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九百六十八章 大明兴衰疏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九百六十八章 大明兴衰疏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5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胡濙来到了御书房的时候,看着自己的次子一脸的莫名其妙,紧接着就是一脸的怒意,他还以为胡长祥犯了错误,皇帝给他这个老师父一点面子,不好处置才把自己喊来。

胡濙其实很少管胡长祥了,他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追求,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早已不惑,不用胡濙多加管教。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胡濙行礼。

“胡少师真的是生了个好儿子啊。”朱祁玉满是笑意的说道,示意胡濙免礼,就坐便是。

这话在胡濙耳边,就变成了,你看看你儿子找的麻烦,连朕都没法处置。胡濙带着审视的目光看向了胡长祥。

胡长祥有些疑惑,他平日里就养养老鼠,在解刳院当值,从来没干过什么违法乱纪的事儿,这怎么就闹到了陛下这儿了?被老爹这一瞪,更是打了个哆嗦。

“好事好事。”朱祁玉示意胡濙不要用那个眼神瞪胡长祥,赶忙把事情说清楚。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 换源App】

胡濙这才了然,自家祖坟真的冒青烟了,看胡长祥的眼神里这次不再是审视,而是疑惑,自己儿子能有这么大的能耐吗?

这孩子天天研究动植物,还真的搞出了一些大名堂来,一种可以在黑土地上广泛种植的耐寒水稻。

利国利民也。

“先秦时有许子之道,着《神农》、《野老》、《宰氏》等,农家着作,奈何秦末乱世,天下争雄,其文牍均散佚,今日胡少师次子胡长祥,重拾此道,朕心甚慰。”朱祁玉略微有些感慨。

农学在东汉末年,彻底失去了传承。

虽然天子每年春耕祭祀句芒,都会亲自扶犁,而地方官员的考成之内,都有劝课农桑,但是农学最重要的思想,仍然因为儒学当道,不合时宜,最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儒家不是最喜欢讲仁义礼智信吗?为何农学这种大仁大义,反而会因为儒教的兴盛而消散?

儒家的核心不是仁义礼智信,而是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不要脱离本分,因此儒家才备受追捧。

农家的核心思想是四个字,收获均分。

就是种到了田里的庄稼,所有的收获,应该是这个社会上不同分工的人均分,王公贵族要和农民共同劳动,即君民共耕,而且获得同等的劳动报酬,也就是收获均分。

维护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的目的就是自上而下、合乎情理的对下极致朘剥,你要讲收获均分,那还有必要分尊卑贵贱吗?

所以农家的消亡,便是显而易见了。

其实农学家们自己也清楚,他们提倡的收获均分,和大同世界一样,是个理想国,是地上神国,是很难很难,甚至不会实现的。

所以他们的主张,民以食为天重农桑,农为本民为基、明确分工以及推崇农具改造,提高亩产、改良作物,最后就是农产品价格和手工业价格维系公平。

即便是如此,依旧艰难前行,最终连道统都消失不见。

论诸子百家,其实儒学的大同世界是最容易实现的,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帝制是一种妥协之后的最优解,围绕着帝制产生一系列的阶级,是必然的。但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儒家思想变得如同苴草一样开始腐烂,脱实向虚,变得形而上起来,阻碍历史发展。

“胡长祥这些稻种,为大明对东北三省的统治,是有决定性作用的,朕以为价值一块奇功牌啊,朕有意打造一家农学堂,专门研究农具、肥料、农务、四时、植保、畜牧、以及农作物,改良农作物、对大航海时代下各种作物的研究,不知胡少师以为如何?”朱祁玉看着桌上太医院呈上来的奏疏,十分确信的说道。

主张收获均分,在景泰年间,依旧是一件脱实向虚的美梦。

但是主张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价格维系在一个平衡区间,提高农作物的品类和数量,进而提高大明人口数量,还是可以想一想、盼一盼的。

“农学堂?”胡濙有些疑惑的说道:“需要单独设立一个堂来教授农事吗?”

朱祁玉颇为确认的说道:“需要的,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掌握了江山社稷。”

“谁掌握了粮食…”胡濙面色数变,俯首说道:“陛下英明!”

陛下这一句话,立刻就让胡濙醍醐灌顶,这个时候,不是避嫌的时刻,胡濙的疑问,主要是自己的儿子搞出了耐寒水稻,若是设立农学堂,管学大臣自然是的二儿子,胡濙向来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在政坛里沉浮,也能避就避让。

但是陛下的话,让胡濙立刻清楚的认识到,皇帝陛下比他更加理解农业对大明江山的重要性,这是皇权的延伸,也是大明兴衰的大事,这种时候应该举贤不避亲,礼法从来不是不便之物。

一个大学堂,从最初的酝酿到朝中决行、粗定、有成,需要多久的时间?

以京师讲武堂、讲义堂、讲医堂、海事堂、巾帼堂为例,海事堂一波三折,甚至改了个名字,从通事堂改为了海事堂,发挥作用最少也要三年的时间。

可这些学堂,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大明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

“那朕就把朕的想法,交给礼部廷议,拿出个章程来,这番建校,朕拟拨三十万银,以作筹建之费。”朱祁玉见胡濙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便笑着说明了自己的打算。

和讲武堂等学堂一样,筹建的费用,由皇室内帑单独拨付,日后的所有开销和维护,由国帑内帑对半分开,这也是大明皇权和臣权、政务官和事务官、决策权和行政权多年博弈后的一个结果。

胡濙一听三十万银,再联想到自己给皇帝张罗选秀也只有两万银,只能说皇帝陛下果然该出手时,从无吝啬。他俯首说道:“陛下圣明。”

“胡少师生了个好儿子啊。”朱祁玉示意兴安拿来刚送来的大明奇功牌,挂在了胡长祥的身上,拍了拍他的胳膊,笑着说道:“好好干,朕很看好你日后的臣就,朕希望,日后大明的粮食能越产越多,百姓们的肚子也能吃饱一些,要是想实现,胡祭酒要多多为朕分忧才是。”

“臣定不辱没君命!”胡长祥跪谢皇恩。

胡濙和胡长祥站了起来,走出了讲武堂聚贤阁,而胡濙打量着自己的儿子,有些好奇的问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胡长祥面带犹疑的说道:“后山马和大宛马的串串,既有后山马的耐力,也有大宛马的高大,在奉圣州军马场内,大明的军马,比汗血宝马跑的时间更久,比后山马更加高人一等,即便是以儿子对军事浅薄的认识而言,在马上高人一头,就是强悍一分。”

“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决定了它们的耐力,又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身高、颜色、毛发、尾长?这种杂合,只是在动物上,还是在植物上也有?”

“这是五年前为了做此事的起因,太医院在密云药厂有数十块田,为了筛选出耐寒的水稻,孩儿走遍了顺天府,又利用父亲的名望,从直隶各府、辽东都司取耐寒水稻,在密云药厂做了五年的实验,将秋日最抗寒的水稻和稻穗最大的水稻的花粉互相杂糅,选育数代,方有此物。”

胡濙一愣,好像的确有这件事,每年皇帝要扶犁祭祀句芒,胡长祥请父亲让各地选育良种上送京师,而当时选的似乎就是耐寒种,还有耐病、根系大等等各种奇奇怪怪的要求,他这才知道儿子这么些年到底在捣鼓什么了。

“二位留步,这是胡长祥太医的奇功牌贺礼。”成敬将奇功牌大礼包递了过去。

其中有大明皇帝亲手制作钢笔一只,兵仗局御制钢笔数只,大明皇帝亲手制作怀表一块、兵仗局御制轻油宫灯两盏、轻油若干、奇功牌车驾一辆、这辆车采用的是大驾玉辂的同款避震系统、兵仗局御制软篾藤椅一把、兵仗局御制金银彩币各二十枚、蒙顶甘露十五斤等等。

胡长祥接过了那个奇功盒,不便携带之物,便都在车内。

“谢过大珰。”胡长祥拎着盒子,扶着父亲上了车驾,自己才坐上了车驾,离开了讲武堂。

成敬站在讲武堂的门前,乐呵呵的看着车驾远去的背影,这些东西说贵他不算贵,都是宫里打造的,除了陛下亲手打造的那两样,折价不过百银左右,但是这些东西说不贵,的的确确是万金难求,就以陛下亲手制作两物而言,用什么价格去衡量呢?

成敬特别希望多送几个奇功牌大礼包出去,这代表着又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取得了陛下的认可。

农学堂的设立户部不反对,礼部也不反对,这可是老尚书的次子,礼部多少要卖这个面子,唯独这翰林院的声音最大:一群泥腿子都没洗干净的家伙,也配做天子门生?

奈何皇帝不嫌弃,翰林们、国子监的禀生们喊的声音再大,也是没任何用。

倒是那几个月的月考,一次比一次难,难的翰林、禀生们挠头发。

而礼部尚书姚夔在大明东华门外张榜公布进士名录之前,上了一份《大明兴衰疏》,这份奏疏极为冗长,乃是一道不折不扣的万言书,这本万言书,朱祁玉将全文贴在了邸报之上,内十事不漏一字,不缺一篇,外十事取了两篇,整本邸报,只有这本兴衰疏。

这本兴衰疏里,从内外两个角度,一共列举了大明兴衰二十事儿,这是旧党的巨大胜利。

内事十事分别是:

第一事为:确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皇权和臣权的共同认知,为基本政治正确。

并且指出,一旦共同认知衰弱,会导致其他共同认知的崛起,无论这种认知是内生还是外来,这种崛起,会从根本上对老朱家的江山,构成竞争甚至提出挑战。

第二事为:皇权和臣权的合理界限。

以大明文皇帝亲征教谕太子敕为基本纲领,确定皇权和臣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权力边界,更是确立了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基本范围和权责。

第三事为:大明基本政治运行逻辑。

即部议、三司、九卿、文华殿廷议、六科给事中封驳事为基本政治框架来处置国事,并且对党锢为害之事,请确律法,来确保党锢不成为大明的亡国之祸,以最高满门抄斩清理朋党为第一要务。

第四事为:反腐抓贪、国之长策。

姚夔在这道奏疏中,将天命进行了量化,国朝贪腐程度成为衡量天命的一个标准,而姚夔以正统十四年,大明京营贪腐为例,彼时大明京营冻死了近万余人,缺衣少食,无心作战,按照之前大明京营的标准,哪怕是层层朘剥之下,也不应该连件厚衣服和点干粮都无法置办。

第五事为:警惕势要豪右掌控大量社会资源后,对政治权力的进一步篡夺。

在这个问题的定性上,姚夔干脆将此事定义为了十恶不赦之谋叛大罪,以浙江杭州府仁和县夏氏威逼利诱任何县衙蠲免事为例,势要豪右威逼各级官府报灾逋以谋厚利者以谋反论,以江西学阀为例,警惕朝士半江西之危局。

第六事为:警惕赞之倍之,对朝政阳奉阴违,加倍执行反对政令。

确保大明政令能够得到实施,而不是被蓄意破坏,当以谋反论罪,首恶入解刳院,从犯斩首示众,家卷流放爪哇等,以收威吓惩戒之效。

第七事为:警惕暴力过度使用权力。

以朝阳县堂和五城兵马司连粪车都要抓一把之事,要对滥权之事内外禁绝,以此为量刑基础,对滥权进行流放海外作为处置。

第八事为:确立朝廷拥有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权力。

以确保朝廷拥有调节各个利益团体矛盾的能力,而这一点上姚夔说的语焉不详,大抵就是皇帝那套再苦一苦势要豪右,维持肉食者和劳动者的数量平衡,防止财富过度集中,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低下、内需不足等等,这一事,皇帝高瞻远瞩,姚夔并没有着墨太多。

第九事为:民乱地方地面官员负责制。

一旦当地掀起了民乱,从巡抚到县尉统统倒霉的负责制,搞不过可以请朝廷甚至请陛下援助,这一点姚夔的表弟姚龙就是受益者。请皇帝出马,只要为国为民不为私利,陛下绝不会怪罪。

民乱是封建帝制的最大威胁,作为被大谄臣胡濙带了五十年的礼部,终究是站在维系皇权的角度,以福建民乱大桉,确定了这一责任制度。

第十事为:坚持以考成法为核心升迁的唯一标准。

这是当年陛下以亲征换来的政治成果,不容有失,遴选贤才、过滤素位尸餐官吏,是大明吏治除反腐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工具,也是京官维持自身地位的核心工具,绝不容失。

大抵就是正统十四年八月以来至景泰十四年二月,若干重大事件的政治定性和决定。

内十事之外则是外十事,在外十事的论述中,朱祁玉虽然原则上赞同姚夔所言,比如以《海夷藩国疏》为基本形制、开海是纾困内部矛盾的重要工具等等,但是开海刚刚有了一些成果,在很多事儿上,还是雾里看花,这外十事儿,因为邸报篇幅有限,朱祁玉只取了两件,即海夷藩国疏和开海为国之长策。

姚夔这本兴衰疏,既是大明对过去十四年大明政治大思辨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个展望与期许。

邸报一登,士林哗然,有志之士,无不痛骂礼部违背礼制,皆是谄臣!

礼部官员没有文人风骨,就知道当皇帝的舔狗!

因为姚夔这本奏疏,在不经意间把骂皇帝是亡国之君的翰林、禀生们给骂了一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