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九百六十四章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度数旁通,绝对是大明景泰年间大思辨的重要成果之一,将万物用数理去陈述,是研究气象、水利、乐律、建筑、审计、机械、舆地、医药、计时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的基础。

这是当年李宾言在松江府仰望星空后上奏,最后由朱祁玉朱批推行,时至今日,深入了大明的方方面面,纯粹数学,用数理去描述世界的运行,便有了社会基础。

李宾言当初说要度数旁通,其实目的单单只是为了自己《地球说》的假说站台,而经过缜密计算得出岁差和地球倾角的李宾言和贝林,只是为了想为环球航行提供一点理论基础。

但是在皇帝的手中,度数旁通,成为了大明蓬勃向上的动力之一。

李宾言在奏疏中,谈到了大明算学废弛是在大明建立之后,无论是历法、审计、机械、医学、计时等方方面面的废弛,都是从大明建立之后开始的。

李宾言的这个观点十分的尖锐,因为中原有一种叙事体系,叫万事甩锅前朝,李宾言没有选择这种甩锅法叙事,而是直面问题。

而总结废弛的原因,李宾言给出了两点,第一点就是名理之儒生清谈,形而上不务实,第二,则是妖妄之术谬言数有神理。

李宾言用了一个字去骂儒生,那就是苴,朱祁玉开始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专门研究了一番,才明白这读书人骂起人来,真的恶毒。

苴本来是地上的腐草,表述的是草腐烂的过程,李闭眼骂儒生是苴儒,攻击力比腐儒、酸儒、措大要狠厉的多。

当年的李宾言一直想要出海去,哪怕是死在探索天边的路上,也在所不惜,所以,他压根就没想过升官,只想把松江府治理好后,辞官去做个航海家,所以李宾言,压根就不在意朝中的非议,骂起人来,把自己都骂了进去。

李宾言也是儒生,他骂苴儒,儒学、儒教、儒生就像地里的草一样腐烂着,是连自己也骂了进去。

奈何时也命也,李宾言走不得。

如何解决算学废弛的问题,李宾言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度数旁通。

在大明朝积极筹措对辽东作战之时,松江巡抚李宾言又一道奏疏,炸的朝堂沸沸汤汤,甚至风力一度超过了攻伐辽东的兵事。

李宾言上的这道奏疏为《大统疏》,主要表述在大明开海之后,面对种种新的挑战、新的矛盾、新的社会结构,新的格局、新的秩序、新的体系、新的生产关系,千百年之大变局的当下,大明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大明和海外关系。

总结为一句话:熔万方之文资,入大统之型模。

文,文化;资,资财;

以中华文明为最基础的构架,熔炼、运用万方的文化和方法,博万方之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就像是佛国已不在,佛教仍兴亡;

用寰宇之下所有的固定、流动、留供资财,用寰宇之下番夷劳动力来供养大明大统;

用寰宇之下的人才,共同促进大明的发展,让大明经济从小农经济蜕变为商品经济,让大明的生产力更上一层楼。

除了理论之外,还有实践,比如海事堂开设四夷馆,专门教授蛮夷,以儒学的四书五经为主;比如船证作为武装商舶合法化的凭证;比如在海外诸番良港设立大明的军屯卫所,市舶司朘剥劳动成果;比如黑金、金银铁铜优质矿产、水力占领等方方面面。

这本奏疏,就是基于《海夷藩国制》的框架下,讨论如何把利益带回大明,促进大明方方面面发展。

更加通俗易懂的讲:美帝行为。

“李宾言这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朕略微有些拿不准,应当是想的。”朱祁玉朱批了李宾言的奏疏,写上了八个字:【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朱祁玉的意思很明确:放心大胆的干,朕支持!

若是群臣、万民、青史怪罪的话,那就怪罪朕一个人就行了,这罪名,朕担了!反正亡国之君虱子多了不愁,还差这点戕害番民土着的恶名吗?

这么一本违背儒家基本礼法,仁义礼智信的奏疏,李宾言就这么堂而皇之的讲了出来,把最后一丝伪善的面目撕下,肯定会遭到大多数朝臣的反对。

这份奏疏,文渊阁诸位大学士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以文渊阁首辅王文为代表,文渊阁诸位学士,对李宾言的论点和他个人,都展开了严肃的批判。

王文认定李宾言为邪臣。

在奏疏中,王文更是丝毫不掩盖其对李宾言的厌恶:

邪臣李宾言贪万方奇巧器物,不以海律禁逐,反荐于朝,假以修历为名,阴行邪教,延至今日逆谋渐张,其于天学皆有所得,采而用之,此礼失求野之义也。天文生皆言李为今日之羲和,是何其言之妄而敢耶!

羲和,是三代之上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制定者。

天文生皆以李宾言的《景泰历书》马首是瞻,说李宾言是当今的羲和常仪,是何等的荒诞,他们怎么敢这样!

兴安正在整理皇帝批好的奏疏,听闻皇帝询问,思考了片刻说道:“臣不懂,要不叫于少保过来?”

“嗯。”朱祁玉点了点头说道:“宣于少保,辽东战事有些事,也需要沟通一二。”

于谦自征伐和林回京后,已经快要两年时间,这段时间,于谦的身体略微有些发福,不过马上又要前往辽东作战,这胖的十斤,大抵还能够瘦回来,他端着手,迈着四方步,四平八稳的走在讲武堂的路上。

秋风吹过,落叶飞舞。

于谦和兴安一边走一边交谈着,了解着陛下具体要询问什么。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于谦进了御书房见礼。

“安,坐。”朱祁玉示意不用客气,落座便是,朱祁玉将李宾言的那本《大统疏》递给了于谦说道:“这个老李啊,仗着圣卷正隆,就整天给朕出难题,不过这难题出的好啊,朕很高兴。”

于谦坐定,十分认真的看完了李宾言的奏疏,越看脸上的笑意越浓郁,他看着陛下的批注说道:“陛下还真是不遗余力的支持他。”

微斯人,吾谁与归?

李宾言始终坚定的和陛下同行,与其说这是李宾言的想法,不如这是陛下的大道之行,李宾言在外巡视十三载,到底不是过去憨直的李宾言了。

于谦坐定后,思忖片刻说道:“陛下所思之事,设身处地的想,李宾言的选择大抵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条,便是出海去,这也是李宾言自己最想做的事,他仰望星空,对朝中尔虞我诈厌恶至极,故此行事略显乖张,唯不负皇命耳。”

“他想,朕也想让他去,但是国朝之事多有仰赖,他走不脱,朕也不能让他走。”朱祁玉赞同于谦的说法,李宾言出不了海,是朱祁玉的决定。

于谦接着说道:“这第二条出路,便是一直在这松江巡抚的位置上坐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他没什么退路,这么些年了,他也无致仕,一旦致仕,失去了权柄,他做的那些事,有的是人,让他生不如死。”

“但是再在松江巡抚的位置上待下去,松江府就该改名李家府了,李宾言的外号怕不是要变成松江王了,这也是大明巡抚地方九年为限的原因,李宾言已经超期,这个超期是合理的,因为头几年松江府是个渔村,一片滩余,可是再超下去,李宾言很危险。”

朱祁玉听闻之后,不住的点头说道:“有理,所以这一条路看似是个出路,其实也是个绝路,若是松江府真的是李家府,李宾言真的做了松江王,他就离死不远了,朕就是再想保他,顶多放他出海去。”

“然也。”于谦喝了口热茶,继续说道:“这第三条路,就是入京,从松江巡抚以户部左侍郎的身份入京的话,李宾言现在就是在为自己的入京做准备。”

“哦?于少保的意思是,李宾言如此离经叛道的《大统疏》,是为了入京做准备?”朱祁玉眉头一挑,发现了事情不简单。

于谦颇为感慨的说道:“是,李宾言入京是臣一力主张之事,臣一直看好他,他或许对尔虞我诈之事不精通,但他也不用精通,他的才能这十二年松江巡抚已经证明了他的贤能,那么他要入京就需要获得支持。”

“他的进京和姚夔、年富进京完全不同,他要和商辂竞争,接手臣主持之事,那就需要支持,而松江府官吏、以及新形势下崛起的一批以大明利益为首务的官吏,就是他的支持者。”

“他在表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获得更多的人支持,最终,不负陛下期望。”

朱祁玉明白了,姚夔进京是做礼部尚书,年富进京是做工部尚书,这都是六部之事,大明不设宰相府,但是于谦有宰相之实,商辂和李宾言就是在竞争这个位置,百官之首。

商辂是朱祁玉选的,李宾言是于谦选的。

如果真的要划分阵营的话,商辂是旧党,李宾言是新党,但他们都是坚实的皇党。

李宾言要入京,要继任百官之首的位置,那就需要表述清楚自己进京要做什么,要实现什么样的愿景,进而获得支持,很显然,李宾言作为匠城的发起者,他这个新党,更确切的描述是工党。

其实还有个人很合适,那就是在康国做康国公的王复,也可以竞争下这个位置,而且相比较商辂和李宾言,王复的优势更加明显,因为王复立下的是军功,在当前振武的大环境下,王复这个墩台远侯,显然更具优势。

其实还有一个人也有这个资格,那就是治水的徐有贞,可是,朱祁玉屡次让徐有贞回京,徐有贞都不肯,非要治水安天下。

到了李宾言这个位置,想不想进步,已经不完全由他一个人说了算了。

“那就让他回朝来,这松江巡抚由原来的松江府尹陈宗卿担任如何?”朱祁玉确定了李宾言不是不想做官,而是为进京做准备,便做出了一轮的人事任免。

“松江府尹领京官衔,陛下圣意独断,臣不敢置喙。”于谦摇头拒绝就这个问题表态,打出了一张,无懈可击。

朱祁玉收起了鱼竿,想了想又问道:“那于少保怎么看待吴敬的《代数》?”

于谦也在研究三经厂印出来的《代数》,于谦非常喜欢这本书,大明度数旁通的成果之一,他笑着说道:“臣在坊间听闻,大明学子对新代数颇为支持,倒是翰林院的翰林们反对的声音比较大。”

“为数学发愁的是学子们,臣倒是以为可以新旧并行,爱用哪个用哪个,那最后大浪淘沙,留下的便是金子。”

翰林院翰林们反对理由和动机是极为充分的,我们当年受的苦,你们居然不用受了?凭什么!

朱祁玉和于谦关于辽东问题深入的交换了意见。

比如关于奴儿干都司复设之事,皇帝和宰相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幅员辽阔的黑土地不应该限制,奴儿干都司是一个失败的教训,官道驿路和船厂,最后都成为了建奴的嫁衣,要统治辽东,就要对整个辽东进行分治,郡县化,是唯一的出路。

动用五十一万人征伐辽东不是以消灭建奴造反势力为主要目的,郡县整个辽东,才是主要目的。

当年永乐年间,是国力不足,统治基础薄弱,才只能以奴儿干都司形制,景泰年间的大明朝,人口多到大明已然放不下。

皇帝和宰相的意见并不总是那么默契。

比如在是否让鞑靼、兀良哈、瓦剌、朝鲜等地出兵协从,于谦认为是可行的,有些脏活累活,就得让这些人去做,比如对建奴扫穴犁庭,大明京营做就不合适,但是协从军做便合适;

朱祁玉不想让鞑靼、兀良哈等协从,因为这些地方刚刚王化,人心不定,进军过程中,阳奉阴违,反而拖沓征伐脚步,也就是说,料敌从宽,这些新辟之地的鞑靼人,至少要五十年之后,才能正式成为大明人。

在这个问题上,于谦选择了让步,扫穴犁庭,于谦有读书人的办法,杀人不斯文,于谦是个读书人,自然很斯文,和林都打扫干净了,离得更近的辽东,就更容易打扫了。

相比较和林,辽东有黑土地,换种这种事,甚至不需要做太多,自然而然。

景泰十三年六月,李宾言奉旨回朝,七月中旬,大明皇帝在北土城沙场秋点兵,任命忠国公石亨为征虏大将军,晋国公于谦为总督军务,杨俊、孙镗、范广、刘安、赵辅、朱仪、张懋等一干将领为参将,太常寺卿商辂为杨俊参赞军事,户部左侍郎李宾言为孙镗参赞军事,大明京营精锐尽出,宣府、大同、直隶、山东卫军协从。

皇长子崇王朱见济、沂王朱见深再入军旅历练。

皇太子朱见澄也想去,朱祁玉否决了他的主动请缨,太子…去不得,哪怕他有了亲弟弟也不行。

直隶、山东、辽东都司,共征调二十万民夫,向辽东行都司沉阳开拔,民夫主要从辽东征调。

景泰十三年十月下旬,辽东大雪之日,大明军云集沉阳,分三路军直扑建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