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 第1069章 【刁民们不配合】

北宋穿越指南 第1069章 【刁民们不配合】

作者:王梓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2:29:27 来源:泡书吧

沙河南岸。

龚弥远带着燕焘来到一处乡村。

燕焘沿途观赏景色,连连赞叹说:“田连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皆怡然自乐。好一番世外桃源!”

龚弥远说道:“前宋昏君在位时,可没有这般好日子。花石纲虽祸害江南最甚,但淮南这边遭的罪也不轻,隔三差五征发淮南民夫运花石纲。如今朝廷征发移民,一个县才三五百人,而且官府还给粮食。跟前宋比起来算得什么前宋民夫不但征得又多又频繁,而且还要自己带吃的喝……”

燕焘打断道:“怎能拿前宋昏君跟当今圣天子比”

“是愚弟失言了,”龚弥远尴尬一笑,“后来山东贼寇又至,仅是那宋江,就来来回回好几趟,淮南百姓可遭了大罪。后来运河失修,河道淤积严重,漕运都断了。洪泽湖年年泛滥,一淹就是两三个县。国朝建立之后,大明圣天子体恤淮南百姓。疏通了河道,免除了杂税,洪泽周边也退田还湖,还新开挖了许多灌渠。如此种种,方才有眼前这般桃源景象。”

“着实不易,”燕焘愤慨道,“此等盛世,怎能让那些蠹虫来败坏!”

龚弥远说:“相比前宋,其实这不算什么。李家再嚣张跋扈,也不敢把人往死里逼。胥吏再鱼肉乡里,也必须掌握一个分寸。这要是放在前宋,李家可称仁义,胥吏可称清白。豪门大族和官府小吏,为何如此小心翼翼都被圣天子的霹雳手段吓到了啊。”

燕焘点头赞同:“风气确实变了。二十年前司空常见的事情,现在无论官民都知道不应该做,就算做起来也遮遮掩掩寻个由头。此朝廷教化之功。教化地方,不但要用礼法,还要用到律法!”

“前面便是愚弟的恩师宅邸,”龚弥远说道,“恩师唤作李讳述贤公,也是首相李阁老的族人。李家在楚州府分支很多,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李氏主宗现在的做法,恩师也经常唾骂,认为他们败坏了李氏的门风。”

燕焘问道:“李阁老可曾回乡过”

龚弥远说道:“李阁老日理万机,自不可能亲自回乡。但他的兄弟回乡祭过祖,顺便分家更换户籍,还把宅子和田产赠给了李氏宗族。”

“也就是说,李阁老已经跟老家这边切断了关系。”燕焘说道。

龚弥远笑言:“户籍迁走了,家产也分割了,自是断了关系。但又如何真断得了李氏主宗的所作所为,李阁老肯定知道的。我那恩师曾写信去京城告状,李阁老立即派人回来怒斥族亲,还对地方官说不要顾及他颜面。但哪个当官的敢啊那些李氏族人,稍微收敛了几个月,就又故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

燕焘也是无语。

他把自己代入李含章,发现不可能做得更好。

分家迁走,财产不要,还派人回来警告。如此种种,已尽本分。总不能亲自下令彻查自己的族人吧

燕焘又问:“除了李阁老的亲兄弟和亲儿子,这李氏还有谁在做官”

龚弥远说:“还有两个正经进士。一个是李阁老的族弟,一个是李阁老的族侄。他们都常年在外,并不怎么回乡。现在的‘楚州之虎’叫李孝俭,论辈分是李阁老的族侄,但岁数比李阁老年轻不了多少。此人一直在做文吏,能转品官也不转,赖在府衙不肯挪窝。”

“他若是转为品官,早就迁调异地了,哪还能留在楚州敛财”燕焘对这种人非常厌恶,“能做官都不做,非要终身为吏,一点男儿志向都没有,除了鱼肉百姓他还能作甚”

龚弥远说道:“从宝应到淮阴一线的运河,都是李孝俭的地盘。他虽不敢私设税卡,却经常让地痞流氓坐船拦截商旅。若有地方官或御史严查,他就给那些地痞通风报信。来不及报信的时候,也配合官府把人抓进去,然后再活动关系轻判,甚至是直接让官府放人。即便有人犯了命案被处斩,也跟他李孝俭无关。”

一个身为府衙高级吏员的帮会保护伞!

“青州涧那边有个张姓商贾,开染坊和布坊极为富裕,”龚弥远指着西南边说,“有一次因为偷逃税款被抓住把柄,正常处罚是补税再加罚金就完事。李孝俭硬是串联其他官吏,把张家给逼得贱卖家产。张家的染坊、布坊、田产,被李孝俭及其同伙吃得一干二净。这种事情,数不胜数,甚至很难抓到他的罪证。”

燕焘突然停止脚步。

龚弥远问:“不去拜会我那恩师吗”

燕焘摇头说:“算了,不让老先生为难,且去附近的保长家里。”

历朝历代,保长、里长这些基层,并非看起来那样风光。尤其是乡下秩序没有彻底失控之前,他们属于“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官府逼着他们征办赋役,征不足税额就得自己贴钱,因此家破人亡者不在少数。

一旦税额过重,他们再怎么逼百姓也无用,那就是次次征税都大出血。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王朝的中期。

在王朝初期,一般赋税不重,就算自己贴钱也不多。随着时间推移,苛捐杂税收得越来越重,有能力逃税者越来越多,负责基层征税的保长、里长就完蛋了。

然后,这个王朝就进入了必须变法的阶段。

陶定安就是这里的保长,因为是王朝初年,他平日里还挺滋润,甚至称得上威风八面。

他这里的百姓也过得很好,因为三令五申不准收取苛捐杂税,正常农税在哪个朝代都不算负担。

此时此刻,陶定安却愁眉苦脸。

他看向自己手下的几个甲长:“还没有凑齐”

一个甲长说:“老爷们这次要得太多,除了富户都不愿给钱。就算是富户愿意给钱,也只拿出来一点点。至于大户,人家直接孝敬李老爷,我们哪里敢上门去索要”

陶定安问道:“没给乡民们说,不给钱就抽丁移民”

“说了,”另一个甲长哭丧着脸,“但水陆要道都贴着告示,那些告示写得清清楚楚,咱们乡只征召移民50多人。分摊到咱们这一保,其实已经没多少人了。村里有不少读过书的,把告示记熟了回村宣扬,搞得乡民们都不害怕。就算哪家被抽丁移民,他们也自认倒霉。”

又一个甲长说:“不如呈报上去,让县衙派官差来抓人。”

“抓谁”陶定安问道,“乡民全都不交钱,把所有人都抓起来告示上写得很清楚,这次只抽丁移民,所有钱粮官府承担,老百姓不用给一文钱。那些官差根本不敢抓人,只敢逼我们帮忙敛财。一旦抓人把事情闹大,最后背黑锅的还是我们。”

“入他娘!”

一个甲长咬牙切齿道:“咱们就是两头受气。乡民把我们当走狗,官府也把我们当狗使唤,还他娘的骨头也不扔几根。这次是要把我们逼得倾家荡产啊!”

陶定安静静思考良久,说道:“那些告示不对劲。”

“有什么不对劲的最上面的官老爷,不敢得罪李孝俭,又害怕承担责任,所以把告示贴出来。”

“贴得太快了,写得太细了。以往的告示,可不敢写得这么细,明摆着是在阻拦李孝俭那些人敛财。知府聂问以前不敢得罪李孝俭,这回怎么就甘冒风险了呢”

“事情太大,他怕自己兜不住。”

“说得对。告示上写得清清楚楚,这次要远征大理,是开疆拓土的军国大事。知府都怕兜不住,我们这些保甲长能兜住圣天子在朝,规矩严得很,此等大事必有御史巡查。”

“咱去御史那里告状!”

“不。我们不知道御史什么底细,也不知道御史到底在哪里。要告就去知府那里告状,因为知府在那份告示上用印了。他已经得罪李孝俭,他才是我们的靠山!”

“这……这太弄险了吧。万一知府腰杆又软了,把我们卖给李孝俭怎办”

“那就让他不敢软,咱们把乡民也带去告状!御史不知藏在哪里,成百上千的小民进城请命,我不信聂知府敢把事情压下去。”

“可事后报复我们怎办”

“如果不这样做,用不着什么事后报复,你我也要赔钱赔得倾家荡产。像我们这样处境的保甲长,可不止一个两个,应当联络他们一起动手。到时候,上万百姓云集省城喊冤请命!”

“李孝俭如果这次不死,我们事后会很惨。”

“朝廷不是要征讨大理吗老子全家随军移民过去,为我大明开疆拓土,总好过留在这里倾家荡产窝囊死!”

燕焘让龚弥远带自己拜访保长,半路上就看到许多乡民在聚集。

龚弥远跑过去打听,很快就回来说:“事情要闹大了。李孝俭贪得无厌,乡民看了告示不愿给钱,把负责征召民夫的保甲长逼得铤而走险。”

“不必阻拦,远远跟着他们就是。”燕焘说道。

并非李孝俭一个人贪得无厌,而是因为有他的存在,把楚州府的风气给带坏了,那帮子人全都想着狠狠捞一笔。

知府聂问派人贴告示的行为,几乎已经在明着进行警告,但还是压不住许多人的贪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