子哄骗出了银阁寺,致使倭国变成了眼下模样。”唐兴拢着今参局的头发问道。

今参局掩着嘴角轻笑说道:“你哄骗我?你可是三番五次、五次三番对我断然拒绝,百般不肯,分明是我赖上了你,再加上陛下的诏书,你不得不尊从,可我家夫君终究是是个大丈夫,被我骗上了床榻之上,也算是认了。”

“再说了我一个御令,名不正言不顺,要不能被人叫做妖妇?我在不在,这倭国都得乱起来,大明要倭银,只要大明要,倭国就得乱。就是大明不要,这倭国顶多多安稳十年,也要乱起来。”

“倭国无道,才是本因。”

今参局在御令的位置上做了十多年,她太清楚倭国的问题症结了,她解决不了,大概也没人能解决得了,没有大道之行,倭人注定就是给人当牛做马的命。

今参局赖上了唐兴,是为了挣脱泥潭。

次日的清晨阳光明媚,岘港内外这是张灯结彩,原因无他,大明浚国公陈懋来到了岘港迎接大明水师南下西洋,陈懋主持交趾事务,仅仅一年有余,便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模样,交趾对这位国公爷,那是尊重至极。

刘永诚带来了皇帝的圣旨,在陈懋至岘港后,当众宣读。

皇帝在圣旨中,对陈懋在交趾主持工作做出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许,充分肯定了陈懋对地方安定的贡献,并且再加封赏,彩表、金帛等若干,并准浚国公府以王府制营建。

浚国公府以王府制营建,和黔国公府以王府制营建的待遇是相同的。

即便是民间将浚国公府称之为陈王府,朝廷也不会追究,就像黔国公府在云南被人称之为沐王府那般,朝廷知之甚详,不闻不问,因为这是皇帝给的格外恩典。

“臣,何德何能。”陈懋叩谢圣恩,就是不肯接旨。

民间称之为沐王府,那是沐英当年是皇家养子,马皇后对沐英极好,视若己出,恩同皇嗣,自然可以称王府,他浚国公府怎么敢。

“陛下说这交趾还得有人镇守,随时四方之地,但消化仍需时间,镇守地方本就苦难,不如京城烟花世界,给些格外恩典,也是应该,浚国公还是接旨吧,雷霆雨露,皆为君恩。”刘永诚这番话可谓是恩威并重,一方面说明了皇帝这么做的原因,另一方面,浚国公陈懋所处的位置,无论是赏是罚,都得接着,否则朝中那些个士大夫们,怕是要鼓噪陈懋类司马仲达了。

司马仲达就是司马懿,司马懿称病多年,一朝起事便执掌大权,实现了三马同槽。

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让李靖随行,李靖生病,李世民就说,当年司马懿也说自己病了,就这一句话,就把李靖从床上吓得直接跳了起来,扈从皇帝亲政高句丽去了。

天高皇帝远,如果陈懋不肯接收恩赏,那怕是所图甚大,少不了有人做文章。

“臣叩谢天恩。”陈懋不再犹豫,接过了圣旨,接受了皇帝的恩赏,他在正统年间,甚至连自己宁阳侯的爵位都丢过,可是知道文臣们那张嘴,那可是左右都是他们占着理儿。

“陛下口谕,我尺山寸河,岂可轻弃,勿许渐侵,如有不从,平定之。”刘永诚又宣读了一句口谕,皇帝让刘永诚给陈懋带句话,就是如有不从尽平定,不要惯着。

郡县安南,再设交趾三司,这麓川可是有不少人睡觉都不安稳,多次生事,陈懋没跟他们多计较。

陈懋这么做自然有他的原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