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重生成为超级财阀 > 第166章 夏收

重生成为超级财阀 第166章 夏收

作者:头铁老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10 12:19:16 来源:泡书吧

县长视察引起的兴奋期很快就过去了,厂子又恢复了往日的按部就班,唐伟东也得到了难得的空闲。

但偏偏这时饲料厂和建筑队又同时找上门来,还都不是什么好事,这让唐伟东很是郁闷。

先是李玉英把唐伟东叫到厂里,做为李玉英临时秘书的孙秀娟替二人倒了杯水,带上门出去之后,李玉英才紧锁着眉头对他说道:“现在咱们的饲料正是供不应求的时候,工人们加班加点都供应不上,可我发现最近请假的越来越多了,想强行阻止也不是个办法,你鬼点子多,替我出个主意,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吧。”

唐伟东最近没太注意厂里的事,听到李玉英的话一惊,忙问道:“怎么回事?不是都干的好好的吗?是不是有人撺掇的?”说这话时唐伟东的眼神不自觉的就凌厉起来。

李玉英摆摆手,无奈的苦笑着说道:“你想哪里去了?我问过他们了,这不是到了麦熟的季节了么,都是两家回去忙地里的活。一个月的工资不比地里的收成挣得多啊,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宁可放下工厂的收入也要回去先忙活麦收。”

唐伟东心里哈哈一笑,既然不是有人恶意撺掇罢工就无所谓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李玉英这样说,只能证明她从来没接触过农村人和农村人的生活。

别说现在工人请假回去收庄稼了,上一辈子唐伟东看过一些在城里的大老板,在农忙时节被村里的老父母喊回去收割庄稼,开着豪车跑几百里路道田间地头就为了拉一点农作物,还要被老父母埋怨车拉的太少不顶用,像这样的事上一辈子可是屡见不鲜。

这只能说李玉英不了解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情,这时候可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土地里出产的每一粒粮食,都会让农民无比的感激与敬畏。

尤其是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过来的农村人,那可是从饿死边缘挣扎回来的,他们当然会无比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口饭食,他们甚至会觉得浪费粮食是要遭天打雷劈的,这是一个农民朴实的认知。

虽然能理解他们,但不等于唐伟东能接受他们请假回去收庄稼的做法,想到这里唐伟东也犯起了愁。

唐伟东和李玉英大眼瞪小眼的商量了半天,唐伟东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就跟李玉英说道:“妈,上次县长来视察,那些部门干部可是表态要给我们支持的,现在正好到了用到他们的时候了,我看这事的解决办法还要着落在他们的头上。”

“你有什么好主意,快跟我说说。要是真靠谱,我去找他们,我就不信,他们当着县长答应的事还敢不算数!”

“我是这样想的。”唐伟东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咱厂里的工人基本都是本村的农民,一到了农忙时节难免两头难相顾,他们请假也是为了回去收小麦,咱们把这事给他们解决了,他们不就不用请假了么?”

“你有什么办法?难道想让他们上班,你去替他们收割?”李玉英苦中作乐的开了个玩笑。

“哪能呢,我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我办不到不等于县里和乡里的农机站也办不到啊,他们多少还是有点农用机械的,咱们可以和他们商量,让他们考虑一下咱们厂的实际情况,请他们支援一下。实在不行,咱们出点钱租他们的收割机播种机也行啊!”

李玉英眼前一亮,这倒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有替工人收割播种的,他们就不用再请假耽误生产了,不过一想厂里又要破败了,李玉英就心里不痛快,最近花钱如流水,实在是开天太大了。

唐伟东看到李玉英的表情,就知道她又在心疼钱了,但在唐伟东的思维方式中,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都不是问题。

不过看到李玉英那副神态,唐伟东也有点不太好意思,现在都快成了李玉英负责赚钱,唐伟东负责花了,确实有点不太厚道。

于是唐伟东眼珠一转又有了个主意,就跟李玉英说道:“或许也不用咱们厂里出全部的钱,只要不请假,用收割机的工人,咱们可以补贴他们家里一亩地一块钱,他们一人顶天了也就三五亩地,一家撑死十块八块的,不够的让他们自己出。这样补贴加上他们不请假的工资收入,我想他们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用机械的。”

李玉英一拍桌子,完全赞成唐伟东的主意,工人不请假每天创造的利润完全要超过这补贴的一块钱,绝对全是花小钱办大事,看来真的是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说明钱花的不够。

李玉英当机立断,喊来司机直奔县农机局和乡农机站去要设备了。

农机局他们平时的农用机械,基本都是免费分给下面用,这次竟然还能挣到钱,加上老李家千金的面子,二话没说,当场就同意了,给出的价格也很合适,基本算是半卖半送了。

反正机械都是国家的,费用都是财政出,挣的钱可都是进了自己腰包的,这就相当于用国家的东西为自己赚钱,他们还能有什么不同意的?

谈妥了农用机械,李玉英又马不停蹄的赶回厂里,召开了一个临时的职工大会,把厂里的扶助政策一说,这让工人们喜出望外,不用请假耽误挣钱,还能解决夏收的问题,大多数工人当然赞成了。

至于除了厂里的补贴之外,自己要出的那块儿八毛的,在工厂里一天就挣回来了,很多人都能算的过这个账来。

于是,河东村也算是开了用机械收割播种的先河。

当一辆辆十二、五十型号的拖拉机,前边挂着收割机,后面挂着播种机顺着大路赶往河东村的田间地头时,把路边其他村里正在地里挥汗如雨,弯腰手工割麦子劳作的人羡慕的眼睛都红了,纷纷咒骂河东村的骚包,转回头来又开始骂本村村干部的无能,反正满眼里都是羡慕嫉妒恨。

省报驻县里的记者得到消息后,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改革开放、农民致富的典型,当即就赶到了村里,准备做一个实地详细的采访。

村支书第一次见到记者,正想大吹法螺露个脸呢,就被唐伟东拖到一边剖析了一下利害关系,告诉他上边没发话让他别乱说,村支书一想后果差点给吓尿了。

他也顾不上记者了,火急火燎的跑到厂里给乡里和县里的宣传部门挂了个电话,等候领导最终的批示。

记者也很理解村支书的顾忌,对村支书的所作所为也没说什么,只是对提醒村支书的唐伟东来了兴趣。

要知道在80年代可不是谁都懂这一套的,尤其还是一个最基层的农村里,冷不丁蹦出这么一个年轻人来,记者们当然要感到好奇了。

他们却不知道为饲料厂做广告的时候,唐伟东已经和他们报社接触过了,只不过出面的是其他人,他仅仅是做为一个随行人员的身份而已。

直到县里和乡里的领导得到消息急匆匆的赶来,商量了一下以后,村里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不仅仅是采访各级领导,还深入到田间地头对正在劳作的农民进行了采访,同时,还拍了大量的、机械劳作的现场照片。

而从干部和村民的口中,他们屡次听到一个名字,那就是“小康饲料厂”,记者们不由得对这个企业也好奇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