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重生成为超级财阀 > 第3205章 南唐的三农问题

重生成为超级财阀 第3205章 南唐的三农问题

作者:头铁老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10 12:19:16 来源:泡书吧

“其他方面?”,唐伟东的话,让庞军更诧异了。

就当他想继续问下去的时候,代岳再次走了进来,向唐伟东汇报道:“老板,王长官过来了,您是现在见他,还是让他等一会儿?”

唐伟东抬抬手,随口说道:“这里也没有外人,让他也进来吧。嗯,要是还有其他人来,今天就先不见了!”

“好的”,代岳再次走了出去。

看来南唐这边的这些人,也不是傻子嘛,唐伟东的工作刚做出来,他们就嗅到了异常,一个个的都跑过来了。

来了“外人”,庞军就不好再多说什么了,所以也就暂时把疑惑放到了一边。

不多时,王德发满脸带笑的走了进来,他先向唐伟东问候了一声,又跟庞军打了声招呼。

正当他刚想找地方坐下的时候,唐伟东却是向他招了招手,对他说道:“老王,来,坐我旁边,我有点事正好要跟你聊聊。”

王德发微微一愣,不过很快就回过神来,赶紧走到唐伟东旁边的沙发上坐了下来,嘴里还问道:“老板,请问有什么吩咐?”

“吩咐不吩咐的谈不上,只是有点事想问问你。”

唐伟东的语气可不像是开玩笑,所以听完他的这句话之后,王德发心里下意识的哆嗦了一下,忍不住想道:“难不成,外面的戒备森严,是针对的自己?”

他在脑海里,把自己最近做的事,快速的想了一遍,也没想到自己干过啥大逆不道的事啊,老板没来由的要针对自己吧。

再说了,就算想办自己,还用得着把自己叫过来,还让自己坐着跟他聊了?直接抓起来不是更简单嘛!

想到这里,王德发的心里多少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仍然不太托底的问道:“老板,有什么事您就问吧,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看他心惊胆战的模样,唐伟东也没有刻意的去吓唬他什么的,而是开门见山的问他道:“老王,我听说这边的三农问题,连续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怎么也没见你把这些事报上来啊。”

一听这句话,王德发就知道唐伟东所问的是什么事了。

不用问,这些事肯定是李淼那些“情报贩子”给捅上去的。

因此,王德发在心里先骂了李淼几句,然后这才挤出一丝笑意说道:“是,是有些事,不过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咱们这边就能处理了,所以我这边也就没有上报。没想到,这么点小事,还把您给惊动了!”

唐伟东却是摇摇头,严肃的说道:“三农问题是咱们统治的根基,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而是事关稳定的大事。”

“本来咱们的粮食自足能力就不足,要是三农再出现什么问题,难道以后咱们还只能靠进口粮食来养这么多人吗?”

“要是人家用粮食来卡咱们的脖子,你就是经济发展的再好,那也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只要一阵风就会被吹没了。”

面对唐伟东的训示,王德发除了点头应是、老老实实的听着之外,还能说点啥?

唐伟东过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来耍官威、来训斥他们的,他过来,是要了解真实情况的。

纸面上得来的东西,终究是触及不到里层的,所以,他稍微敲打了王德发几句之后,就敲了敲桌子,再次对他说道:“我这次过来呢,就是想了解这些事的详情的,既然你过来了,那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跟我好好说说吧。”

看来唐伟东真的是极为看重这些事啊,王德发颇为无奈,但要说隐瞒唐伟东,他还是不敢的。

不管是旁边坐着不言不语的庞军,还是那个活在黑暗中的李淼,都有自己的消息来源渠道,一旦他敢糊弄唐伟东,被这俩人给捅出来之后,那时候倒霉的肯定是他。

所以,王德发在沉吟了片刻,组织了一下语言,这才向唐伟东,把之前南唐发生的一些事,做了一次全面、详细的汇报。

确实,就像唐伟东刚才说的,三农问题就是关乎无数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

在上个月,也就是二月十日的时候,南唐鄂村的李昌平含泪向南唐有关方面,或者可以说,直接就是给王德发写了一封信。

正是因为这封信,在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关于“农民处境”问题的大讨论。

写这封信的时候,他是鼓足了勇气,同样也是冒了极大的风险。

这封信,主要是反映南唐鄂村期盼乡的三农问题,在信的开头,他一连用了三个“真”字来概括当前的局面。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他在信中,直言不讳的向南唐相关方面和王德发写道:“开春以来,我们这儿的农民都快跑光了。”

“这些时日以来,大卡车没日没夜的载着‘外出打工’的农民,奔向四面八方的城市。”

“过去一般是有目的的流动,今年大多数的外出的农民,则是抱着‘碰运气’和‘死也要死在城市里,下辈子再也不做农民’,这样的一种负气的心情外出。”

“过去外出打工的,基本都是年轻男女和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现在的情况则是,不分男女老少,都往外跑。”

“过去外出打工,基本都会把田地转包出去再外出,现在则是不打招呼就走人,田地也不管不要了。”

农民们为什么宁愿田地撂荒,也要拖家带口的外出“打工”,不愿意留在村里,这在李昌平看来,就是因为农民的负担,实在是太重了。

就以当地举例,此时这里的田亩负担是每亩二百块钱,人头负担的每人一百到四百元不等。

农民不管种不种地,都要缴纳人头费、宅基地费、自留地费等等,各种费用层层叠加下来,最后导致绝大多数人种地都是赔本的。

一家人一年忙到头,舍不得吃肉,舍不得穿新衣,每天风吹日晒雨淋的,最后别说挣钱了,还要往里倒贴钱,叫谁谁也受不了啊。

而且,做为一个除了种地就没有其他收入的农民,又有什么“本”,能让他们去“赔”呢?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越是种地亏本,就越没人种地,而种地的人越少,加在每个人头上的负担就越重。

恶性循环之下,农民当然就会弃田而去了。

这就有点跟汉朝和明朝时期的,那些流民的产生情况很类似了,这对南唐来说,是很危险的一种现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